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意外险谁主沉浮

来源 :保险中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意外险的终止,“铁老大”是否还继续采取自保形式?商业公司能否介入?
  日前,中国政府网转发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下称《铁路乘客险》)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时,《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也被删除。有关人士表示,条例已经施行61年,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和铁路发展,废止是在情理之中的。
  《铁路乘客险》于1951年颁布施行,共分七章十八条。当时就铁路旅客强制保险规定:“凡持票搭乘国营、或专用铁路火车之旅客,均应依照本条例之规定,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其手续由铁路局办理,不另签发保险凭证。”等等。
  对于火车票中含有保险的说法,相信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听说,那么《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保险?这个保险经营的情况如何?国务院废除该条例后,铁路旅客意外险将以何种身份出现在乘客面前?
  险种由来
  铁路强制险是指铁路旅客持免费乘车证或有效客票自进站加剪后开始至到达终点站缴销车票时为止,遭受非自身责任的外来剧烈及明显的意外伤害(包括战争所致),它主要分为铁路运输企业责任、第三人责任和不可抗力。根据现行规定,每张火车票含有2%的强制保险,无论票价和参保金额各有差异,但保险赔偿额则是统一的人民币两万元(注解:系指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一千五百元,下同)。
  根据《铁路乘客险》规定:凡持票搭乘国营、或专用铁路火车之旅客,均应依照本条例之规定,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投保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其手续由铁路管理局办理,不另签发保险凭证。保险有效期间,规定自旅客持票进站加剪后开始,至到达旅程终点缴销车票出站时为止,如需搭乘路局免费接送旅客之其他交通工具时,则搭乘该项交通工具期间亦包括在内。旅客所乘之火车,在中途因故停驶或改乘路局指定之其他班车者,在中途停留及继续旅程中,保险仍属有效。旅客在旅程中途自行离站不再随同原车旅行者,其保险于离站时起即告失效,但经站长签字证明原票有效者,在重行进站后,保险效力即恢复。旅客之保险金额,不论席座等次、全票、半票、免票,一律规定为每人人民币一千五百万元。旅客之保险费,包括于票价之内,一律按基本票价百分之二收费,由路局核算代收汇缴保险公司。
  保险范围包括:旅客在保险有效期间内,由于遭受外来、剧烈及明显之意外事故(包括战争所致者在内),受有伤害须治疗者,由保险公司按实际情况给付医疗津贴,其数额以不超过保险金额之全数为限。旅客遭受意外事故受有伤害,以致死亡、残废或丧失身体机能者,除依照第七条之规定给付医疗津贴外,另由保险公司依照下列规定给付保险金:甲、死亡者,给付保险金额全数;乙、双目永久完全失明者,两肢永久完全残废者,或一目永久完全失明与一肢永久完全残废者,给付保险金额全数;丙、完全丧失身体机能永久不能继续工作者,给付保险金额全数;丁、一目永久完全失明者或一肢永久完全残废者,给付保险金额半数;戊、丧失一部分身体机能永久不能复原影响工作能力者,视其丧失机能之程度,酌给一部分保险金。旅客在一次旅程中,遭受意外事故,构成第八条所列一项以上之情事时,其保险金给付,以不超过保险金额之全数为限。
  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肇始于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制定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1992年6月5日铁道部曾发布过经修改的条例,此外铁道部还公布过一份《关于铁路接办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和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定》。从这些文件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个保险,并非收专业保险公司承保,而是由铁道部自行收取保费并支配之。
  备受质疑
  《铁路乘客险》之所以备受质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该保险并不为人所知,暨在广大的铁路旅客中,知道该保险的存在的是寥寥无几,而且所有的火车票上都没有标明车票中含有2%的保险费,同时铁道部和相关部门对该保险的存在也是只字不提,这种做法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条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于本法。”也就是说,《保险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保险的根本大法,凡从事保险经营的,都要在保监会的监督下进行的。很显然,铁路旅客强制保险就不在保监会的监督下,属于是“自保”形式。
  第三,保费收了多少,都用在什么地方?显然这些数据没有通过一个有效地途径进行公布,有“暗箱”操作之嫌。从1951年颁布《铁路乘客险》后,“铁老大”是否按照2%的票价在计提,到目前为止的61年中,整个保费有多少?都用在在什么地方了?现在普通大众知道了这个保险的存在,就有权知道这些年来保费的去向,而且铁道部也有义务公布整个保费的适用情况,毕竟我们都交了钱的,何况是在不知情的时候交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铁路系统全年发送10亿人次,到2011年铁路系统全年发送18.62亿人次。如果按照平均票价200元计算,每张车票2%,那么就应是6元的保费,这样,2004年保费在60亿左右,2011年保费为111.72亿左右。和其他险种不同的是,该保险属于铁道部“独享”不存在着佣金问题,也就是每年都在几十亿的保费归铁道部自己所用。
  第四,保费的赔付情况如何,以及如何进行理赔?在近几年的中国铁路事件中,恐怕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2011年7月23日“甬温事件”了,“7.23动车事件”在赔付上就是非常生动的诠释。当初有关部门制定的赔付方案正是依据《铁路乘客险》的规定而算出的17.2万,在遭到多方批评后,新的赔付方案很快涨到50万,而后最终确定在91.5万。之所以出现赔付方案不断上涨的局面,其根本在于《铁路乘客险》与实际相差太大,也就是说61年前制定的标准太低,尽管之后经过几番调整,还是与现实脱节。最终的因素在通过行政命令的保险条例没有了存在的市场。
  回过头来再看铁路系统对乘客的赔付情况,因为铁路的安全系数要比飞机、汽车、轮船等其他交通工具高的多,因此,多年来,铁路的出事率一直很低。在很多人眼中,铁路不出事还好,出事就是大事。事实上,铁路除了“7.23动车”事件外,其他的事故还真不多,这就意味着保险的赔付就几乎为零。没有赔付的情况下,支出当然就没有产生了。
  谁主沉浮
  11月16日国务院第628号令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废止《铁路乘客险》,意味着“铁老大”主宰铁路乘客意险的时代就结束了,这种情况下,铁路乘客意险怎么办?是不是商业保险将真正进入了铁路系统呢?如果国家认为铁路乘客意险还将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话,是不是商业保险公司就有机会?毕竟每年都有几十亿的保费,而且这笔保费呈上升趋势,相对于低事故的铁路来上说,这笔保费是相当诱人的。
  如果国家认为,铁路的低事故导致铁路乘客意险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话,那么火车票就应该降低,诸如 “7.23”事故将由谁进行赔付?如果国家认为铁路系统还是有必要存在保险,那么,保监会会不会利用这个机会收回管理和监督权?如果还是由“铁老大”采取自保的形式,商业保险公司将怎么办?
  假如这项权利被保监会收回后,这将对商业保险产生一个利好的消息,对险企来讲,能够进入处于独占的铁路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何况铁路乘客意险每年的保费不低,而且有利于人民的生命保障。
