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小作者《甜蜜的中秋节》,小星星们是不是也要流口水了?按照中秋节风俗,我们都要在月圆之夜吃月饼。那小星星们知道月饼是怎么诞生、发展的吗?
作为中秋文化的一部分,关于月饼的起源,是由很多个传说组成的。比如“殷周起源说”,就说月饼的前身是江浙一带为了纪念商纣王的铁杆手下太师闻仲而制作的“太师饼”。
又比如“贵妃起源说”,传说是唐朝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赏月吃“胡饼”时,杨贵妃嫌弃“胡饼”名字难听,于是改称其为“月饼”。
月饼首先得是圆形的
后世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圆饼是月饼的先祖。根据文献来看,我国能够确定的最古老的圆饼出现在1700年前的东汉时代,也就是“胡饼”。“胡饼”就是月饼的祖先,据说它是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为月饼的原型,还得有馅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先民开始在圆饼中加入馅料,比如干枣、核桃仁等。到了唐宋时期,对往圆饼里填充的馅料讲究就更多了。北宋文豪苏东坡就在自己的诗歌《留别廉守》里提到过吃一种酥油和饴糖作为馅料的小圆饼。这已经很接近现在的月饼馅料了。
元代对月饼的加工方式进行提升
进入元代,对饼皮的加工水准也提升了,在和面的时候就往面粉中加入酥油、蜜糖等,以增加这类饼子的口感。这样做出来的饼皮,口感上跟曾经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流行过的老式月饼很接近。元代对月饼的另一个贡献是:革新了宋代流传的对月饼“蒸煮”的加工方式,改成了烤或者烙。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现代所看到的月饼才会在明代正式出现。但此时“月饼”虽然已经大致具有了基本的形状和馅料,却没有跟月亮和中秋佳节发生任何关系。
比如,中秋发展成为节日是在唐代,唐代虽然出现了不少歌咏中秋节的诗篇和小说,但是并没有任何字句提到中秋节要吃圆饼。从相关文献来看,唐朝人当时流行的是一边喝酒一边赏月。
唐朝灭亡以后,历经五代到北宋年间,人们开始在中秋节食用一种节令食品,叫作“玩月羹”,这是一种以桂圆、莲子、藕粉等精制而成的羹汤。北宋时期成书的《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开封城里有一位专卖四季小吃的名人叫作张手美,每个季节都会推出相应的小吃,每逢中秋节他推出的节令食品就是玩月羹。
“月饼”第一次出现
一直到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月饼”这个词汇,它出现在了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中。但是这时候的“月饼”在宋朝人眼中只是一种点心,而且是一年四季都会在街上叫卖的点心,被作者列入该书的“蒸食”条目之内。就在同一本书里,还列有专门的“中秋”条目,首次出现的“月饼”却没有出现在“中秋”条目中。也就是说,到南宋时,月饼还没有作为节日食品纳入“中秋”体系内。一直到元代为止,我国民俗的相关文献中虽然大量记录了中秋节赏月、喝酒、吃水果、游玩等項目,但是始终没有提到过中秋吃月饼。
“月饼”和“中秋节”终于相遇
大约是在明朝中期前后,圆形的月饼才与中秋节联系起来,并在民间普及开来。这时候的月饼已经具备了中秋佳节食品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象征月亮,同时寓意团圆。
月饼在明代不仅成为民间馈赠佳品,按照明朝末年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一书描述,月饼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中秋时节祭祀月亮的供奉食品,其依据就是月饼与月亮都是圆形这个特点。等拜完月亮,祭祀的月饼就会被大家分而食之。也就是说,明代中期形成了拜月和家庭团圆的风俗后,跟八月十五圆月最相似的月饼就成了最佳的供奉道具。
既然是祭祀用的食品,就要讲究个吉祥如意的面相,我国目前保存了不少明代制作月饼的模具,其雕刻的图案就包含了“送子”“长寿”“安康”之类的吉祥话儿,而且模具的发展也多种多样,已经可以制作直径半米的巨型月饼啦。
从此以后,与中秋节密不可分的月饼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并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中秋团圆桌上。小星星们,关于月饼的进化史,你知道了吗?
