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自然环境的变迁可以湮灭罗布人生存的原始形态,但是无论任何一种力量也无法阻止罗布人在现代文明的旋律中的繁衍与富强、创造与激情。
在新疆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是尉犁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那里居住的大多是罗布人的后裔,是中国最神秘的部落罗布人最后的家园。
根据文献记载,18世纪罗布人生活在罗布泊地区周边,不种粮食,不牧牲畜,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1952年,罗布泊已几近干涸,海子变成了戈壁沙漠,罗布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寻着塔里木河的足迹开始大举迁徙,一部分由阿不旦南迁至现今的兵团第二师36团米兰镇,另一部分迁至今天的尉犁喀尔曲尕乡定居,环境改变,捕鱼人开始了农耕,变成了牧羊人。罗布泊消失的这30多年,罗布人的衣食起居和思想观念同样经历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
2004年2月,我第一次见到了当时已112岁的罗布百岁老人阿布拉·加拉力。他正在胡杨树下专注地织着渔网,虽然湖水干枯了,再也见不到渔舟唱晚的景色,但老人依然坚守着利用这项手艺来追忆逝去的岁月,遥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不忍放弃。与他交谈,老人思路清晰,言谈流畅,耳不聋眼不花,交谈中老人时不时地流露出对远古家园的浓浓乡愁。凭借风烛残年一己之力,坚守和承载起滋养历史文明的重任,令人唏嘘感慨。2006年,老人去世,终年114岁(中央电视台曾专访阿不拉.加拉力百岁老人)。
“罗布泊”意味着水源,孕育着生命。人们依湖而居,生生不息,真实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仿佛提醒我,故人已去,物是人非,在时空中穿梭,留下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
二
2013年11月2日,我见到的罗布牧羊人是一位身材健硕、非常质朴热情的男人,炙热的阳光让他的面孔黑里透红,他就是阿布力克木。
阿布力克木牧羊的地方离乡里60余公里,简易的家是依硕大胡杨而建的茅棚,独具特色的罗布人家。阿布力克木告诉我现有两个女儿,妻子在乡里边种地边管孩子,两个孩子都在乡里小学读书,能接受好的教育,女儿们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让他感到很自豪。放假时女儿们会过来看他,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目前,家里现有1 500多只绒山羊,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一年收入2.5至3万余元。无论春夏秋冬都在这放羊,每到剪羊毛的季节,妻子及亲戚都会来到这里帮忙,热闹得很。现在,只要肯吃苦努力干,得到的就多;只要勤劳,就会有幸福生活。现在政策好,靠放牧,生活状况逐步进入小康。
阿布力克木每天早上7点出发,他就是这群羊的神。羊似乎是牧羊人的孩子,他对羊群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控制魔力,羊会紧紧跟随着他。中午饭随身携带,伴着阳光和秋风野餐,边欣赏着金色胡杨,没有像城里人偶尔野餐的那种浪漫。晚上9点已是夕阳西下,阿布力克木赶着他的羊群回家,圈好羊,又开始为晚饭忙碌了。
阿布力克木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迁徙后的第四代罗布人,父母都85岁,吃够了生态恶化带来的苦。
可也有让他欣慰的,这几年他眼看着塔里木河的河水每年都在增加,周边的胡杨林又重新泛起了一片片的新绿,等孩子上高中在县城买个楼房,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三
2014年3月,我再次来到喀尔曲尕乡。走进村子里,一景一物还是那么的熟悉,倍感情切。当第一眼看到孩子们坐在卡盆当中(一种用整颗胡杨树雕成的古老的捕鱼工具),手里玩弄遥控车,父亲正在讲述太爷爷们划着卡盆,在浩渺的罗布泊捕鱼的故事,远古与现代的碰撞,历史积淀下来的厚重,不经意流露在村头巷尾,质朴而真实,就在我眼前极富冲击力,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让人感动。
现在每到旅游旺季,村民划着卡盆在塔里木河中捕鱼,并用红柳枝将鱼串起来,用火烤制,展现罗布人古老的原生态,勾起人们的回忆。
