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视野下的发展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文明是一种建立在技术手段利用基础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文明,但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西方国家一方面大肆掠夺自然,对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和利用,另一方面则无节制地浪费资源和能源。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仅为1/4左右,而它们所消耗的能源却远远超出占世界人口3/4的其他国家能源消耗的总和。早在1985年,美国人均能源的消费量就已经是埃塞俄比亚或尼泊尔的360倍,是中国的14倍。美国《纽约时报》印刷星期天版所需要的纸张,相当于砍掉75000棵树。更不用说在一个汽车和工作、生活密切联系的国度里石油的消耗是一个多大的数字了。更为严重的是,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国家频频出现环境灾害,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逊写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以科学的事实揭示了化学农药对生态以及人类自身的危害,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发起,同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成立,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发表。环境文化正是人类这样对环境危机反思的产物。
  什么是环境文化?曲以斌、雍枫认为:“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潘岳说:“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环境文化。”我们认为,环境文化,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 环境文化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求规范地发展、理智地发展、科学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思考向度。
  
  自然发展和人类发展
  


  
  我们知道,环境是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个成员,经过漫长的无生命阶段,形成了原始的地表环境。为生物的发展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则使地表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崭新阶段一生物与环境辩证发展的阶段,为人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人类的诞生又使地表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在人类的参与和干预下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与其环境辩证发展的阶段。
  环境是一个有序的系统,长期的发展和演化,使其本身具有处我调节功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构成统一体。人既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的一个群体,是生态系统的唯一的自觉干预者。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演化的。它通过内部调节机制或人的影响,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系统内物质循环、能源流动、信息传递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平衡是不稳定的、动态的和相对的,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将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但系统通过内部调节和人为调节和控制,建立新的平衡。
  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时有高扬人的主体性,洋洋自得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而忘乎所以。罗马俱乐部告诫说:“在最近三个世纪中,人类进步往往可以用‘人类征服自然’这个述语来表述。人类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人定胜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人自然并没有被征服,但它确实是退却了。对那些大自然暂时还不肯退出的阵地,人们认为最终攻克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人类今天又遇到了新的危机……大自然并未被征服,而是更加难以捉摸,更加难以对付,这是人们未曾想到过的。”“人类现在遇到的危机不同于过去的危机,过去的危机相对说来容易对付,而今天的危机却是由人们自己的活动造成的。”在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做法,寻求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从动物界、自然界脱胎出来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的生存以自然界、以周围环境为基础,从中吸取物质与能量,不仅生存,包括人类的发展都离不开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成果、一定数量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会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这些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得到改变,但是,它们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之得到一定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正是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制约关系,才有了协调二者并使之和谐发展的必要。人对自然决不能任意掠夺和施虐,人与自然两大系统应和谐发展。“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生存与发展权,尊重自然界的利益”、“人与自然和谐进化、共同进化才是人类应追求的最高价值”。
  
  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
  
  任何系统是由局部(子系统)构成的,要承认局部的价值,但处理事情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而是关注整个系统的整体利益。只有系统的整体效应最佳才是可取的,才能从根本上为局部的发展提供条件。而在谋求整体效应过程中,必要时使某个局部暂停发展甚至倒退也是应该的。整体观反映出的道道原则是,从整个生态系统、整个社会、整个组织和集体的利益着眼来决定和评价个体行为。它无疑有利于我们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应把人与环境、人与他人、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成一个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联系。人若有意或无意地片面追求人的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其它系统的协调关系,则会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发生紊乱,将会引发灾难性后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应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经济、社会、人、自然的全面发展,这样做,能充分利用人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种资源,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可持续发展观实质上将发展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协调关系,保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呼吁:“要充分认识到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他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
  
  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
  
  对发展评价的历时性视角在今天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今天的发展,不仅不应该损害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充分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它反映着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善,乃是不但有益于人类的今天,而且必须有益于人类的明天。只有保持 和发展生命绝对而普遍的合目的性才是合乎道德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以新的姿态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面对未来,甚至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
  强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认为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不应是冲突的,应该是协调的,现实行为既要考虑到直接的近期结果又要考虑到间接的长远结果,从而把善的概念从有益于人类的今天扩展到有益于人类的明天。这一思考的结果就是增长理念的历史性变化,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强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循环经济”一词,是南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在研究中提出,循环经济应当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7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和减少其危害。80年代人们开始强调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90年代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到2010年,要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力争使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15种重要资源的GDP产出率比2003年提高3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17%。农业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o.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铜、铅、铝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0%、30%和3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0%。工业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量降低15%。规模化废弃资源利用率达到70%。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由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他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1)一书中提出来的。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概念采用。1989年8月,联合国“国际人口、环境和发展研讨会”通过了《寻求持续发展的宣言》。同年9月,科学家签名发表了《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宣言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莱斯特·R·布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个定义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地位,仅从人与人的关系定义持续发展。而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它又把重点放在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中,而掩盖了当代人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阻碍持续发展的成因恰恰在于当代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民族等之间的矛盾。因此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应是指人与人之间(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
  环境问题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过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主题是发展及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目标多元化下新的价值观——衡量区域发展的成败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一个综合的评判,它还包括区域的生态协调性、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的持续性、地区发展的平衡度、社会福利提高度和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这样的衡量标准要求区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培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个由三维空间组成的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共同追求的是自然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探求可持续与发展的统一,要寻求其最佳结合点。
  可持续发展是面对“全球问题”,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批评。它在强调通过发展消除贫困这一主题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荣,而不再单纯以经济的增长为发展目标。在发展的框架中,强调人与人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原则,既有代际公平又有代内公平,前者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后者要求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负担和分配。在对发展的评价上,不再仅仅以经济的增长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区域的生态协调性、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持续性、社会福利提高度等等。在发展与发展的外在环境上,强调发展与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作出的限定,其实质是对实践主体——人的行为的规范。从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如何处理同自然的关系及自身内部关系是能否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尤以前者为重。从根本上说,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代际不平等与代内不平等问题是人类在实践中不能正确摆正自己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而造成的,也正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提出伊始,人们就将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探讨的主题。
其他文献
中午12点,上海烈日当头。身着浅紫色POLO衫,架着一副金边眼镜的李鹏背着一只笔记本肩包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他看上去很像是一个技术人员。与他同行的是上海某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如何让物业服务、营销活动都能让消费者安心、放心?这是疫情控制后赢回人心最好的话题。要找到一些事件,能实打实给人信心、让人安心的话题,想办法制造、策划这样的话题,吸睛
本文阐述了制定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的原因、物流企业如何界定和分类以及对物流企业如何评估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认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创新力要求的逐步推进,“科技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出现。因为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高、收益高、产品迭代速度快等特性,易
2007年以来,国酒茅台频频“曝光”,其中有两件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涨价。继2007年1月1日出厂价上涨后,2007年3月1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在今年“两会”期间宣布再次上调除陈年酒以外的普通酒出厂价格,平均涨幅达12%。  二是茅台季克良董事长发表文章《茅台酒不但能治感冒,还能治许多其他疾病》,该文被业内人士认作“假广告”而引起争议。  仔细分析,这
本文以复杂基质标准样品NIST1941b 为研究对象,分布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实验结果表明,在样品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
与其归咎于新法,不如反省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珠三角的主打。长期以来,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这种过于依赖加工
期刊
讨论了蓝牙5中添加的广告扩展(advertising extension)和其他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可用于构建具有扩展功能的第二代信标,从而支持更多功能丰富的接近感知(proximity-aware)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