作为中秋文化的一部分,关于月饼的起源,是由很多个传说组成的。比如“殷周起源说”,就说月饼的前身是江浙一带为了纪念商纣王的铁杆手下太师闻仲而制作的“太师饼”。
又比如“贵妃起源说”,传说是唐朝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赏月吃“胡饼”时,杨贵妃嫌弃“胡饼”名字难听,于是改称其为“月饼”。
月饼首先得是圆形的
后世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圆饼是月饼的先祖。根据文献来看,我国能够确定的最古老的圆饼出现在1700年前的东汉时代,也就是“胡饼”。“胡饼”就是月饼的祖先,据说它是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为月饼的原型,还得有馅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先民开始在圆饼中加入馅料,比如干枣、核桃仁等。到了唐宋时期,对往圆饼里填充的馅料讲究就更多了。北宋文豪苏东坡就在自己的诗歌《留别廉守》里提到过吃一种酥油和饴糖作为馅料的小圆饼。这已经很接近现在的月饼馅料了。
元代对月饼的加工方式进行提升
进入元代,对饼皮的加工水准也提升了,在和面的时候就往面粉中加入酥油、蜜糖等,以增加这类饼子的口感。这样做出来的饼皮,口感上跟曾经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流行过的老式月饼很接近。元代对月饼的另一个贡献是:革新了宋代流传的对月饼“蒸煮”的加工方式,改成了烤或者烙。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现代所看到的月饼才会在明代正式出现。但此时“月饼”虽然已经大致具有了基本的形状和馅料,却没有跟月亮和中秋佳节发生任何关系。
比如,中秋发展成为节日是在唐代,唐代虽然出现了不少歌咏中秋节的诗篇和小说,但是并没有任何字句提到中秋节要吃圆饼。从相关文献来看,唐朝人当时流行的是一边喝酒一边赏月。
唐朝灭亡以后,历经五代到北宋年间,人们开始在中秋节食用一种节令食品,叫作“玩月羹”,这是一种以桂圆、莲子、藕粉等精制而成的羹汤。北宋时期成书的《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开封城里有一位专卖四季小吃的名人叫作张手美,每个季节都会推出相应的小吃,每逢中秋节他推出的节令食品就是玩月羹。
“月饼”第一次出现
一直到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月饼”这个词汇,它出现在了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中。但是这时候的“月饼”在宋朝人眼中只是一种点心,而且是一年四季都会在街上叫卖的点心,被作者列入该书的“蒸食”条目之内。就在同一本书里,还列有专门的“中秋”条目,首次出现的“月饼”却没有出现在“中秋”条目中。也就是说,到南宋时,月饼还没有作为节日食品纳入“中秋”体系内。一直到元代为止,我国民俗的相关文献中虽然大量记录了中秋节赏月、喝酒、吃水果、游玩等項目,但是始终没有提到过中秋吃月饼。
“月饼”和“中秋节”终于相遇
大约是在明朝中期前后,圆形的月饼才与中秋节联系起来,并在民间普及开来。这时候的月饼已经具备了中秋佳节食品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象征月亮,同时寓意团圆。
月饼在明代不仅成为民间馈赠佳品,按照明朝末年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一书描述,月饼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中秋时节祭祀月亮的供奉食品,其依据就是月饼与月亮都是圆形这个特点。等拜完月亮,祭祀的月饼就会被大家分而食之。也就是说,明代中期形成了拜月和家庭团圆的风俗后,跟八月十五圆月最相似的月饼就成了最佳的供奉道具。
既然是祭祀用的食品,就要讲究个吉祥如意的面相,我国目前保存了不少明代制作月饼的模具,其雕刻的图案就包含了“送子”“长寿”“安康”之类的吉祥话儿,而且模具的发展也多种多样,已经可以制作直径半米的巨型月饼啦。
从此以后,与中秋节密不可分的月饼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并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中秋团圆桌上。小星星们,关于月饼的进化史,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