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以S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力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4-0020-03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自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人力资源学术和管理界对就业力和就业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什么是就业力,学者李·哈维(Lee Harvey,2001)将就业力定义为体现某种特质的倾向,而这种特质的倾向被用人单位认为在获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英国提高学生就业力合作组将就业力的内涵扩展为使应聘者在就业时具备更有利的优势并能有效地胜任其所在职位的一系列职业能力的组合,具体而言,包括了个人成就感、对职位的理解力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笔者概括为: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就业竞争的核心因素,不仅体现大学生的实力、智力、精力和体力,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独立学院在办学经验、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无法与传统本科学校相比,不能盲目照搬其本部的模式。独立学院只有结合市场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并形成办学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具体来说,独立学院要从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和生源特点的要求出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个人特长、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增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力。本文以S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问题分析
S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2年批准设立,现有在校学生313人,已毕业人数157人,2012年毕业生数49人。根据该专业的历年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其就业率虽然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但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据200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15%考研,20%左右进入公务员行列,另有10%的学生出国留学。尽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然而因为目前市场对不同专业需求倾向的不同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自身的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不到20%,而相当比例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市场营销、会计员、报关员、行政管理、证券业等工作。这样一种就业状态虽然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时比率比较高,然而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则充分说明了目前对人力资源专业的定位与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此外,据相关调查,用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错位。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认为人力资源专业能力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方案设计、调查分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整理事务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英语能力及体质负荷能力;而学生在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能力重要程度的理解则与企业相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对在职者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也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就业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这种状况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基于以上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主体高校有必要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视角下,着力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隐性失业问题。
某电视台做了一期关于企业家最重视实习生什么能力的节目,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最被用人单位看重。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指学习一种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大程度归因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上大学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从根本上说,大学学的就是怎样去学习,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应试教育的典型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很顺利地升入高中再考上大学,但培养不出学生的自学能力。某大型央企高管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说道:“其实工作经验并不是我们最看中的,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我们也同样看重。当然我们更关注的则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具备独特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这种竞争力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二)专业知识不强
专业知识能力指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建立在经济科学、管理科学两大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性知识以及较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需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虽然各高校纷纷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性显然与市场的需求不一致。
(三)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极其低下”显示出当前多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不甚满意,尽管会有些片面,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质疑确实普遍存在。出现这种问题,存在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目前我国落后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忽略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塑造。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很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很紧密,从而导致在校学生在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实习机会,而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 三、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国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力进行了研究。刘挺进、史晓强(2008),孙亚辉、李成等(2009)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进行探讨;许立强(2009)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张翠萍(2008)、黄敏(2009)分别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和湖南省S学院(独立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上研究集中在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当前独立学院的就业状况、就业问题及相应对策。为了切实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探究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一)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习能力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与高校母体差不多,基本上是“拿来主义”,从而无法发挥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市场、特色、应用”的特点。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就应该树立培养具备一定沟通协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一些理论性太深而实践操作性不强的课程可以删掉,并增设一些必需的课程,在增加骨干专业课的同时减少一些基础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个性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接触和学习中了解自己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哪一块,自己的兴趣在哪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内领域方向,做到“精而不泛”、“实而不虚”。
在学分设置上,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广泛邀请业内专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和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完成规定或推荐的阅读书目和参加实践活动来取得相应的学分;建立起职业能力证书考核机制,用学分来衡量各种技能证书、资格证书,激励学生获得相应的“通行证”。通过以上措施强化学生在校时的学习能力,打造具备全方面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从而提升其就业后的竞争力。
(二)通过课程设置提升专业素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力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先“基础”后“系统”的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开设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防止课程内容重叠,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充分考虑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性,如增加专业情景模拟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活动,而这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得到。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当以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为核心,进行专业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管理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情景模拟课程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案例教学、职场模拟、小组讨论、团队作业等。二是课程设置中还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多样化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方面逐步形成系列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任学生选择的限选课程,借此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三是逐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加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是从源头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培训的“零对接”,探索“订单式”培养。和职业培训单位进行联合,将职业培训单位的课程引入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之中;和企业进行联合,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放在就业的企业进行,就是“零对接”的有益尝试。S学院立足湖南本地,辐射沿海、江浙,建立和拓展各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活动。学院先后与证券、酒店、制造行业2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院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单位既增长了专业见识,又锻炼了技能才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的用人理念应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高要求,企业进入高校的措施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经验,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双赢。
[参 考 文 献]
[1] Lee Harvey.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 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
[2] 刘挺进,史晓强.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8,(9).
[3] 孙亚辉,李成等.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索[J].2009,(2).
[4] 许立强.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2).
