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是愈发激烈,而且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国内市场份额又被瓜分。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寻求积极有效的运营方法,其中盈余管理各大银行都在不同程度的经营着。然而盈余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利用这把剑,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内涵其次分析了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接着提出合理的提高绩效的管理手段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盈余管理;经营绩效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和各大银行来说,会计信息“美颜”现象十分严重而又普遍,在这些美颜过失真信息中有的是属于违规操作而有的则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士的盈余管理导致。因为盈余管理的操作隐蔽性比较强所以一般不会轻易被发现。如果想要检验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盈余现象主要方法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盈余管理虽然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违背了中立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世界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中,所以对于商业银行的分析也要从客观角度入手,采取正确的态度。
一、盈余管理认知
盈余管理的面向对象主要是外界,即对外报告,其次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在定义这一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参照特定的某一盈利概念,而是基于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讨论;盈余管理的主体主要是高层领导者、管理者,因为他们有权决定信息的披露与否,而且有权决定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信息的不透明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遮蔽,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有很多人将盈余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受益者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受益的表现可以是直接的加薪或者股票赠与也可能是职位的晋升,而财务管理最终是为了使整个公司受益,使所有的股东都能得到财富,且两者的管理手段也是不同的。总结来看,盈余管理是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向外界传递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意识和目的财务信息。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虽然从客观条件上来看,盈余管理有违商业道德但是在整个金融圈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银行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内在冲动,或者说是契约动机。作为银行,不论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众多的债权人,为了维持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钻空子“选用各种不同的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2)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灰色地带可以让人打擦边球,正是这些“充分的条件”对企业收入和税收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利益。
(3)监管政策的外在催化,我国银行部门对各个商业的银行都是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一些银行为了达到这些标准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评价都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
(4)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平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收支制度的规定;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短期投资盈余的确认问题和大额不确定费用的预提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财会制度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盈余平滑性将会得到加强,信息虽然仍存在失真现象,但是有用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正面影响
盈余管理是把双刃剑,对于经营绩效也是有有利的一面。从契约角度来看,因为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管理层需要一定的盈余管理权限来缓解自身的财务危机,让管理者和债权人都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盈余管理主要是内部进行的一种管理手段,所以盈余管理通过传递内部信息借此影响企业成本。市场上的代理人常常可以获得一些内部消息而且经常是独家,但是如果选择给委托人那么代价很大而且也不能保障信息质量,从而产生交流障碍,降低了效率。但是盈余管理可以消除这种障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银行通过短期投资得到1亿元的利润但是如果直接向外界宣布的话会使得净收益超过从长远来看能够达到的水平,所以银行管理层可以选择先提出来五千万,从而降低到以后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通过计提准备金就可以验证利润的可靠性。从这方面来看如果银行能够熟练地运用盈余管理那么对于自身发展会起到的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在银行中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究其实质,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诈手段,如果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表面上呈献给外界的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财务报表,但是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当外界的投资者选择相信那份华丽的报表而没有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就会产生错误投资,随着越多的人参与投资,这份对外报表做得越来越漂亮,倘若银行一旦发生财务危机,那么广大债权人的资金恐怕很难悉数收回。从小的方面看是一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损,银行发展受阻,但是如果这由个案变成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一个致命的绊脚石。
四、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策略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商业银行业绩测评体系,盈余管理的滋生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业绩,为了达到规定指标,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无不使用盈余管理,当盈余管理过度使用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这时如果更换了管理者,那么必然会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产生大幅度波动,这种现象对于银行和广大债权人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可以平衡计分卡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以此避免出现盈余管理过度。
(二)改进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目前来看对于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业界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主要就是从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一个预测能力。根据这一方法,管理者根据当前的财务信息对于未来发展做出一个预测。除此之外现有的评价方法还有盈余反应系数法和现金流量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弊端,比如忽视了证券市场的风险系数,资本结构和公司规模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容易造成账务不实,大大的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绩效增长。想要改进评价方法可以加强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或者是剔除不良资产,删除关联交易,去掉异常利润。但是因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大家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但出现利润操作,就有可能涉嫌经济犯罪,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性打击。所以想要从源头抓起还是要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权利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些独立于董事会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来说要弱一些,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空间,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完善治理结构,让内部进行彼此间的监督,这才是管理好盈余管理的切实之道。
(四)加強外部监督,除了有内部人员的互相监督,银行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外部主要是银监会,审计署以及相关的证券部门。对于银行对外宣告的信息必须核实其真实性,替投资者把好关,减少银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保障经济的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
