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司法界一个主要话题居然是法官流失。
以北京为例,近5年来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且每年流失人员数量还有增加趋势。离开的法官大部分经验较丰富,能力较强,属于业务骨干。流失的法官,很多人当了律师,还有的到公司企业去做法务。
为啥法官不愿干了?
表面看,法官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待遇相对低,晋升空间小等,都是导致精英法官流失的原因。但从深层次看,缺乏财力人力保障的法院体制,才是留不住精英法官的最根本原因。
先说收入吧。中国的法院系统财政支撑是与各级地方财政挂钩的,所以,在富裕的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以及沿海一带,法官的收入和法院系统硬件建设就远好于内地和西部的同行,这就导致内地和西部法官的流失率远大于沿海和北上广等大中城市。笔者曾到某内地法庭开庭,法官就抱怨说他们办公室里连长途电话也没开通,所以他们懒得给外地的当事人打电话,案件超期他们也没办法;该出差的案子也懒得去,或者就直接让当事人出费用,但这又要担上违法办案的风险。
法院财政与地方财政挂钩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一些法院无法独立办案。试想,地方上某个领导就某个案子打个招呼法院院长敢不听?不听你就小心法院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吧。
法院要想独立司法,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在财政上不能仰人鼻息。
再说人。法院和医院一样,都是人命关天的地方,做法官的自然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律人,应该能理解基本的法律原则,具有共同的司法意识,否则难免会办出错案冤案,难免会导致司法的不平衡。英国大法官弗朗西斯·培根就曾说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在中国的法官人事制度实践中,法官的人选却不一定由专业的法律人说了算,法院法官尤其是院长副院长的编制和人员遴选权力往往掌握在各级地方组织部门手中。在这样的体制下,精通业务的法官不一定能占据法院里重要的位置,发挥不了其作为专业人士本应发挥的功效。出身科班的法官要想通过自己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而达到更高级别的位置,在当前的人事体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据说某年曾有热心网友统计,发现32位地方高院二级大法官中,仅有9个省市高院院长为法律本科科班出身,这样的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是权力。普通人只看到法官在庙堂之上威风八面,器宇轩昂,却很难想象有时候法院一份简单的判决书背后到底隐含着多少无法述说的故事。笔者有一些法官朋友,常吐槽说在不少案件中,他们说了不算,甚至他们的庭长院长说了也不算,这让他们非常郁闷。其实个中的道理也很简单,既然当下的法院体制无法从财力和人力方面得到充分保障,那么在这样的财力和人力基础上架构起来的法官权力,自然就变得扭曲和模糊。法官手中的法槌并非局外人想象的那样,能够轻易地落下。实践中有的案子判不了,有的案子判了也无法执行的情形还真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法院门口喊冤的不一定是真冤,胜诉的不一定就真的获得了正义女神的支持。
精英法官的流失对法院系统的建设肯定是不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也并非坏事,至少这反映了法院体制存在的问题,给我们的法治建设敲了警钟。当然,这些问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是朝三暮四地搞出一些七不准八不让的“创可贴”,只会让伤口越来越大。
以北京为例,近5年来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且每年流失人员数量还有增加趋势。离开的法官大部分经验较丰富,能力较强,属于业务骨干。流失的法官,很多人当了律师,还有的到公司企业去做法务。
为啥法官不愿干了?
表面看,法官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待遇相对低,晋升空间小等,都是导致精英法官流失的原因。但从深层次看,缺乏财力人力保障的法院体制,才是留不住精英法官的最根本原因。
先说收入吧。中国的法院系统财政支撑是与各级地方财政挂钩的,所以,在富裕的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以及沿海一带,法官的收入和法院系统硬件建设就远好于内地和西部的同行,这就导致内地和西部法官的流失率远大于沿海和北上广等大中城市。笔者曾到某内地法庭开庭,法官就抱怨说他们办公室里连长途电话也没开通,所以他们懒得给外地的当事人打电话,案件超期他们也没办法;该出差的案子也懒得去,或者就直接让当事人出费用,但这又要担上违法办案的风险。
法院财政与地方财政挂钩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一些法院无法独立办案。试想,地方上某个领导就某个案子打个招呼法院院长敢不听?不听你就小心法院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吧。
法院要想独立司法,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在财政上不能仰人鼻息。
再说人。法院和医院一样,都是人命关天的地方,做法官的自然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律人,应该能理解基本的法律原则,具有共同的司法意识,否则难免会办出错案冤案,难免会导致司法的不平衡。英国大法官弗朗西斯·培根就曾说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在中国的法官人事制度实践中,法官的人选却不一定由专业的法律人说了算,法院法官尤其是院长副院长的编制和人员遴选权力往往掌握在各级地方组织部门手中。在这样的体制下,精通业务的法官不一定能占据法院里重要的位置,发挥不了其作为专业人士本应发挥的功效。出身科班的法官要想通过自己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而达到更高级别的位置,在当前的人事体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据说某年曾有热心网友统计,发现32位地方高院二级大法官中,仅有9个省市高院院长为法律本科科班出身,这样的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是权力。普通人只看到法官在庙堂之上威风八面,器宇轩昂,却很难想象有时候法院一份简单的判决书背后到底隐含着多少无法述说的故事。笔者有一些法官朋友,常吐槽说在不少案件中,他们说了不算,甚至他们的庭长院长说了也不算,这让他们非常郁闷。其实个中的道理也很简单,既然当下的法院体制无法从财力和人力方面得到充分保障,那么在这样的财力和人力基础上架构起来的法官权力,自然就变得扭曲和模糊。法官手中的法槌并非局外人想象的那样,能够轻易地落下。实践中有的案子判不了,有的案子判了也无法执行的情形还真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法院门口喊冤的不一定是真冤,胜诉的不一定就真的获得了正义女神的支持。
精英法官的流失对法院系统的建设肯定是不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也并非坏事,至少这反映了法院体制存在的问题,给我们的法治建设敲了警钟。当然,这些问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是朝三暮四地搞出一些七不准八不让的“创可贴”,只会让伤口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