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地图模型:中英颜色词“绿(green)”的语义对比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颜色词在各语言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词汇类型学,绘制关于中英颜色词“绿”的语义地图,并进行分析。通过对特定颜色词“绿”语义的跨语言比较,来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在认知思维与文化上的差异,以求正确理解与把握中英语言对颜色词的运用,同时为跨语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义地图;中英对比;颜色词;绿
  一、引言
  语义地图模型是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把跨语言或方言多功能语素的共性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类型学研究工具,近年来备受关注。语义地图模型以概念空间为基础。概念空间即通过跨语言或方言比较建立的语义空间,具有普遍性,是特定语法形式的不同功能及相似关系构成的几何性概念网络。概念空间由节点和连线两部分组成,节点代表不同语言或方言中有关语法形式的不同功能,连线表示两个功能之间的直接关联①。
  语义地图是某种或某几种语言中特定语法形式在概念空间中的切割方式,反映的是具体的某种或几种语法形式所具有的语义或功能。如中英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绿”的语义概念空间中所切割的方式不同,从而构成了一副独具意义的语义地图。
  颜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颜色词是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其基本意义通常是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可视为原型意义。颜色词的原型意义在各民族语言中大多是相同的。以原型意义为核心,经隐喻和转喻辐射状向外扩展,由单一的颜色域向多个域源投射,形成不同的意义。目前,随着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频繁深入,我们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对颜色词所代表的联想、象征意义的认知各有不同,这其中存在着民族文化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绿”的语义特征,绘制语义地图进行对比以此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语义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在充分考虑中英文化的心理活动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理解汉英颜色词的错位现象,以达到更好地把握和运用颜色词的目的。
  二、中、英语颜色词“绿”的原型义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以一定的原型为基础的。对于颜色词而言,颜色概念的产生依据的是某些普遍的原型,它们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具体事物。颜色词的语义重合就是建立在人类生活环境的客观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趋同性的基础上,不同于隐喻思维依据储存在人脑中的原型概念通过与目标事物建立相似联想,实现概念替换。
  词义的演变往往是人们用已有的概念去类推其他的事物,用已有的词汇命名来表达新的事物和现象,于是原有概念不断被扩大到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对于基本颜色词而言,同一范畴内词义的发展主要是在相似基础上的同一性质的概念替换的结果。颜色词意义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出语义的抽象化特征,这正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英国语言学家菜昂斯认为语言中“颜色词究其词源,往往来自某具体物体名称或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根据《说文解字》“绿”是青黄色,汉语中对“绿”的定义是“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②。英语中对“green”的释义为“having the color of grass or leaves”③。与汉语相同,在词典中对“绿”的定義都与植物相关。
  可见,“绿”和“green”的原型意义是完全对应的。从词源学上讲,“绿”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指某种根茎物体的颜色,这是“绿”的原型意义,属于颜色域。
