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本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向企业输送人才的重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能力为本,主要对学生的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值得我们思考。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值得我们探讨。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还是高难的程序设计,都需要经过动手来完成。不经过大量的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来养成这种“动手”的习惯。要培养这种习惯,必须采用一个较好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我主要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方法。如在学生的第一节上机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系统讲解纸牌的“玩”法,然后布置学生开始“玩”纸牌。学生们“玩”的很开心。我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玩”,而是让他们在“玩”纸牌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常用的操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一项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比生搬硬套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效果显然要好的多。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我感到: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更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是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对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学的问题,十分模糊,这使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我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有意识的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充分的发表见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Excle公式的使用》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1.公式是由什么组成的?2.在Excel中,怎么样输入公式?3.输入公式后,在单元格中显示的是其计算结果,还是公式本身?4.在Excel中,怎么样修改公式?修改后公式的结果会不会自动重新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由我来总结、评价。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计算机教学应实现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软件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例如,OFFICE家族的几大软件有其操作的相似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反复渗透。但各软件又有其功能特点,在教学中应给予细化。这样,共性与个性的比较指导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其操作特点,而且不易遗忘。教师的这种学法指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很差,许多同学在逻辑思维能力基本上是空白,程序设计课教学难度很大。在计算机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问题、将问题简单化、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如,我在讲解著名的汉诺塔问题时,考虑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问题细化为:有三根针A、B、C,A针上有3个盘子,盘子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要求把这3个盘子从A针移到C针,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B针,每次只允许移动一个盘子,且在移动过程中在三根针上都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要求编程序解决这个问题。算法如下:要想将3个盘子从A针移到C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1.将A上2盘子借助C针移到B针上;2.将A上1个盘子移到C针上;3.将2个盘子从B针借助于A针移到C针上。然后,将问题中的盘子数扩大为64,进一步将问题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技能。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之上。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新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新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在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完成了编辑文档、设置文档格式、创建和编辑表格、图形的处理的全部教学内容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排版样式,也可以自己发挥,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也可以来向我询问。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动力,又可以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于是,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当学完某个软件后,便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收获颇丰。
将网络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模拟现实的环境、多种媒体的组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开阔眼界,提高能力,学会浏览、搜索、整理、获得网络上有用的信息。
在让每个学生感受网络快捷、方便、内容的丰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帮他们答疑解惑。尽管学生的网页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这的确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最大限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展现。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有: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档,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教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需要,是祖国未来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每一个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谭浩强,张基温.C/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吴晓云.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科技,2007,12(10):60-6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向企业输送人才的重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能力为本,主要对学生的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值得我们思考。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值得我们探讨。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还是高难的程序设计,都需要经过动手来完成。不经过大量的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来养成这种“动手”的习惯。要培养这种习惯,必须采用一个较好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我主要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方法。如在学生的第一节上机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系统讲解纸牌的“玩”法,然后布置学生开始“玩”纸牌。学生们“玩”的很开心。我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玩”,而是让他们在“玩”纸牌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常用的操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一项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比生搬硬套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效果显然要好的多。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我感到: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更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是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对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学的问题,十分模糊,这使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我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有意识的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充分的发表见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Excle公式的使用》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1.公式是由什么组成的?2.在Excel中,怎么样输入公式?3.输入公式后,在单元格中显示的是其计算结果,还是公式本身?4.在Excel中,怎么样修改公式?修改后公式的结果会不会自动重新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由我来总结、评价。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计算机教学应实现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软件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例如,OFFICE家族的几大软件有其操作的相似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反复渗透。但各软件又有其功能特点,在教学中应给予细化。这样,共性与个性的比较指导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其操作特点,而且不易遗忘。教师的这种学法指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很差,许多同学在逻辑思维能力基本上是空白,程序设计课教学难度很大。在计算机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问题、将问题简单化、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如,我在讲解著名的汉诺塔问题时,考虑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问题细化为:有三根针A、B、C,A针上有3个盘子,盘子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要求把这3个盘子从A针移到C针,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B针,每次只允许移动一个盘子,且在移动过程中在三根针上都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要求编程序解决这个问题。算法如下:要想将3个盘子从A针移到C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1.将A上2盘子借助C针移到B针上;2.将A上1个盘子移到C针上;3.将2个盘子从B针借助于A针移到C针上。然后,将问题中的盘子数扩大为64,进一步将问题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技能。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之上。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新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新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在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完成了编辑文档、设置文档格式、创建和编辑表格、图形的处理的全部教学内容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排版样式,也可以自己发挥,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也可以来向我询问。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动力,又可以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于是,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当学完某个软件后,便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收获颇丰。
将网络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模拟现实的环境、多种媒体的组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开阔眼界,提高能力,学会浏览、搜索、整理、获得网络上有用的信息。
在让每个学生感受网络快捷、方便、内容的丰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帮他们答疑解惑。尽管学生的网页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这的确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最大限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展现。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有: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档,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教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需要,是祖国未来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每一个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谭浩强,张基温.C/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吴晓云.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科技,2007,12(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