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组织与实施了一系列的剪纸活动。
一、感受美: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 “自主性功能”,即兴趣。早期儿童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策的身体运动。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探索,从而获得剪纸能力的发展。
1.收集活动,捕捉美。为了使幼儿对剪纸产生兴趣,我们充分发动家长、幼儿收集与剪纸有关的实物、图片,创设剪纸环境,为幼儿营造浓郁的剪纸氛围,增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我们还让幼儿欣赏有关剪纸的书籍、视频,使幼儿对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充满好奇,体会到民间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2.组织参观,欣赏美。为了开阔眼界,感受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胶州市文化市场”,请现场工作人员向幼儿介绍剪纸,并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发现剪纸的奥秘,感受剪纸的独特美。
3.艺人展示,感受美。为了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剪纸的神奇,我们邀请剪纸艺人来园现场为幼儿展示剪纸手法与作品。幼儿与剪纸艺人互动,了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激发了对剪纸的浓厚兴趣。
二、发现美:参与实践,掌握技巧
1.随意剪,体验剪纸的乐趣。大班幼儿更乐于动手操作和探索,他们对剪刀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彩纸、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报纸,为幼儿创设随意剪的环境。幼儿在没有任何要求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他们任意折、大胆想、随意剪,就剪出了图案简单的窗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侧重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鼓励和引导,使幼儿体验到剪纸的乐趣和成功感。
2.对称剪,发现剪纸的巧妙。对称剪是在随意剪的基础上向目标剪过渡的一种方式,即取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成长方形,以折痕为轴,画出要剪物体的一半(对称),然后沿轮廓线剪,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对称性。在实践中幼儿发现:在折痕处剪一个图案,展开后是一个对称的较大图案;在非折痕处剪一个图案,展开是两个对称的图案。比如,剪人物,嘴巴只有一个,就需在中心线(折痕)上剪,而眼睛则不能在中心线上剪。
3.连续剪,发现剪纸的多样美。连续剪即用细长形的纸,短边连续对折数次,在折痕边画好要剪的完整物体或物体的一半,沿线剪出连续性图案。在幼儿掌握对称剪单个纹样的基础上,采用同一物体比较法来学习连续剪,幼儿会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对称剪单个蝴蝶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连续剪蝴蝶,先引导幼儿思考、观察折叠方法的不同,而后观察并比较图案画法的不同。幼儿会逐渐明白:连续图案要有连接点,不能剪散,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不能太厚。
4.对角剪,发现剪纸的层次美。对角剪即取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叠多次,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条边上创意剪,展开就是美丽的图案。在实践中幼儿发现:在折叠后的三角形边上任意剪,即成窗花;若把三角形中心角所对的边剪成一条弧线,使中心角的两条边变得一样长,再来剪,即成馒头花。
5.组合剪,发现剪纸的艺术美。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剪纸技巧后,我们给幼儿设定了“海底世界”“小蝌蚪找妈妈”等趣味性的主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剪纸经验,创造性地剪出符合一定主题内容的剪纸作品,将多个作品组合与布局,形成一幅完整的有主题、有情节的剪纸作品。
三、创造美:寻找规律,探索发现
1.一形多变。幼儿虽能剪出形形色色的物体,但图案很单一,大多是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这些基本图形为主。为使图案丰富多样,避免幼儿对剪纸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引导幼儿尝试一形多变。即在折叠后镂空的任一基本图形的边上再任意剪出图形,变成多样的图案。比如,折后镂空的三角形的边上,若在折痕处上下各剪一个三角形,就变成“星星”;若在两条边上随意剪图形,就会产生千变万化的奇特图案。“一形多变”不仅让图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让幼儿有意或无意间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丽图案,感受创造的快乐。
2.一线异抠。即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或曲线,然后用任意形状的曲线连接这条线的两端,形成一个闭合的图形,在第一条线上连续剪出多个三角形(锯齿)或半圆形。这种方法常用于动物或团花剪纸。比如,在喜迎“鸡年、牛年、虎年”时,幼儿可在动物身体的相应位置处用这种方法剪出动物的羽毛或皮毛。