[5] 张翠萍.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
[6] 黄敏.独立学院就业状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160-161.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力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4-0020-03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自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人力资源学术和管理界对就业力和就业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什么是就业力,学者李·哈维(Lee Harvey,2001)将就业力定义为体现某种特质的倾向,而这种特质的倾向被用人单位认为在获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英国提高学生就业力合作组将就业力的内涵扩展为使应聘者在就业时具备更有利的优势并能有效地胜任其所在职位的一系列职业能力的组合,具体而言,包括了个人成就感、对职位的理解力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笔者概括为: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就业竞争的核心因素,不仅体现大学生的实力、智力、精力和体力,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独立学院在办学经验、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无法与传统本科学校相比,不能盲目照搬其本部的模式。独立学院只有结合市场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并形成办学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具体来说,独立学院要从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和生源特点的要求出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个人特长、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增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力。本文以S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问题分析
S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2年批准设立,现有在校学生313人,已毕业人数157人,2012年毕业生数49人。根据该专业的历年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其就业率虽然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但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据200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15%考研,20%左右进入公务员行列,另有10%的学生出国留学。尽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然而因为目前市场对不同专业需求倾向的不同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自身的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不到20%,而相当比例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市场营销、会计员、报关员、行政管理、证券业等工作。这样一种就业状态虽然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时比率比较高,然而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则充分说明了目前对人力资源专业的定位与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此外,据相关调查,用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错位。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认为人力资源专业能力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方案设计、调查分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整理事务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英语能力及体质负荷能力;而学生在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能力重要程度的理解则与企业相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对在职者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也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就业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这种状况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基于以上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主体高校有必要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视角下,着力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隐性失业问题。
某电视台做了一期关于企业家最重视实习生什么能力的节目,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最被用人单位看重。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指学习一种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大程度归因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上大学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从根本上说,大学学的就是怎样去学习,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应试教育的典型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很顺利地升入高中再考上大学,但培养不出学生的自学能力。某大型央企高管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说道:“其实工作经验并不是我们最看中的,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我们也同样看重。当然我们更关注的则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具备独特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这种竞争力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二)专业知识不强
专业知识能力指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建立在经济科学、管理科学两大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性知识以及较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需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虽然各高校纷纷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性显然与市场的需求不一致。
(三)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极其低下”显示出当前多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不甚满意,尽管会有些片面,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质疑确实普遍存在。出现这种问题,存在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目前我国落后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忽略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塑造。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很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很紧密,从而导致在校学生在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实习机会,而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 三、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国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力进行了研究。刘挺进、史晓强(2008),孙亚辉、李成等(2009)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进行探讨;许立强(2009)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张翠萍(2008)、黄敏(2009)分别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和湖南省S学院(独立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上研究集中在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当前独立学院的就业状况、就业问题及相应对策。为了切实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探究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一)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习能力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与高校母体差不多,基本上是“拿来主义”,从而无法发挥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市场、特色、应用”的特点。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就应该树立培养具备一定沟通协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一些理论性太深而实践操作性不强的课程可以删掉,并增设一些必需的课程,在增加骨干专业课的同时减少一些基础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个性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接触和学习中了解自己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哪一块,自己的兴趣在哪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内领域方向,做到“精而不泛”、“实而不虚”。
在学分设置上,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广泛邀请业内专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和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完成规定或推荐的阅读书目和参加实践活动来取得相应的学分;建立起职业能力证书考核机制,用学分来衡量各种技能证书、资格证书,激励学生获得相应的“通行证”。通过以上措施强化学生在校时的学习能力,打造具备全方面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从而提升其就业后的竞争力。
(二)通过课程设置提升专业素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力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先“基础”后“系统”的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开设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防止课程内容重叠,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充分考虑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性,如增加专业情景模拟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活动,而这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得到。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当以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为核心,进行专业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管理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情景模拟课程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案例教学、职场模拟、小组讨论、团队作业等。二是课程设置中还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多样化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方面逐步形成系列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任学生选择的限选课程,借此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三是逐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加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是从源头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培训的“零对接”,探索“订单式”培养。和职业培训单位进行联合,将职业培训单位的课程引入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之中;和企业进行联合,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放在就业的企业进行,就是“零对接”的有益尝试。S学院立足湖南本地,辐射沿海、江浙,建立和拓展各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活动。学院先后与证券、酒店、制造行业2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院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单位既增长了专业见识,又锻炼了技能才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的用人理念应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高要求,企业进入高校的措施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经验,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双赢。
[参 考 文 献]
[1] Lee Harvey.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 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
[2] 刘挺进,史晓强.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8,(9).
[3] 孙亚辉,李成等.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索[J].2009,(2).
[4] 许立强.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2).
[5] 张翠萍.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
[6] 黄敏.独立学院就业状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160-16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