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三个方面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从低级到高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这三个层面来唤醒人的心灵、推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成瘾;唤醒心灵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1]。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唤醒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人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2]。只有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真正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在关键时候运用其理论知识解决自己人生中的困惑与混沌。
2.人的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1]。对人的本质进行了三方面的论述。
第一,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因,三者缺一不可[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注重社会关系的优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3.人的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1]。着重分析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同时应该遵循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自身意愿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促进个人自由個性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人文关怀体系,唤醒心灵
1.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
网络成瘾是孩子在现实社会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通过网络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要想唤醒网络成瘾者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需要,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所有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力。
因此唤醒网络成瘾者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物质关怀,对于网络成瘾者,既需要物质关怀,也需要精神关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需要被很好地满足,他们就不会转向网络去寻求慰藉。
2.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更具有精神充实、个性自由、人格完善等高层次需要的事实。学生网络成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实的落差感,长期学习、生活上的低自尊、低成就感,使得他们精神极度匮乏,而网络的虚拟空间,则弥补了现实生活的不足,网络资源超乎想象的丰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与精神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网络成瘾者的需要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对于人们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还要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物欲性”上升为一种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要合乎人的本性,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引导网络成瘾者从短、平、快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使网络成瘾者不再沉溺于低层次的精神享乐中。
3.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网络游戏在吸引游戏者并使游戏者对它产生高度依赖的同时,也正在背离游戏者,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与游戏者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6]。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成瘾者已经被异化,网络成瘾者依赖于网络游戏并被它物化,沉溺于网络世界,网络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产生割裂与冲突,造成主体意识的缺失与人格的分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要唤醒网络成瘾者的主体意识,增强抵御辨别网络诱惑的能力。思想政治人文关怀,要唤醒网络成瘾者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肯定人的价值,给人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使他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激发人作为主体追求崇高的自觉性,自觉规避低级的诱惑,增强判断力并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禹泳如.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15):170-171.
[3]中共中央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6]廖宏建. 网络游戏对人的异化——兼论游戏的本质[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84-87+14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成瘾;唤醒心灵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1]。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唤醒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人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2]。只有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真正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在关键时候运用其理论知识解决自己人生中的困惑与混沌。
2.人的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1]。对人的本质进行了三方面的论述。
第一,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因,三者缺一不可[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注重社会关系的优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3.人的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1]。着重分析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同时应该遵循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自身意愿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促进个人自由個性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人文关怀体系,唤醒心灵
1.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
网络成瘾是孩子在现实社会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通过网络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要想唤醒网络成瘾者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需要,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所有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力。
因此唤醒网络成瘾者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物质关怀,对于网络成瘾者,既需要物质关怀,也需要精神关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需要被很好地满足,他们就不会转向网络去寻求慰藉。
2.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更具有精神充实、个性自由、人格完善等高层次需要的事实。学生网络成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实的落差感,长期学习、生活上的低自尊、低成就感,使得他们精神极度匮乏,而网络的虚拟空间,则弥补了现实生活的不足,网络资源超乎想象的丰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与精神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网络成瘾者的需要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对于人们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还要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物欲性”上升为一种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要合乎人的本性,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引导网络成瘾者从短、平、快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使网络成瘾者不再沉溺于低层次的精神享乐中。
3.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网络游戏在吸引游戏者并使游戏者对它产生高度依赖的同时,也正在背离游戏者,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与游戏者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6]。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成瘾者已经被异化,网络成瘾者依赖于网络游戏并被它物化,沉溺于网络世界,网络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产生割裂与冲突,造成主体意识的缺失与人格的分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要唤醒网络成瘾者的主体意识,增强抵御辨别网络诱惑的能力。思想政治人文关怀,要唤醒网络成瘾者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肯定人的价值,给人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使他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激发人作为主体追求崇高的自觉性,自觉规避低级的诱惑,增强判断力并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禹泳如.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15):170-171.
[3]中共中央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6]廖宏建. 网络游戏对人的异化——兼论游戏的本质[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84-8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