3.一物巧变。即一个物体,通过在剪法上的巧妙变化,形成物体与眾不同的图案。比如,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后,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除了手可以连在一起,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连接在一起?幼儿在掌握了连接点这个规律后,就会发现小朋友的脚、女孩子的辫子、裙子都可连接在一起。这样,他们便会探索剪出新颖的图案。
4.归类变化。即将同一系列剪法的物体归类集中,让幼儿随意剪贴,自由想象,从而创造出同一系列的新作品。比如,在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和“连续蝴蝶”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连续性图案这一系列剪纸剪法的折叠规律,折叠后的图案设计及连接要点位置的选择技巧。在幼儿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后,我让他们思考还可以用这个规律剪出哪些可连续的图案,适宜的问题能为幼儿打开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出新的图案。
四、展示美:多种渠道,师幼参与
随着剪纸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剪纸作品越来越丰富。为让幼儿进一步欣赏美、感受美,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师幼共同去展示美。
1.美化环境。根据主题、节日设计剪纸内容,用于美化环境。比如,根据主题“爱祖国”设计剪纸“天安门”,布置墙饰“我爱北京天安门”。结合春天主题,幼儿合作剪纸布置“美丽的春天”墙饰。
2.丰富游戏。用剪纸作品丰富游戏材料,如在角色扮演区“饭店”里,当顾客点鱼时,厨师便会马上去美工区取来剪纸作品“鱼”,或是马上动手剪出一条鱼来。神奇的剪刀就像马良的画笔,让一切伸手可得,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增加了游戏趣味。
3.活跃课堂。剪纸作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可用于幼儿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准备教具的时间,又让幼儿在生活中轻松学习,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剪纸作品被同伴和老师欣赏的喜悦。比如,将剪纸“花朵”用于数学活动——笑笑剪了2朵花,贝贝剪了4朵花,他们一共剪了几朵花?
4.巧用奖励。当幼儿过生日时,教师送上一个小小的剪纸作品作为生日礼物;当幼儿进步时,教师送他一个剪纸大拇哥作为奖励,这些物美价廉的礼物总会让幼儿爱不释手。
一、感受美: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 “自主性功能”,即兴趣。早期儿童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策的身体运动。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探索,从而获得剪纸能力的发展。
1.收集活动,捕捉美。为了使幼儿对剪纸产生兴趣,我们充分发动家长、幼儿收集与剪纸有关的实物、图片,创设剪纸环境,为幼儿营造浓郁的剪纸氛围,增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我们还让幼儿欣赏有关剪纸的书籍、视频,使幼儿对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充满好奇,体会到民间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2.组织参观,欣赏美。为了开阔眼界,感受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胶州市文化市场”,请现场工作人员向幼儿介绍剪纸,并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发现剪纸的奥秘,感受剪纸的独特美。
3.艺人展示,感受美。为了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剪纸的神奇,我们邀请剪纸艺人来园现场为幼儿展示剪纸手法与作品。幼儿与剪纸艺人互动,了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激发了对剪纸的浓厚兴趣。
二、发现美:参与实践,掌握技巧
1.随意剪,体验剪纸的乐趣。大班幼儿更乐于动手操作和探索,他们对剪刀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彩纸、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报纸,为幼儿创设随意剪的环境。幼儿在没有任何要求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他们任意折、大胆想、随意剪,就剪出了图案简单的窗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侧重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鼓励和引导,使幼儿体验到剪纸的乐趣和成功感。
2.对称剪,发现剪纸的巧妙。对称剪是在随意剪的基础上向目标剪过渡的一种方式,即取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成长方形,以折痕为轴,画出要剪物体的一半(对称),然后沿轮廓线剪,展开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对称性。在实践中幼儿发现:在折痕处剪一个图案,展开后是一个对称的较大图案;在非折痕处剪一个图案,展开是两个对称的图案。比如,剪人物,嘴巴只有一个,就需在中心线(折痕)上剪,而眼睛则不能在中心线上剪。
