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郑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品质较优、综合抗病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关键词 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015-01
“鄭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利用太谷核不育系轮回选择,创造中间材料,通过有性杂交方式,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鉴定而培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证号:国审麦2013014),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公告。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其特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农艺性状
“郑麦101”
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16.3 d,成熟期与对照品种“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直立,叶色浓绿。冬前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较快,抽穗早,对春季低温稍敏感。株高适中,平均株高79.6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分蘖成穗率中等,亩成穗适中。株型略松散,旗叶窄,外卷,上冲,穗层厚。根系活力较强,耐热性较好,灌浆较充分,成熟落黄快,熟相较好。近长方形穗,穗较大码稀,穗粒数中等。长芒、白壳、白粒,子粒较小,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容重偏低。2012、2013年区试平均穗数分别为631.5万、615.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30.8、36.1粒,千粒重分别为40.0、42.7 g[1-3]。
2 特点
2.1 高产
“郑麦101”于2008年参加研究室优质品系鉴定试验,折合产量为8 727.00 kg/hm2,比优质对照“郑麦366”增产22.60%,居参试品系第2位。2009年度参加多点产比试验,原阳点折合产量9 474.1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6%,居参试品系第3位。
2011~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试,平均产量为6 993.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8%,达显著水平,且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2012~2013年度续试同时进入生产试验,区试平均产量为6 922.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46%。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 958.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82%。2012~2013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984.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5.17%(表1),居春水组生产试验第3位。
2.2 品质较优
在品质特性方面,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对2012、2013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容重787、781 g/L,蛋白质(干基)15.33%、15.82%,湿面筋35.10%、34.00%,沉降值40.6、41.0 ml,吸水率56.60%、55.20%,稳定时间8.0、6.1 min,最大抗延阻力334、276 E.U.,拉伸面积80、72 cm2(表2),延伸性172、187 mm,子粒硬度指数63、62,品质指标接近优质强筋标准。其中2012年第1年区试混合样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且产量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与生产试验同时进行。
2.3 综合抗病性较好
区试田间自然发病,中抗白粉病、叶锈病,中抗-中感条锈病,纹枯病轻,中感叶枯病,在赤霉病大发生的2012年表现综合抗病性较好,在各点赤霉病发病相对较轻,赤霉病发病严重度中等,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2012/2013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抗条锈病,中感/高感叶锈病,高感/中感白粉病,高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
2.4 适应性广
国审“郑麦101”在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显著或增产,丰产性优,适应性强,可在黄淮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参考文献
[1]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高产广适多抗小麦主推品种淮麦2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92,234.
[2] 张会云,冯国华,陈荣振,等.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99-101.
[3] 张坤普,徐宪斌,吴儒刚,等. 耐盐优质小麦H675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6(1):85.
关键词 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015-01
“鄭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利用太谷核不育系轮回选择,创造中间材料,通过有性杂交方式,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鉴定而培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证号:国审麦2013014),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公告。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其特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农艺性状
“郑麦101”
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16.3 d,成熟期与对照品种“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直立,叶色浓绿。冬前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较快,抽穗早,对春季低温稍敏感。株高适中,平均株高79.6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分蘖成穗率中等,亩成穗适中。株型略松散,旗叶窄,外卷,上冲,穗层厚。根系活力较强,耐热性较好,灌浆较充分,成熟落黄快,熟相较好。近长方形穗,穗较大码稀,穗粒数中等。长芒、白壳、白粒,子粒较小,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容重偏低。2012、2013年区试平均穗数分别为631.5万、615.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30.8、36.1粒,千粒重分别为40.0、42.7 g[1-3]。
2 特点
2.1 高产
“郑麦101”于2008年参加研究室优质品系鉴定试验,折合产量为8 727.00 kg/hm2,比优质对照“郑麦366”增产22.60%,居参试品系第2位。2009年度参加多点产比试验,原阳点折合产量9 474.1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6%,居参试品系第3位。
2011~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试,平均产量为6 993.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8%,达显著水平,且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2012~2013年度续试同时进入生产试验,区试平均产量为6 922.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46%。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 958.5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82%。2012~2013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984.0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5.17%(表1),居春水组生产试验第3位。
2.2 品质较优
在品质特性方面,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对2012、2013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容重787、781 g/L,蛋白质(干基)15.33%、15.82%,湿面筋35.10%、34.00%,沉降值40.6、41.0 ml,吸水率56.60%、55.20%,稳定时间8.0、6.1 min,最大抗延阻力334、276 E.U.,拉伸面积80、72 cm2(表2),延伸性172、187 mm,子粒硬度指数63、62,品质指标接近优质强筋标准。其中2012年第1年区试混合样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且产量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2013年区试与生产试验同时进行。
2.3 综合抗病性较好
区试田间自然发病,中抗白粉病、叶锈病,中抗-中感条锈病,纹枯病轻,中感叶枯病,在赤霉病大发生的2012年表现综合抗病性较好,在各点赤霉病发病相对较轻,赤霉病发病严重度中等,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2012/2013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抗条锈病,中感/高感叶锈病,高感/中感白粉病,高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
2.4 适应性广
国审“郑麦101”在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显著或增产,丰产性优,适应性强,可在黄淮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参考文献
[1]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高产广适多抗小麦主推品种淮麦2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92,234.
[2] 张会云,冯国华,陈荣振,等.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99-101.
[3] 张坤普,徐宪斌,吴儒刚,等. 耐盐优质小麦H675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