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101”农艺性状及其特点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郑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品质较优、综合抗病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关键词 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015-01
  “鄭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利用太谷核不育系轮回选择,创造中间材料,通过有性杂交方式,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鉴定而培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证号:国审麦2013014),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公告。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其特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农艺性状
  “郑麦101”
  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16.3 d,成熟期与对照品种“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直立,叶色浓绿。冬前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较快,抽穗早,对春季低温稍敏感。株高适中,平均株高79.6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分蘖成穗率中等,亩成穗适中。株型略松散,旗叶窄,外卷,上冲,穗层厚。根系活力较强,耐热性较好,灌浆较充分,成熟落黄快,熟相较好。近长方形穗,穗较大码稀,穗粒数中等。长芒、白壳、白粒,子粒较小,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容重偏低。2012、2013年区试平均穗数分别为631.5万、615.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30.8、36.1粒,千粒重分别为40.0、42.7 g[1-3]。
  2 特点
  2.1 高产
  “郑麦101”于2008年参加研究室优质品系鉴定试验,折合产量为8 727.00 kg/hm2,比优质对照“郑麦366”增产22.60%,居参试品系第2位。2009年度参加多点产比试验,原阳点折合产量9 474.1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6%,居参试品系第3位。
  2011~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试,平均产量为6 993.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8%,达显著水平,且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2012~2013年度续试同时进入生产试验,区试平均产量为6 922.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46%。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 958.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82%。2012~2013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984.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5.17%(表1),居春水组生产试验第3位。
  2.2 品质较优
  在品质特性方面,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对2012、2013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容重787、781 g/L,蛋白质(干基)15.33%、15.82%,湿面筋35.10%、34.00%,沉降值40.6、41.0 ml,吸水率56.60%、55.20%,稳定时间8.0、6.1 min,最大抗延阻力334、276 E.U.,拉伸面积80、72 cm2(表2),延伸性172、187 mm,子粒硬度指数63、62,品质指标接近优质强筋标准。其中2012年第1年区试混合样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且产量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与生产试验同时进行。
  2.3 综合抗病性较好
  区试田间自然发病,中抗白粉病、叶锈病,中抗-中感条锈病,纹枯病轻,中感叶枯病,在赤霉病大发生的2012年表现综合抗病性较好,在各点赤霉病发病相对较轻,赤霉病发病严重度中等,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2012/2013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抗条锈病,中感/高感叶锈病,高感/中感白粉病,高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
  2.4 适应性广
  国审“郑麦101”在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显著或增产,丰产性优,适应性强,可在黄淮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参考文献
  [1]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高产广适多抗小麦主推品种淮麦2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92,234.
  [2] 张会云,冯国华,陈荣振,等.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99-101.
  [3] 张坤普,徐宪斌,吴儒刚,等. 耐盐优质小麦H675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6(1):85.
其他文献
摘要 种养结合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选取以畜禽粪便制有机肥为中心环节的种养结合模式(模式Ⅱ)和单一养牛模式(模式Ⅰ),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两种农业模式的效益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模式Ⅱ的能值自给率高于模式Ⅰ,说明能值的投入降低;模式Ⅰ的废弃物利用率0,模式Ⅱ为0.15,表明模式Ⅱ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模式Ⅱ的净能值产出率比模式Ⅰ提高了11%,反映出模式Ⅱ的经济效
期刊
摘要 归纳了近几十年来对此类暴雨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气候特征,主要从中纬系统的相互作用、地形作用、重力惯性波、中尺度系统综述了其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暴雨;形成机理;气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169-04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rainstorm far dista
期刊
摘要 论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系统模块构成,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明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具有的重要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321-02  Abstr
期刊
摘要 提出一种高效的内插式全玻璃真空管空气集热器,其内插铝制导流管以增强换热,测试了该集热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性能。结果表明,集热器在多云天气下的平均效率为49.5%,晴朗天气下平均效率则为63.7%;集热器瞬时效率随入口工质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集热器纵向放置时的平均效率比横向放置时高6.3%。整体来说,此内插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的性能良好,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热性能;
期刊
摘要 根据和田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气候条件,研究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切合实际的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水土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265-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期刊
摘要 针对棉花打顶农艺的要求和棉花打顶试验装置切割器响应时机不合适等问题,在超声波测高棉花打顶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基于MC9S12XS128单片机的自动测距控制系统。利用轴向固定于行走轮上的增量式编码器测量脉冲数,根据正向脉冲计算打顶试验装置的前进距离控制切割器调整高度。同时,设计出可调响应距离的控制程序,以及结合棉花种植农艺设计出最佳的行走轮直径。该控制系统能有效解决能耗大、控制电机损耗严重
期刊
摘要 基于“短板效应”,分析了腾冲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短板”,从优势互补的角度,提出腾冲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寻求有资金、有技术、懂管理、会营销的企业合作,走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基于这一策略,介绍了腾冲国有林场合作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践。  关键词 腾冲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短板效应;优势互补;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3种原料中温干发酵及其动力学。[方法]以造纸厂污泥、菌渣、污水厂污泥为原料,在(35±0.2)℃条件下进行干发酵试验,采用全混合式批量发酵的方法。[结果]造纸厂污泥的产气潜力为111 ml/g(TS)、135 ml/g(VS),菌渣的产气潜力为131 ml/g(TS)、205 ml/g(VS),污水厂污泥的产气潜力为98 ml/g(TS)、108 ml/g(VS)。菌渣、造纸厂污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天山北麓腋球顶冰花分布区的破碎化现状进行评价。[方法]实地调查研究,进行GPS定位,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的角度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9个斑块可划分为5种斑块类型。工业用地在该研究区域占有较高的面积比例,所占面积比例最小的是荒地。根据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破碎化指数,得到破碎化程度大小顺序基本一致。[结论]对腋球顶冰花分布区的破碎化程度进行
期刊
摘要 双作物系数模型是依据FAO56双作物系数法来模拟土壤水量平衡的计算方法,可以模拟每日田间尺度上的土壤水量平衡,预测作物腾发量,制定灌水规划和进行环境研究。该文在位于西北干旱区的盈科灌区制种玉米田开展了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和实际耗水量等试验观测,通过调整基本作物系数,率定和验证了SIMDualKc模型。由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盈科灌区8个典型试验田的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在62%~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