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有许多困惑,诸如如何处理课堂上练与讲、道与文、动与静等问题,特在此提出来,向各位同仁请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练与讲;道与文;动与静;困惑练与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59-01
  
  对着习题皱紧眉头、冥思苦想本应是数学课上常见的场景,如今却成为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连篇累牍的巩固练习、题海战术让本应五彩斑谰的语文艺术仅仅成为技术革新。有条不紊的结构、精粹的语言本应让语文课堂流畅如水,可是频繁的小组活动却又生生地割裂了它内在的逻辑联系,而让语文变成了一块大大的肥肉,让人肆意取舍。语文老师本应口若悬河挥酒自如,如今却像只受到惊吓的老麻雀躲于教室的一隅。
  面对现在的语文课堂,笔者很迷茫。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有时竟然达到了以练代讲的地步。教师的声音几乎消失于无形,有的学校甚至给教师具体规定了讲课的时间。这不是乱弹琴么!正所谓“教无定法”,现在的某些教育改革确有“八股”的味道呢。
  新课标上说得好: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很多学校记其形,忘其神,语文教师成了配角,而且还是可有可无的。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被大大淡化掉了,好像教育需要的只是一个向导而已。有时候,多媒体甚至成了教师声音的替代品。我想请教:为什么教育要教师禁声?是不是,课堂离了教师,还可以一样出彩吗?请问,教坛再也不需要教师的个人魅力了吗?我们都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这与教师的个人存在南辕北辙吗?所谓的教育现代化是否就是让教师躲在学生的身后?是否就是让教师用无可奈何的嘴脸面对学生?是否真的应该像某些学校那样建议教师讲到15分钟课就把嘴闭起来?
  让我们静下心来,尽情描摹饱含激情的教师在讲台前酐畅淋漓高声朗读的情景。“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意趣戛然,让我们看到在炮火连天中绽黄吐芳的野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我们想起山间涯头傲寒梅花的绝世清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领略陶渊明世界的静穆而伟
  大……当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唱响语文课堂交响曲,谁又敢否认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多么不可或缺!
  一、道与文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都被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似乎非教育不成课堂。这种现象尤以公开课最为严重。可能是需要作秀的缘故吧。有的老师片面理解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对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挖掘得过深,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它本身所该有的韵味而变得索然无味。的确,新课标要求我们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可是,仅仅基于此点,就大事渲染语文课的情感指标,是否太有些牵强附会了?而且,就其地位而言,它也远远不如“工具性”重要呀。过多的情感教育是政治课的任务,我们语文课何必要喧宾夺主?
  听过一节《幽径悲剧》的公开课。那个年青的女教师在讲述藤萝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时显得义愤填膺。她很郑重地带领同学们重新走进那段悲惨的历史,声泪俱下地控诉那段吃人的历史。她甚至提示同学们,谁家有曾在那段历史中同样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等。这样的讲授,要说是语文课,实在是玷污了“语文”二字。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不是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字里行间的情感寄托,而是花了好长时间来让同学交流自己在家庭中得到的父母之爱,据说这就叫做“拓展延伸”。同学们当然也很配合教师的思路,虽然整个课堂显得井然有序,可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温馨的氛围是足够的,可是,我们追求的语文味,却平淡了许多。
  二、动与静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毋庸置疑,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我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好体现。也是我们实现教学自主的前提。但是,自主和自由完全是两码事。自主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激发,要当好伯乐。它是教师和学生面对文本所产生的心与心的碰撞,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这对教学的帮助是极大的。现在最时兴的就是小组活动。应该说,好的小组活动,集合大家的智慧,能够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
  听过的几节公开课,每一节课,一定要有小组活动,而且不止一次。一个教师在讲授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一共让学生活动了三次。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在一边颔首微笑。但是,每次讨论结束时,并没有一个结论。例如,在讨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她说:“同学们讨论得都很好,请把你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另外,她为了营造宽松愉悦的效果,居然花5分钟的时间画出了李清照的肖像图,同时,还演唱了越剧“林妹妹”片段,搞得像个人才艺表演。天知道,李清照到底和林妹妹有什么关系。我注意到整堂课的背景音乐就没停过。这样的课堂,热闹是做到了,可到底有多大的成效,我表示怀疑。
  我们扪心自问,是否每一堂课都需要那么频繁的小组活动?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当我们教授一篇优美的散文时,是否需要叽叽喳喳的麻雀的嘈杂声?当我们朗诵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时,是否应该暂停而进行到小组的讨论单元?当我们面对一段哀怨的悼词时,是否还要眉飞色舞地讨论讨论?
  须知,动静应该有度。活泼时候就要动,深思的时候就要静,满堂放未必好,课堂需要“静”字来巧搭配。
  总之,当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拨接着一拨,一浪高过一浪席卷而来,人们手足无措地忙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应付上级检查时,清醒的教育教学者应该好好地把握自己的航向。是随波逐流,还是吸其精华,为我所用?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无缺的。难道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原生态教学方式就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曾记否?在那个不识多媒体为何物的年代,于漪老师上过一节又一节何其精彩的语文课!如今再次打开光碟,那精妙独到的语言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当今国际经济向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在发展多边合作的同时,世界各国为了更好地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双边或区域内FTA(自由贸易协议)。据WTO统计,绝大多数的WTO成员都参加了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快捷的反应,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正确选择的能力.它是一种能根据具体语境找出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推理出符合逻
期刊
证券交易:充满诱惑的行当提起证券交易,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是老玩意,又是新行当,它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销声匿迹,近两年,伴随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改革
本文通过聚焦中小学语文课堂,从“了解诗词常识,创设诗意情境”“借助合作探究,品赏诗词意象”“依托知人论世,促进立德树人”“开展诗词活动,浸润古诗情韵”“融入生活实践,
“上车的乘客请往里面走……”售票员叔叔不断重复着,努力维持着车厢里的秩序.今天是周末,公交车里的乘客实在太多了,我要乘车去奶奶家,这会儿也被挤在车厢里,随着公交车慢悠
期刊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对此,本文从教材编写理念的视角出发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展开探讨,提出了具体的设计
苏州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在1993年和1994年仍然保持了每年开发15万平方米的规模和速度。1994年进入江苏省房地产开发企业“五十”强之列。苏州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以综合实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