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人格、智力、身体等方面外,心理素质将变得更为重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健康的另一半——心理健康日益关注的热潮。由于教学中所学技术动作的难度与危险性,运动负荷的增加,考核和竞赛,教师的评价,甚至是在同学面前完成技术动作时,都会对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影响,产生焦虑、挫折感、胆怯恐惧等,所以,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 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78-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应付这种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客观存在,也历来受到重视。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除了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人格、智力、身体等方面外,心理素质将变得更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给们们带来了众多的利益。但作为事物的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信息量加载,城市拥挤和噪音程度加大,其结果是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增多。因此,要保证心理健康,就必须从平时做起,从学生时代做起。从体育学科做起。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阵地,它能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并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当身体患病或情绪不佳时。,人们在采取吃药和打针等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同时,也会进行身体锻炼活动达到治疗和恢复的目的。然而当一些人在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时,可能就较少地想到通过体育活动来消除。其实适宜的身体活动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如对应激和紧张、抑郁、社会化、自我概念、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有人对心理健康做过研究,他设立了实验班、对照班两个研究对象。两班课堂表现和运动成绩较为接近,实验班利用业余时间和风雨天在教室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班则不进行。两个班都对体育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等严格控制。但实验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激发好奇心、社会交往、心理诱导等方面内容和方法。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并能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运用。由于教学中所学技术动作的难度与危险性,运动负荷的增加,考核和竞赛,教师的评价,甚至是在同学面前完成技术动作时,都会对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影响,产生如焦虑、挫折感、胆怯恐惧等。在教学中就要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体育学习中焦虑的调控
1、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产生焦虑只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认知变量。因此,调控学生焦虑的首要问题是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纠正学习厌烦,轻视的态度,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性焦虑的出现。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学习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协时。一旦学生感到自己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受到贬低。其自尊就会受到损伤,焦虑也就产生了,对自尊心较为有效地保护办法就是提高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培养学生自信心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自信心的含义及价值。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他们的体育学习的潜力——获得能力,潜力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学习潜力更大,远没有挖掘出来。因此,对自己的能力要充分相信,对自己获得能力的能力更不能怀疑。第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体化、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活动起来。第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3、积极鼓励、肯定暗示
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暗示往往易产生焦虑和紧张,而积极的暗示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因此,应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暗示,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发展积极、肯定的自我暗示,用肯定的语句来激发自己控制心理和生理反应。
二、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能力。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应该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从小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
1、要向学生讲明人生要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挫折是生活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并保持自身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随时作好经受挫折的准备,养成与困难拼搏的习惯,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如对身体素质好并自负的同学设置较大难度的练习,使他们认为能轻松完成的动作反而不能完成。
2、有意设置“反向”情境
“反向“是设置挫折情境的一个原则,即在学生需要兴趣相反的方向上安排练习,阻碍他们愿望。目标的实现,挫折情境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天气气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气温较高的阳光下,在气温较低的风雪里,坚持在室外上课,身体练习时不躲太阳、不避风雪,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锻炼。
2.2场地器材。在现有场地器材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该练习的动作一定要做。该滚翻的要滚翻,铅球必须要贴在腮部,要学生不怕脏、怕凉、怕硬等,不在场地器材方面放松要求。
2.3技术要求和运动负荷。在掌握学生机能情况的前提下,技术动作的标准和运动负荷的要求不能任意降低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加大运动负荷,提高技术的标准让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
2.4测验、竞赛。测验时,学生的成绩会有好有坏,比赛后就会有输有赢。如何对待不好的成绩,如何对待比赛的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就是对学生心理上的考验和锻炼。教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
3、给学生介绍一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的一种心理适应倾向,当学生个体在处于挫折和冲突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对主体与客体现实之间的矛盾加以解释和处理。
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挫折,产生较强烈的情绪不安和痛苦时,告诉学生暂时解除或减轻心理紧张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学生的挫折感有所缓解。
三、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及其消除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现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胆怯与恐惧是同一方向上的情绪反映,胆怯比恐惧略轻一点。
造成胆怯恐惧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或身体状况欠佳。所学技术确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同学的讥笑羞辱。其他同学出现了动作失误或伤害事故等。
一般说来,当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的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和恐惧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策略。在进行跨栏、跳跃、单双杠等技术动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为这些动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掌握的技术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帮助,使学生在练习时有安全感,能够大胆地进行练习,体会动作感觉,在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时,教师示范动作轻松、自然、协调、自信,富有鼓动性,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视觉表象而且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恐惧。练习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的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如在体育课前教师将场地清扫干净,垫平,器材设备固定好,这样也可避免器材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否则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场地器材准备。
总之,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体育场馆内,在多种组织形式和人际交往的条件下进行的身体运动极强的教学活动。在平时把心理健康溶入其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教学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也能促进体育的学习。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要全面的合理的,本着体育学科自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的心理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某种速度,朝着某种水平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要,促使他们的运动能力的提高。能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更直接的是还能端正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心理健康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渗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0-576.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黎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相对独立的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01
