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56种写法(上)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其他文献
2月21日上午,天空飘洒着不紧不慢的春雨,《湖北教育》编辑部以“理想课堂与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为专题对杨再隋教授(以下简称“杨”)进行了专访。  《湖北教育》:杨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呢?  杨:我认为,那些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能够在传授语文知识中体现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学。现在的教育界都在提倡并实
风摇西窗,月抚珠帘,赛雪梨花翩跹着他的惆怅。曾经的美好与忧戚在心头更替、回放。  他似脱缰野马般浪荡;她如雨后花蕊柔曼清香。  毕业舞会,她的美让他惊艳,绵绵琴音裹挟着衷肠。  她不屑。鄙视的目光灼痛他的心房。他痛苦、心傷。  被细狗追逐的时光,匆匆忙忙。勤奋洗去少年轻狂,商海沉浮中仍难忘她秀丽的面庞。  新春联谊会,他轻抚曾经的旧吉他,痛断肝肠。  “我来应聘,董事长。”她的娇容再添他的心伤,傲
宝钗看毕,不觉惊喜异常。乃先将黛玉按在怀内,笑问道:“你这个呢,你可得给我说说,他到底是谁们的那一个?”黛玉笑央道:“我再不敢说这个话了。好姐姐,饶了我罢。”宝钗笑道:“央及不中用,你总得给我说了,我才饶你呢。”说着,便要胳肢他。弄得黛玉无可奈何,满脸飞红的只得拿手把宝钗指了一指。又把自己也指了一指。宝钗这才笑着松了手,饶了他了。复又拿起书子来,指着问道:“这两句我怎么不大懂得呢?‘奉新使于黄泉,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广受年青人的欢迎,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村上春树因此而更为人知悉。该书封面由村上春树亲手设计,以红绿色为上下册封面主体并加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  我和小林绿在公园的长椅子坐下,远眺阿绿母校的建物。上头爬满了长春藤,屋檐上有几只鸽子歇在那儿。建物看上去古意盎然。院子里也还种了高大的橡树,树旁有白烟袅袅升起。在夏末的阳光中,白烟更显迷蒙。  “渡边,你知道那是什么烟吗?”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年代,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坚定的信心,诠释了奋斗者的态度。对于这首诗,语文教师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解,这确实是符合诗歌解读规律的。但笔者认为,解读这首诗歌,应该从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上入手。  解读意象,让意象“说话”。意象是诗歌的主体,诗人的情感往往由意象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诗中意象:薄壁、雪、太阳、石砾、嚣鸣、喊杀声、指关节、罅隙、血滴、雄鹰、雪
读他的《邻居们》,真有趣!好鲜活的人物,好轻快的文笔。   巴金称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实他就是一个平易近人、宽容慈善、和蔼诙谐的老头儿,他的思想、他的笔墨、他的灵魂始终游走在平民百姓中间,关注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抒写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婉讽着市侩们的刁滑浅薄,撩拨你的情思,爱抚你的心扉,激发你的共鸣,让你陶醉于他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要重视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类比推理作为一般的合情推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类比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做法:  运用类比引入 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教学是学习新
朋友意味着你伸出手去可以握到另一只温暖的手,在你无所傍依时感受到爱的光芒的包围,在焦虑和孤寂时得到灵魂的安妥和告慰。朋友是兄弟、姐妹、伴侣、知音,理想的夫妻關系也正应如此(亲密,又保护着对方孤独)。看来,夏娃和亚当是人类最早的朋友的原型,上帝正是按照这个榜样来启示人间、设计人类未来的。所谓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不仅仅针对男女关系而言,理想的朋友正是用同一种血肉、同一种材料、同一种元素做成的:伯牙在钟子期
编辑推荐  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推荐图书。  周溶泉编著的《巴金》是《中学生延伸阅读大家小传》之一。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名人传记丛书。这些传主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家大师;这套丛书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书讲述的是巴金的一生,他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其作品感情炽热、风格清新、技巧圆熟,尤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代表作有
2011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韩寒等近50位作家联合署名发布:《315讨百度书》,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关闭百度文库,并且连续7天在百度首页向原告赔礼道歉,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零下一度》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三本书,共索赔76万多元。  2011年5月,韩寒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联手,在北京宣告成立“作家维权联盟”,以公益组织的形式帮助签约作家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