  三、中、英语颜色词“绿”的引申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中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理解也有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必然存在差异。这些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在特定的环境下,基本义相同的颜色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表达的语义却并不相同。虽用来表达物理属性的颜色词大都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下,颜色词的语义发生引申现象,这种引申出的语义会造成中英语言表达的差异。
  “绿”作为三原色之一,不仅表示客观的颜色还存在许多语义的延伸。由于人类生存于世界中,在感官与思维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因此,中英颜色词“绿”也存在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语义概念,但由于两国的历史地理背景、文化思维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颜色词“绿”的语义具有不同的个性。
  (一)汉语颜色词“绿”的引申义
  1.在自然环境中
  每当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绿水青山”时,都离不开用“绿”来描绘表达这个画面。在自然环境中,“绿”总是与植物相结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说到“绿”定离不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常受风沙侵蚀,而农村地区则常是生态环境健康满眼绿油油的。因此,汉语中将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下自然种植生长的食物称为“绿色蔬菜”或“绿色食品”,在这里“绿”用于表示“健康的、新鲜的”。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或食物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
  慢慢地“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语义发生延伸,不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而指向各个领域,如“绿色建筑”指环境优美、节约能源的、充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且能够体现生态意识的建筑,这时“绿”也就具有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语义。以上都是“绿”从颜色域发展而来的,属于环境域。
  在四季当中,一提到“绿”,就会想到“春”,在汉语中人们也常用“绿”来比“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也是用“绿”来描写春天,营造出绿芽新出的景象,表现出了绿色充满了新生之气息,具有活力。这是由环境域引申而来的季节域。
  2.在社会环境中
  在社会大环境下,由于绿色和平组织的出现,世界人民已普遍接受了“绿”是可以用于表示“和平与安定”的,汉语也不例外。这是“绿”从颜色域发展出的生命域的语义。
  在社会生活中,“绿”用于表示“安全通过、通行”的语义也随处可见。首先见于“红绿灯”的规则,“绿灯”代表通行,“红灯”则代表停止,经过长时间的延伸,“绿”具有了表“安全通行”的语义,并普及到各领域,如文件的批准或行动的允许等。   在具体语境中也常被引为“轻松与便利”之意,如“绿色通道”,即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泛指简便、安全、便捷的途径。上述属“绿”的交通域、法律域范畴内的语义。
  3.在历史文化传统中
  在中国文化中,“绿”常用于表示地位身份的卑微和低贱。如“青衫”指唐代官位七品以下的官员,“青衣乌帽”指普通百姓,“青衣”在古代指婢女。
  不同于英语只用于将“绿”义为“不成熟、未加工的”,汉语中“绿”除了指未出闺的女子,语义为“不成熟、年轻、充满希望的”。也具有表“成熟、精通”的语义,如汉语中的“炉火纯青”,这当中的“青”其实也是“绿”的一种,这里“绿”语义引申为工作或能力达到成熟、精通的程度。
  在古汉语中,“绿”也可以表示颜色昏暗,如乌黑色。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中“绿云”指女子黑亮的头发,这当中的“绿”其实指的是“乌黑”,这是汉语所特有的语义。
  汉语中具有特性的还有“绿帽子”一词,期初是唐代地方官勒令罪犯配绿头巾以表羞耻,元明两朝规定娼家男子着绿头巾。后若妻子与他人通奸,则称其给丈夫戴“绿头巾”或“绿帽子”。此时,“绿”的语义为“不守规矩,不忠贞”。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其刻有中华文化的烙印,此时“绿”的语义多为中华文化和汉语所特有的。
  (二)英语颜色词“绿”的引申义
  1.在自然环境中
  在英文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也用“green fields”来指绿意盎然的田野。这中的“绿”表“生机勃勃”之意。英文中的“green salad”也是指用健康新鲜的蔬菜而制作的沙拉,这时“绿”也是用的“健康、新鲜”这一语义。英语中的“develop greener products”指研发更环保的产品,此时“绿”“健康”的语义已不仅仅局限于食物了,也是向各领域延伸,此时的“green”与其说是“健康”,不如说是“环保”一词更加贴切。
