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对西方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两方面去探讨“等待”的意义。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等待戈多》是著名喜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一位伟大的荒诞派代表人物,他写过许多戏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代表作,由两幕剧组成,第二幕重复第一幕的内容。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狄狄)在乡间的路上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迟迟没有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人一直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琐事和空洞的交谈上,他们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和对话。等到夜幕降临,他们打算着离开,但还是原地不动的继续等待,很显然,他们会这样一直等待下去。
  一、希望中蕴含绝望。
  等待都是从希望中开始的,戈戈和狄狄一直等待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相信戈多可能会来,但在这永无止境的等待中却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在剧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处于长期等待中,这使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变得模糊,甚至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对于他们来说等待已经失去意义,只是为等待而等待。等待已经固化在他们的思想里,成为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活在此刻,而希望却都在下一刻,等到了昨天希望中的明天,却发现仍旧处于又一个明天前的今天,人与强大的时间抗争最后只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所以说,等待是永无止境的,充满痛苦和绝望的。
  二、绝望中包含希望。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戈多”
  在剧中,这组对话反复出现,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戈多又是谁?评论家莫顿认为戈多可以解释为“上帝、死亡、地主、慈善家,甚至是波卓。但是,与其说戈多是某种意义,不如说它是某种功能。他代表着我们人生有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是不可知的,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他可以是我们想象的任何虚构———只要它符合我们人生等待的需要”在贝克特创作的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充满了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丑恶恐怖的现实和痛苦绝望的人生。即使世界如此荒诞,等待毫无结果,过程痛苦不堪,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咱们已经奋斗了一个晚上,没有人帮助。现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啦。咱们已经到明天啦”这是剧中弗拉基米尔的一段独白,揭示了他们会一直等待戈多,不管戈多会不会来,他们都心存希望,正因为有了这个希望才使他们有继续等待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即使这个希望不存在,他们会依然等待,去证明他们存在的意义。“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使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看不到希望。那么消除绝望唯一的途.径就是靠行动,别无选择。虽然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可能知道他是否会成功,都是在一种希望的可能性中。”即使等待中充满痛苦与绝望,但仍不能放弃,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也是等待的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典型,最先受到关注的。它深刻揭露了社会存在的荒诞,人们在痛苦与绝望中苦苦追求,即使过程痛苦不堪,但仍在无望的等待中抱有希望,敦促人们继续前行。等待是精神与心灵的长途跋涉,是在希望与绝望旋律的交织中进行的。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ton,Waiting for Godot and Endgame Theatre as Text in John Pilling,ed,Cambridge Companion to Becket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0.
  [2][爱尔兰]贝克特著,施咸荣译. 等待戈多[A]. 荒诞派戏剧集[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曾如刚等:《论<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笫3期,第75页.
  [4]孙凤娟:《信仰与抗争:绝望走向希望之路——克尔凯郭尔、萨特絕望理论分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6卷第 28期,第11页.
其他文献
17.荒原  公路已经修出了沙漠,要最后进入哈拉毛墩,必须在毛墩渠上修一座桥。可没有钢筋水泥,要修一座能够通过载重汽车的桥,谈何容易?时间又非常紧张。此时已经是1950年的3月,农业团必须立即进入垦荒地域,用一个月时间开出一万公顷土地,清明节前落种,这是农时。农时就是战时,绝不能耽误。天山农牧师党委决定:三个农业团提前进入垦荒地域,破土开荒。  天山农牧师召开誓师大会,一直只只砍土墁发到了战士们的
摘 要:女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美国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世纪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小妇人》;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引言:  19世纪
导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文化与学习的关系,或者说文化對学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技术发展使学习越来越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这个因素外,文化差异是学习“全球一体化”——交流与共享的最大障碍。文化视角下的在线(远程)学习是本刊国际论坛关注点之一,从2013年至今,我们已经约请了多位国际同行通过这个论坛跟中国读者分享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一幅幅庸常的生活图景来再现大众的生存境遇,唤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与喝彩。而池莉的“过日子”似的小说也备受好评,本文以池莉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冷言不冷心的叙事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新写实;叙事语言;池莉;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为厘清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K-12领域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RIC、Wiley数据库的19篇高质量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机器人教育主要面对小学生开展小样本、短周期的研究,研究多采用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基
我最亲爱的毕业生  三年前,当你们第一次踏进校园  老师的心里就充满祈愿  期盼着你们快速成长  早日象雏鹰飞向蓝天  今天,当你们真的站在了起跑线  老师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留恋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该学的知识你们是不是都记牢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实训的技能你们是不是都已熟练  一千多个朝夕相处  校园里留下我们促膝谈心的温暖  一千多个风雨兼程  支撑我们前进的是不离不弃、心灵相伴  你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1931-2015)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擅于从历史中提取文学素材,创作出如《但以礼书》等许多优秀的作品。2005年出版的《大进军》同样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再现美国内战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在整部作品中,黑白混血儿珀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相关理论,分析特殊战争条件下珀尔的身份重建和成长过程,反思文化身份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