尽管自然环境的变迁可以湮灭罗布人生存的原始形态,但是无论任何一种力量也无法阻止罗布人在现代文明的旋律中的繁衍与富强、创造与激情。
在新疆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是尉犁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那里居住的大多是罗布人的后裔,是中国最神秘的部落罗布人最后的家园。
根据文献记载,18世纪罗布人生活在罗布泊地区周边,不种粮食,不牧牲畜,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1952年,罗布泊已几近干涸,海子变成了戈壁沙漠,罗布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寻着塔里木河的足迹开始大举迁徙,一部分由阿不旦南迁至现今的兵团第二师36团米兰镇,另一部分迁至今天的尉犁喀尔曲尕乡定居,环境改变,捕鱼人开始了农耕,变成了牧羊人。罗布泊消失的这30多年,罗布人的衣食起居和思想观念同样经历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
2004年2月,我第一次见到了当时已112岁的罗布百岁老人阿布拉·加拉力。他正在胡杨树下专注地织着渔网,虽然湖水干枯了,再也见不到渔舟唱晚的景色,但老人依然坚守着利用这项手艺来追忆逝去的岁月,遥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不忍放弃。与他交谈,老人思路清晰,言谈流畅,耳不聋眼不花,交谈中老人时不时地流露出对远古家园的浓浓乡愁。凭借风烛残年一己之力,坚守和承载起滋养历史文明的重任,令人唏嘘感慨。2006年,老人去世,终年114岁(中央电视台曾专访阿不拉.加拉力百岁老人)。
“罗布泊”意味着水源,孕育着生命。人们依湖而居,生生不息,真实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仿佛提醒我,故人已去,物是人非,在时空中穿梭,留下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
二
2013年11月2日,我见到的罗布牧羊人是一位身材健硕、非常质朴热情的男人,炙热的阳光让他的面孔黑里透红,他就是阿布力克木。
阿布力克木牧羊的地方离乡里60余公里,简易的家是依硕大胡杨而建的茅棚,独具特色的罗布人家。阿布力克木告诉我现有两个女儿,妻子在乡里边种地边管孩子,两个孩子都在乡里小学读书,能接受好的教育,女儿们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让他感到很自豪。放假时女儿们会过来看他,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目前,家里现有1 500多只绒山羊,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一年收入2.5至3万余元。无论春夏秋冬都在这放羊,每到剪羊毛的季节,妻子及亲戚都会来到这里帮忙,热闹得很。现在,只要肯吃苦努力干,得到的就多;只要勤劳,就会有幸福生活。现在政策好,靠放牧,生活状况逐步进入小康。
阿布力克木每天早上7点出发,他就是这群羊的神。羊似乎是牧羊人的孩子,他对羊群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控制魔力,羊会紧紧跟随着他。中午饭随身携带,伴着阳光和秋风野餐,边欣赏着金色胡杨,没有像城里人偶尔野餐的那种浪漫。晚上9点已是夕阳西下,阿布力克木赶着他的羊群回家,圈好羊,又开始为晚饭忙碌了。
阿布力克木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迁徙后的第四代罗布人,父母都85岁,吃够了生态恶化带来的苦。
可也有让他欣慰的,这几年他眼看着塔里木河的河水每年都在增加,周边的胡杨林又重新泛起了一片片的新绿,等孩子上高中在县城买个楼房,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三
2014年3月,我再次来到喀尔曲尕乡。走进村子里,一景一物还是那么的熟悉,倍感情切。当第一眼看到孩子们坐在卡盆当中(一种用整颗胡杨树雕成的古老的捕鱼工具),手里玩弄遥控车,父亲正在讲述太爷爷们划着卡盆,在浩渺的罗布泊捕鱼的故事,远古与现代的碰撞,历史积淀下来的厚重,不经意流露在村头巷尾,质朴而真实,就在我眼前极富冲击力,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让人感动。
现在每到旅游旺季,村民划着卡盆在塔里木河中捕鱼,并用红柳枝将鱼串起来,用火烤制,展现罗布人古老的原生态,勾起人们的回忆。
尽管自然环境的变迁可以湮灭罗布人生存的原始形态,但是无论任何一种力量也无法阻止罗布人在现代文明的旋律中的繁衍与富强、创造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