盈余管理这把双刃剑让人又爱又恨,运用得当利益翻倍皆大欢喜,运用过度势必产生可大可小的负面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经营绩效,所以商业银行应合理运用盈余管理,把握好度,提高运营绩效让其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盈余管理;经营绩效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和各大银行来说,会计信息“美颜”现象十分严重而又普遍,在这些美颜过失真信息中有的是属于违规操作而有的则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士的盈余管理导致。因为盈余管理的操作隐蔽性比较强所以一般不会轻易被发现。如果想要检验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盈余现象主要方法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盈余管理虽然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违背了中立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世界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中,所以对于商业银行的分析也要从客观角度入手,采取正确的态度。
一、盈余管理认知
盈余管理的面向对象主要是外界,即对外报告,其次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在定义这一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参照特定的某一盈利概念,而是基于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讨论;盈余管理的主体主要是高层领导者、管理者,因为他们有权决定信息的披露与否,而且有权决定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信息的不透明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遮蔽,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有很多人将盈余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受益者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受益的表现可以是直接的加薪或者股票赠与也可能是职位的晋升,而财务管理最终是为了使整个公司受益,使所有的股东都能得到财富,且两者的管理手段也是不同的。总结来看,盈余管理是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向外界传递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意识和目的财务信息。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虽然从客观条件上来看,盈余管理有违商业道德但是在整个金融圈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银行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内在冲动,或者说是契约动机。作为银行,不论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众多的债权人,为了维持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钻空子“选用各种不同的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2)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灰色地带可以让人打擦边球,正是这些“充分的条件”对企业收入和税收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利益。
(3)监管政策的外在催化,我国银行部门对各个商业的银行都是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一些银行为了达到这些标准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评价都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
(4)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平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收支制度的规定;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短期投资盈余的确认问题和大额不确定费用的预提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财会制度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盈余平滑性将会得到加强,信息虽然仍存在失真现象,但是有用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正面影响
盈余管理是把双刃剑,对于经营绩效也是有有利的一面。从契约角度来看,因为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管理层需要一定的盈余管理权限来缓解自身的财务危机,让管理者和债权人都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盈余管理主要是内部进行的一种管理手段,所以盈余管理通过传递内部信息借此影响企业成本。市场上的代理人常常可以获得一些内部消息而且经常是独家,但是如果选择给委托人那么代价很大而且也不能保障信息质量,从而产生交流障碍,降低了效率。但是盈余管理可以消除这种障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银行通过短期投资得到1亿元的利润但是如果直接向外界宣布的话会使得净收益超过从长远来看能够达到的水平,所以银行管理层可以选择先提出来五千万,从而降低到以后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通过计提准备金就可以验证利润的可靠性。从这方面来看如果银行能够熟练地运用盈余管理那么对于自身发展会起到的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在银行中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究其实质,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诈手段,如果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表面上呈献给外界的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财务报表,但是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当外界的投资者选择相信那份华丽的报表而没有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就会产生错误投资,随着越多的人参与投资,这份对外报表做得越来越漂亮,倘若银行一旦发生财务危机,那么广大债权人的资金恐怕很难悉数收回。从小的方面看是一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损,银行发展受阻,但是如果这由个案变成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一个致命的绊脚石。
四、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策略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商业银行业绩测评体系,盈余管理的滋生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业绩,为了达到规定指标,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无不使用盈余管理,当盈余管理过度使用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这时如果更换了管理者,那么必然会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产生大幅度波动,这种现象对于银行和广大债权人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可以平衡计分卡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以此避免出现盈余管理过度。
(二)改进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目前来看对于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业界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主要就是从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一个预测能力。根据这一方法,管理者根据当前的财务信息对于未来发展做出一个预测。除此之外现有的评价方法还有盈余反应系数法和现金流量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弊端,比如忽视了证券市场的风险系数,资本结构和公司规模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容易造成账务不实,大大的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绩效增长。想要改进评价方法可以加强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或者是剔除不良资产,删除关联交易,去掉异常利润。但是因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大家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但出现利润操作,就有可能涉嫌经济犯罪,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性打击。所以想要从源头抓起还是要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权利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些独立于董事会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来说要弱一些,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空间,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完善治理结构,让内部进行彼此间的监督,这才是管理好盈余管理的切实之道。
(四)加強外部监督,除了有内部人员的互相监督,银行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外部主要是银监会,审计署以及相关的证券部门。对于银行对外宣告的信息必须核实其真实性,替投资者把好关,减少银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保障经济的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
盈余管理这把双刃剑让人又爱又恨,运用得当利益翻倍皆大欢喜,运用过度势必产生可大可小的负面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经营绩效,所以商业银行应合理运用盈余管理,把握好度,提高运营绩效让其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