  在此,我们仅仅希望,一旦该权利被保监会收回会后,商业保险公司严格按照《保险法》的要求就行操作,还广大乘客的一个光明、有保障的保险。
其他文献
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中,全行业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保险欺诈不仅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侵蚀保险机构效益,而且破坏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保险行业形象。因此对今后的反保险欺诈工作,具体要求和做法如下:  一是加强领导,系统规划。反保险欺诈工作涉及行业内外的方方面面,各单位必须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反保险欺诈工作的主导作用,进一
期刊
为明确保险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为保险主体提供反保险欺诈的法律支持,减少读者关于反保险欺诈的盲区,本刊特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万暄老师进一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  《保险中介》:我们常说的“保险欺诈”定义是什么?  万暄: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保险欺诈定义为“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合同诈骗类等。  《保险中介》:目前
期刊
保险欺诈对保险业乃至全社会危害很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保险欺诈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对保险欺诈人的处罚  对保险欺诈人的处罚可以是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欺诈人应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1)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期刊
从保险业的历史看,保险欺诈一直是影响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毒瘤。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保险产品、保险服务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险欺诈也呈现出复杂化、专业化、团伙化、虚拟化等特征,防范保险欺诈风险已成为现代保险经营与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进程来看,防范保险欺诈风险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反保险欺诈机制,已成为行业亟需解决
期刊
近几年来,由于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和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保险骗赔在我国各地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成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外的“二号杀手锏”,严重影响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和广大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保险界和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  保险欺诈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业界对保险欺诈做了一般性归纳并总结了几种典型类型,具体如下: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虚构标的。  2、未发生保险事故而谎称发生保险
期刊
保监发〔2012〕69号  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严厉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现就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保险欺诈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利益、侵蚀了保险机构效益,而且间接推高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价格,损害
期刊
反保险欺诈的客观必要性  保险欺诈直接损害了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打击保险欺诈行为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促进公司和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保险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保险欺诈直接表现为违法犯罪分子以非法行为,侵占了保险公司代表全体投保人持有的保险基金,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我国不少保险公司和一些研究机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保险欺诈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保险业的发展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是导致保险欺诈这种行为猖獗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保险欺诈问题的解决不应当落后于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二者应当而且可以同步进行。等到保险欺诈问题严重了,再行治理,将会花费巨大代价,甚至会超过行业已得利益的代价才能治理。解决保险欺诈问题,需要保险行业树立“在问题中
期刊
保险业贯彻十八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指导思想,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是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市场上的各类保险欺诈行为,不仅严重扰乱行业市场秩序,也让险企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而保险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以提高保费等形式转嫁到购买者身上,最终损害的仍是消费者和大众利益。  作为保险监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反保险欺诈一直是保监会日常工作的重心之一。8月6日,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
期刊
编者按:为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各保险公司也一直积极行动,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反保险欺诈风潮。本刊重点关注了对保险业反欺诈工作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三亚会议和大连会议。并结合平安集团、人保、太平洋等几家大型集团公司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对保险业界反欺诈工作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领导声音  “惩治欺诈行为、防范欺诈风险已成为全行业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一个课题和使命。”结合当前保险欺诈的形势和特点,保监会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