[5]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 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78-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应付这种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客观存在,也历来受到重视。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除了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人格、智力、身体等方面外,心理素质将变得更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给们们带来了众多的利益。但作为事物的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信息量加载,城市拥挤和噪音程度加大,其结果是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增多。因此,要保证心理健康,就必须从平时做起,从学生时代做起。从体育学科做起。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阵地,它能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并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当身体患病或情绪不佳时。,人们在采取吃药和打针等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同时,也会进行身体锻炼活动达到治疗和恢复的目的。然而当一些人在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时,可能就较少地想到通过体育活动来消除。其实适宜的身体活动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如对应激和紧张、抑郁、社会化、自我概念、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有人对心理健康做过研究,他设立了实验班、对照班两个研究对象。两班课堂表现和运动成绩较为接近,实验班利用业余时间和风雨天在教室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班则不进行。两个班都对体育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等严格控制。但实验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激发好奇心、社会交往、心理诱导等方面内容和方法。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并能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运用。由于教学中所学技术动作的难度与危险性,运动负荷的增加,考核和竞赛,教师的评价,甚至是在同学面前完成技术动作时,都会对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影响,产生如焦虑、挫折感、胆怯恐惧等。在教学中就要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体育学习中焦虑的调控
1、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产生焦虑只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认知变量。因此,调控学生焦虑的首要问题是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纠正学习厌烦,轻视的态度,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性焦虑的出现。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学习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协时。一旦学生感到自己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受到贬低。其自尊就会受到损伤,焦虑也就产生了,对自尊心较为有效地保护办法就是提高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培养学生自信心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自信心的含义及价值。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他们的体育学习的潜力——获得能力,潜力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学习潜力更大,远没有挖掘出来。因此,对自己的能力要充分相信,对自己获得能力的能力更不能怀疑。第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体化、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活动起来。第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3、积极鼓励、肯定暗示
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暗示往往易产生焦虑和紧张,而积极的暗示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因此,应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暗示,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发展积极、肯定的自我暗示,用肯定的语句来激发自己控制心理和生理反应。
二、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能力。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应该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从小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
1、要向学生讲明人生要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挫折是生活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并保持自身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随时作好经受挫折的准备,养成与困难拼搏的习惯,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如对身体素质好并自负的同学设置较大难度的练习,使他们认为能轻松完成的动作反而不能完成。
2、有意设置“反向”情境
“反向“是设置挫折情境的一个原则,即在学生需要兴趣相反的方向上安排练习,阻碍他们愿望。目标的实现,挫折情境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天气气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气温较高的阳光下,在气温较低的风雪里,坚持在室外上课,身体练习时不躲太阳、不避风雪,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锻炼。
2.2场地器材。在现有场地器材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该练习的动作一定要做。该滚翻的要滚翻,铅球必须要贴在腮部,要学生不怕脏、怕凉、怕硬等,不在场地器材方面放松要求。
2.3技术要求和运动负荷。在掌握学生机能情况的前提下,技术动作的标准和运动负荷的要求不能任意降低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加大运动负荷,提高技术的标准让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
2.4测验、竞赛。测验时,学生的成绩会有好有坏,比赛后就会有输有赢。如何对待不好的成绩,如何对待比赛的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就是对学生心理上的考验和锻炼。教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
3、给学生介绍一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的一种心理适应倾向,当学生个体在处于挫折和冲突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对主体与客体现实之间的矛盾加以解释和处理。
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挫折,产生较强烈的情绪不安和痛苦时,告诉学生暂时解除或减轻心理紧张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学生的挫折感有所缓解。
三、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及其消除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现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胆怯与恐惧是同一方向上的情绪反映,胆怯比恐惧略轻一点。
造成胆怯恐惧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或身体状况欠佳。所学技术确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同学的讥笑羞辱。其他同学出现了动作失误或伤害事故等。
一般说来,当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的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和恐惧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策略。在进行跨栏、跳跃、单双杠等技术动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为这些动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掌握的技术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帮助,使学生在练习时有安全感,能够大胆地进行练习,体会动作感觉,在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时,教师示范动作轻松、自然、协调、自信,富有鼓动性,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视觉表象而且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恐惧。练习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的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如在体育课前教师将场地清扫干净,垫平,器材设备固定好,这样也可避免器材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否则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场地器材准备。
总之,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体育场馆内,在多种组织形式和人际交往的条件下进行的身体运动极强的教学活动。在平时把心理健康溶入其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教学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也能促进体育的学习。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要全面的合理的,本着体育学科自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的心理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某种速度,朝着某种水平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要,促使他们的运动能力的提高。能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更直接的是还能端正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心理健康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渗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0-576.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黎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相对独立的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01
[5]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