3.连续剪,发现剪纸的多样美。连续剪即用细长形的纸,短边连续对折数次,在折痕边画好要剪的完整物体或物体的一半,沿线剪出连续性图案。在幼儿掌握对称剪单个纹样的基础上,采用同一物体比较法来学习连续剪,幼儿会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对称剪单个蝴蝶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连续剪蝴蝶,先引导幼儿思考、观察折叠方法的不同,而后观察并比较图案画法的不同。幼儿会逐渐明白:连续图案要有连接点,不能剪散,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不能太厚。
4.对角剪,发现剪纸的层次美。对角剪即取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叠多次,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条边上创意剪,展开就是美丽的图案。在实践中幼儿发现:在折叠后的三角形边上任意剪,即成窗花;若把三角形中心角所对的边剪成一条弧线,使中心角的两条边变得一样长,再来剪,即成馒头花。
5.组合剪,发现剪纸的艺术美。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剪纸技巧后,我们给幼儿设定了“海底世界”“小蝌蚪找妈妈”等趣味性的主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剪纸经验,创造性地剪出符合一定主题内容的剪纸作品,将多个作品组合与布局,形成一幅完整的有主题、有情节的剪纸作品。
三、创造美:寻找规律,探索发现
1.一形多变。幼儿虽能剪出形形色色的物体,但图案很单一,大多是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这些基本图形为主。为使图案丰富多样,避免幼儿对剪纸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引导幼儿尝试一形多变。即在折叠后镂空的任一基本图形的边上再任意剪出图形,变成多样的图案。比如,折后镂空的三角形的边上,若在折痕处上下各剪一个三角形,就变成“星星”;若在两条边上随意剪图形,就会产生千变万化的奇特图案。“一形多变”不仅让图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让幼儿有意或无意间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丽图案,感受创造的快乐。
2.一线异抠。即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或曲线,然后用任意形状的曲线连接这条线的两端,形成一个闭合的图形,在第一条线上连续剪出多个三角形(锯齿)或半圆形。这种方法常用于动物或团花剪纸。比如,在喜迎“鸡年、牛年、虎年”时,幼儿可在动物身体的相应位置处用这种方法剪出动物的羽毛或皮毛。
3.一物巧变。即一个物体,通过在剪法上的巧妙变化,形成物体与眾不同的图案。比如,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后,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除了手可以连在一起,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连接在一起?幼儿在掌握了连接点这个规律后,就会发现小朋友的脚、女孩子的辫子、裙子都可连接在一起。这样,他们便会探索剪出新颖的图案。
4.归类变化。即将同一系列剪法的物体归类集中,让幼儿随意剪贴,自由想象,从而创造出同一系列的新作品。比如,在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和“连续蝴蝶”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连续性图案这一系列剪纸剪法的折叠规律,折叠后的图案设计及连接要点位置的选择技巧。在幼儿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后,我让他们思考还可以用这个规律剪出哪些可连续的图案,适宜的问题能为幼儿打开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出新的图案。
四、展示美:多种渠道,师幼参与
随着剪纸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剪纸作品越来越丰富。为让幼儿进一步欣赏美、感受美,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师幼共同去展示美。
1.美化环境。根据主题、节日设计剪纸内容,用于美化环境。比如,根据主题“爱祖国”设计剪纸“天安门”,布置墙饰“我爱北京天安门”。结合春天主题,幼儿合作剪纸布置“美丽的春天”墙饰。
2.丰富游戏。用剪纸作品丰富游戏材料,如在角色扮演区“饭店”里,当顾客点鱼时,厨师便会马上去美工区取来剪纸作品“鱼”,或是马上动手剪出一条鱼来。神奇的剪刀就像马良的画笔,让一切伸手可得,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增加了游戏趣味。
3.活跃课堂。剪纸作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可用于幼儿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准备教具的时间,又让幼儿在生活中轻松学习,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剪纸作品被同伴和老师欣赏的喜悦。比如,将剪纸“花朵”用于数学活动——笑笑剪了2朵花,贝贝剪了4朵花,他们一共剪了几朵花?
4.巧用奖励。当幼儿过生日时,教师送上一个小小的剪纸作品作为生日礼物;当幼儿进步时,教师送他一个剪纸大拇哥作为奖励,这些物美价廉的礼物总会让幼儿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