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英国参加G20峰会期间拜会英国女王,把“当代美国文化的标志”苹果iPod当做了见面礼。虽然女王2005年曾在安德鲁王子的建议下买过一台银色iPod mini,但对新礼物仍然相当满意,称自己终于有了一台随身音乐伴侣。
设计与创新,华丽的外表掩盖了一切
在坚守固步自封与曲高和寡的精英路线带领下,苹果曾一度陷入了死亡的泥潭。而两个堪称艺术品的设计精品iMac和iPod在1998年推出后,是让苹果时代再一次到来的最大功臣。前者以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外貌,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而风格极简、纯白的iPod,在充斥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家电市场它完全与众不同。鲜活的例子证明了“设计、创造力决定产品命运”。iPod的出现,把苹果从精英文化的商业泥潭里拯救出来,通过购买苹果产品,这些人可以觉得自己比没有使用苹果的人更具有“时尚”与“品位”。
2007年1月9日,当乔布斯试图用iPhone复制iPod神话的时候,他可能会未想到现如今的市场反响会如此成功。虽然iPhone还止步在内地市场外,却并不影响广大国人对其的疯狂追捧。据不完全统计,运营在移动网络的iPhone水货手机约有100万部。
文化的表现,群体的追求
在美国新任总统手中的iPod,被媒体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的标志”,虽然苹果公司无法真正完全地表现出美国的文化底蕴,却将美妙的工艺设计完全展示给世人,虽然它们无“内涵”、“核心”技术让广大玩家嗤之以鼻,但卓越的设计理念让人无法抵挡住一颗颗华丽的“糖衣炮弹”。iPod在中高收入的年轻人中间流行,这个群体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定位:通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不错的职业背景,生活在城市,讲究生活情调和细节,关心时尚和潮流的走向。
技术因为快速的发展而变得无法追捧、无法构成一个强大的理念体系。苹果的外观物质之路,包装精美,虽然并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却足以将其推向神坛。面对“美国苹果”的冲击,德国质朴的纯手工制作与芬兰的实用至上主义,显得不再入世人的法眼。
反思
在人们被“苹果黑洞”深深吸食之时,我们是否也该冷静下来去思考,苹果真的值得我们去拥有吗?华丽的外表隐藏着符号样的种种缺陷:系统的障碍、售价的昂贵、指标的落后、区域的歧视。在剥离它的成功后,遗下的东西如此不堪,难道苹果真的只是用来标榜自身“品位、时尚、文化”的工具吗?而我国的文化标志又在何方?
以下为随机采访的只言片语,相信读者朋友们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答案:
就职于某企业的白领丽人:苹果的产品赏心悦目,拿在手中有品位,用起来简单,让我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众不同。虽然我对数码产品懂得不多,但面对苹果的时候我知道,它是完美、与众不同的,无法复制和超越的,非常契合我现在向往的生活特点。
曾经的iPod用户:苹果真的好用么,只是时尚而已。除了设计和人气外还有什么?而且我知道,我的Moto用了一年还很新,而iPod不到一个月就惨不忍睹了。苹果的系统垃圾得要死,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偏执狂才用。我是不会花大价钱去购买了。
在校大学生:对于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说,实用性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也想买苹果的产品,但价格定位实在有点高,如果只是听歌什么的,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何苦多花那么多的钱呢?当然不排除有些有钱的学生用它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某民营IT品牌产品设计师:可能是文化或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吧,现在国内的产品设计脱离不开一些固有和传统的概念。我们也想弄一些前卫吸引眼球的东西,但考虑到制造工艺和模具等问题不得不去放弃一些很好的idea,最关键的也有领导的意思。现在年轻人喜欢潮流,而中年人往往各注重于实用表现。有的时候我们在设计中也会加入一些仿苹果的元素,但并不成功,可能是我们的产品定位或者是目标群体的消费理念不同吧。苹果的设计师堪称一流,他们总会有着闪光的灵感,而国内的IT设计,大部分做到的除了模仿就是二次开发。大环境摆在那呢,我们也跳不出去。
随机采访的时候,当问及“我国IT产品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时,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回答了“山寨”。不要笑,这不是什么值得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为了金钱急功近利、不计后果,那么,他将与思想的灭亡不会相距太远了。五千年的文化锤炼,到现在的积淀已无法在高科技产品中完全展现,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设计与创新,华丽的外表掩盖了一切
