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素质教育体制下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认知以及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也是新课程改革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举动。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视,完善评估系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这门课程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從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像课本上说的那么简单,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改革,现代科学教程需要学生多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2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2.1 培养自主探究、创造力以及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科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通过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制定计划,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为工作中心,通过实地的考察,去体验,感同身受书本上的理论,从而加强亲身经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巩固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对于既定现实的质疑精神,而且通过引导他们自觉地规划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就是结合实践与理论,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加强他们的创造力提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2 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
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是基于大量的数据资料需要学生主动去收集与处理,在进行全面的分析,虽然工作量以及难度比较大,但是很多小学生因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信息的规整处理中,以探求未知的知识。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化的流程,能够做到主动的有目的的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且整理归类,能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将可用的材料进行汇报。
2.3 提升团队意识,加强沟通交流
科学实验的探究需要组队合作,各司其职,各自分工,头脑风暴,总结出最为正确的结果,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进而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认知合作力量大的老话。
3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3.1校方以及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科学课程重视度不高
小学是自我提升,巩固行为习惯最快的时期,而对于教师来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市场那个竞争力,迫于各种无形的压力,就会严格要求学生去“学习”书本知识,重复而又枯燥的学习课堂,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越发减少,抵触心理的滋生,影响了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该培养的各种能力及习惯。再加上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总是以试卷分数评论学生,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何谈科学素养?再者说的话学校并不会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传统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体验式课程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课来体验室外的知识,帮助学生获取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科学课程学生学习压力大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需要面对学业压力以及沉重的作业压力,为了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需要在分数上下苦功,所以学生会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面对试卷的分数,虽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很多学校也在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全方面的能力以及素质,但是迫于压力,再加上学生的抵触学习的心理已经形成,科学素养的帮助提高时效比较差。
3.3科学课程开设的效果一般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教育的意识不浓厚,教师以及学校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迫于教学任务,会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并未加强科学教育的研究与学习,所以课程的设置相对简单,而且模式单一,实质性效果比较差。因为科学教育者的认知以及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忽视,造成很多教案以及前期的准备比较潦草,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素材不搭,没有体验式的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生活化,所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效果比较浅,学生的参与度也无法提高,机械性的背诵加记忆,对于科学课程的深入没有太大的意义。
3.4评估体系不完善
部分科学课堂的氛围是比较热闹的,因为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但是教师没有思考如何引导,如何基于教材,如何引入主题,所以探究活动下来,没有任何结果,体现不出科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主要还是学校未给与足够的重视在小学科学上,更多的是去关乎文化课程的成绩,而且针对科学这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并且理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综合考量才能判定,不是仅仅一张试卷就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评估体系不完善也是科学教育活动未能更好落实的原因之一。
4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4.1 首先需要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主体以及培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就需要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落实过程也要讲目标进行各阶段的细分,全面的分析小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有耐心的直面他们动手操作不足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4.2 活动中意识到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也不容忽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追求科学的定论,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与伙伴的合作,老师的提醒与鼓励等等,总结出正确的系统的寻求真理的方式,这种过程教育是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或学习更多注重自己全面发展,而非以结果论人的心态。
4.3 因材施教,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小学科学也是如此,应该基于课程素材的实际内容,有选择的实施实践活动,不能任何一个单元的课题都是跑到室外,两者必须相结合,择优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探知科学的真理。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原则主要是实践为首,统一为辅,可操作性原则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要真正做到理解就需要实践,另外统一原则并不是千篇一律,在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就是实践活动是否有操作的必要,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操作的条件以及方式,从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
5结语
所以说,小学科学是素质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正确认知以及科学态度的重要学科,能够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意识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结合过程与结果,加强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荣.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3(02).
[2]王丽玲.科学实践活动深化农村科学教育的策略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
[3].唐慧玲.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6(0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從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像课本上说的那么简单,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改革,现代科学教程需要学生多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2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2.1 培养自主探究、创造力以及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科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通过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制定计划,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为工作中心,通过实地的考察,去体验,感同身受书本上的理论,从而加强亲身经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巩固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对于既定现实的质疑精神,而且通过引导他们自觉地规划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就是结合实践与理论,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加强他们的创造力提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2 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
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是基于大量的数据资料需要学生主动去收集与处理,在进行全面的分析,虽然工作量以及难度比较大,但是很多小学生因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信息的规整处理中,以探求未知的知识。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化的流程,能够做到主动的有目的的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且整理归类,能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将可用的材料进行汇报。
2.3 提升团队意识,加强沟通交流
科学实验的探究需要组队合作,各司其职,各自分工,头脑风暴,总结出最为正确的结果,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进而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认知合作力量大的老话。
3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3.1校方以及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科学课程重视度不高
小学是自我提升,巩固行为习惯最快的时期,而对于教师来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市场那个竞争力,迫于各种无形的压力,就会严格要求学生去“学习”书本知识,重复而又枯燥的学习课堂,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越发减少,抵触心理的滋生,影响了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该培养的各种能力及习惯。再加上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总是以试卷分数评论学生,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何谈科学素养?再者说的话学校并不会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传统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体验式课程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课来体验室外的知识,帮助学生获取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科学课程学生学习压力大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需要面对学业压力以及沉重的作业压力,为了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需要在分数上下苦功,所以学生会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面对试卷的分数,虽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很多学校也在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全方面的能力以及素质,但是迫于压力,再加上学生的抵触学习的心理已经形成,科学素养的帮助提高时效比较差。
3.3科学课程开设的效果一般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教育的意识不浓厚,教师以及学校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迫于教学任务,会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并未加强科学教育的研究与学习,所以课程的设置相对简单,而且模式单一,实质性效果比较差。因为科学教育者的认知以及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忽视,造成很多教案以及前期的准备比较潦草,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素材不搭,没有体验式的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生活化,所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效果比较浅,学生的参与度也无法提高,机械性的背诵加记忆,对于科学课程的深入没有太大的意义。
3.4评估体系不完善
部分科学课堂的氛围是比较热闹的,因为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但是教师没有思考如何引导,如何基于教材,如何引入主题,所以探究活动下来,没有任何结果,体现不出科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主要还是学校未给与足够的重视在小学科学上,更多的是去关乎文化课程的成绩,而且针对科学这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并且理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综合考量才能判定,不是仅仅一张试卷就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评估体系不完善也是科学教育活动未能更好落实的原因之一。
4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4.1 首先需要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主体以及培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就需要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落实过程也要讲目标进行各阶段的细分,全面的分析小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有耐心的直面他们动手操作不足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4.2 活动中意识到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也不容忽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追求科学的定论,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与伙伴的合作,老师的提醒与鼓励等等,总结出正确的系统的寻求真理的方式,这种过程教育是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或学习更多注重自己全面发展,而非以结果论人的心态。
4.3 因材施教,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小学科学也是如此,应该基于课程素材的实际内容,有选择的实施实践活动,不能任何一个单元的课题都是跑到室外,两者必须相结合,择优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探知科学的真理。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原则主要是实践为首,统一为辅,可操作性原则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要真正做到理解就需要实践,另外统一原则并不是千篇一律,在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就是实践活动是否有操作的必要,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操作的条件以及方式,从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
5结语
所以说,小学科学是素质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正确认知以及科学态度的重要学科,能够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意识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结合过程与结果,加强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荣.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3(02).
[2]王丽玲.科学实践活动深化农村科学教育的策略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
[3].唐慧玲.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