在坚守固步自封与曲高和寡的精英路线带领下,苹果曾一度陷入了死亡的泥潭。而两个堪称艺术品的设计精品iMac和iPod在1998年推出后,是让苹果时代再一次到来的最大功臣。前者以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外貌,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而风格极简、纯白的iPod,在充斥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家电市场它完全与众不同。鲜活的例子证明了“设计、创造力决定产品命运”。iPod的出现,把苹果从精英文化的商业泥潭里拯救出来,通过购买苹果产品,这些人可以觉得自己比没有使用苹果的人更具有“时尚”与“品位”。
2007年1月9日,当乔布斯试图用iPhone复制iPod神话的时候,他可能会未想到现如今的市场反响会如此成功。虽然iPhone还止步在内地市场外,却并不影响广大国人对其的疯狂追捧。据不完全统计,运营在移动网络的iPhone水货手机约有100万部。
文化的表现,群体的追求
在美国新任总统手中的iPod,被媒体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的标志”,虽然苹果公司无法真正完全地表现出美国的文化底蕴,却将美妙的工艺设计完全展示给世人,虽然它们无“内涵”、“核心”技术让广大玩家嗤之以鼻,但卓越的设计理念让人无法抵挡住一颗颗华丽的“糖衣炮弹”。iPod在中高收入的年轻人中间流行,这个群体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定位:通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不错的职业背景,生活在城市,讲究生活情调和细节,关心时尚和潮流的走向。
技术因为快速的发展而变得无法追捧、无法构成一个强大的理念体系。苹果的外观物质之路,包装精美,虽然并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却足以将其推向神坛。面对“美国苹果”的冲击,德国质朴的纯手工制作与芬兰的实用至上主义,显得不再入世人的法眼。
反思
在人们被“苹果黑洞”深深吸食之时,我们是否也该冷静下来去思考,苹果真的值得我们去拥有吗?华丽的外表隐藏着符号样的种种缺陷:系统的障碍、售价的昂贵、指标的落后、区域的歧视。在剥离它的成功后,遗下的东西如此不堪,难道苹果真的只是用来标榜自身“品位、时尚、文化”的工具吗?而我国的文化标志又在何方?
以下为随机采访的只言片语,相信读者朋友们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答案:
就职于某企业的白领丽人:苹果的产品赏心悦目,拿在手中有品位,用起来简单,让我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众不同。虽然我对数码产品懂得不多,但面对苹果的时候我知道,它是完美、与众不同的,无法复制和超越的,非常契合我现在向往的生活特点。
曾经的iPod用户:苹果真的好用么,只是时尚而已。除了设计和人气外还有什么?而且我知道,我的Moto用了一年还很新,而iPod不到一个月就惨不忍睹了。苹果的系统垃圾得要死,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偏执狂才用。我是不会花大价钱去购买了。
在校大学生:对于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说,实用性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也想买苹果的产品,但价格定位实在有点高,如果只是听歌什么的,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何苦多花那么多的钱呢?当然不排除有些有钱的学生用它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某民营IT品牌产品设计师:可能是文化或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吧,现在国内的产品设计脱离不开一些固有和传统的概念。我们也想弄一些前卫吸引眼球的东西,但考虑到制造工艺和模具等问题不得不去放弃一些很好的idea,最关键的也有领导的意思。现在年轻人喜欢潮流,而中年人往往各注重于实用表现。有的时候我们在设计中也会加入一些仿苹果的元素,但并不成功,可能是我们的产品定位或者是目标群体的消费理念不同吧。苹果的设计师堪称一流,他们总会有着闪光的灵感,而国内的IT设计,大部分做到的除了模仿就是二次开发。大环境摆在那呢,我们也跳不出去。
随机采访的时候,当问及“我国IT产品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时,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回答了“山寨”。不要笑,这不是什么值得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为了金钱急功近利、不计后果,那么,他将与思想的灭亡不会相距太远了。五千年的文化锤炼,到现在的积淀已无法在高科技产品中完全展现,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