  在英文中,“绿”具有温暖的语义特征,如“green house”指温室,“a green winter”指温暖的冬天。“绿”都是用于表“温暖的”。对于自然环境中“green”的語义分析,虽与汉语在具体语义上存在差异,但在域的分布上是相似的,分别从颜色域向环境域、生命域映射。
  2.在社会环境中
  在圣经中,曾用白鸽衔橄榄枝这一形象来预示“和平、安定”,后更是有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的诞生,这个组织已被世界所接受,因此绿色也有“和平、安定”之语义,属于生命域范畴内语义。
  英语中的“绿”表“通过”“便捷”之意也是普遍的。人们可以通过比原有流程更为简便的方式达到最终目的,或为某种目的提供安全保障,指批准、允许做某事或方便某人做某事。在这种情况下“绿”表达“便利与安全”。典型之例有“green card”指外国人在美国合法就业所必需的证件。上述是“绿”属于交通域与法律域范畴内的。
  3.在政治经济环境中
  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人对“红”是很钟情的,认为其代表了喜庆;而英语国家常是对“绿”更情有独钟,因为其代表着生命力与希望。两国的纸币也因此在主色调上存在差异。正是与货币相关联,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股市涨跌所采用的代表色是相反的。中国股市是“红涨绿跌”,而美国股市是“绿涨红跌”。
  “绿”在英语中常与钱有关,表示经济实力。如“the green stuff”指美元,“green power”指金钱的力量。“green-mail”指股票欺诈,后演变出“欺诈”的语义特征。
  政府向国民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议题征询意见并最终正式发表的问询文件被称为“Green Paper”(绿皮书)。由于该文件起源于英美政府因此“绿”还可表“政府的、权威的”。
  政治域与经济域是英语“绿”所特有的语义,这主要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影响所致。
  4.在人文心理上
  由于新长出的芽或未成熟的瓜果通常是青绿色的,因此当此语义进入人们的认知域时,也会有相应的影响。当“green”形容物时,人们常常用来指“新鲜的、未加工的”。当“green”形容人时,可以表“青涩的、幼稚的、缺乏经验的”或“技术不成熟、能力不完备的”。如“green hand”是新手或生手的意思,“green as grass”表幼稚、无经验的。
  英语中,有“a green old age”一词指老当益壮,“in the green of one's years”表年轻力壮时,在这里的“绿”都是表“青春、活力”的意思。
  在心理表情绪上“绿”具有“嫉妒”的语义特征,常与“envy”连用。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将“green-eyed”与“jealousy”相连,使“绿”表“嫉妒”的语义得到传播并广为接受和应用。
  在英语中,“绿”也有表示“生病”的意思。也就是汉语中所说的“脸色苍白,发青”指人因生病而面色不健康。“look green”表人由于处于忧虑的情绪或身体处于生病的状态中。随其所描述的语义属于人文心理上的,但在认知域的映射上,除“嫉妒”属情感域范畴外,其他均属于环境域。
  四、中、英语颜色词“绿”的语义地图
  根据上述章节,对中英两种语言颜色词“绿”所具有的语义特征,进行分别描写后,绘制了相应的语义地图,如图1。
  根据语义地图,我们得出,中、英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绿”的语义特征上,有共性也别具个性。
  在词典中对于“绿”的定义都是与植物相关的,即大多数植物在茂盛时所呈的颜色,这是“绿”的基本义,属于其颜色域。因此,两种语言在“绿”表与植物相关认知域的语义时具有共性。如环境域中的“自然的”“环保的、健康的”、生命域中的“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在社会环境中,由“红绿灯”语义延伸而表“安全通行与便利”等语义的交通域和法律域具有共性。因和平鸽、橄榄枝等因素及国际组织的成立,使“和平与安定”语义得到通用。由“食物”未成熟而使绿色的语义延伸指人“青涩、不成熟”的语义也是相同的。当人的面色成“绿”也说“青”时,都是表“不健康”的语义。   同时,两种语言也具有各自的个性。在季节域中,汉语常用“绿”来表“春”,而英语则是用“绿”引申来表“温暖”义。英语只有用“绿”来表未成熟的,而古汉语中,存在用“绿”来表示成熟的,能力工艺精湛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汉语中多用绿色的事物,后也用于独立表达语义,如“绿云鬓”指女子的头发乌亮,这时“绿”具有“乌黑色”之意,这是从中国古代对“绿”的颜色域来的。由于古代官职低或平民百姓常穿绿色的官服或衣物,使得“绿”具有表地位低微的语义。在历朝各代,对“绿头巾”“绿帽子”所使用的场合,而发展出了表示“不守规矩、不忠贞”的特殊语义。
  英语国家中的“绿”常与钱、货币有关,因此英语中“绿”具有表“经济实力或诈骗”的特殊语义。在英语国家,人们对“绿”的重视和喜爱,使其货币或政治文件都采用“绿”色,因此英语中的“绿”还具有与“政府的、权威的”有关的语义特征。这是英语“绿”所特有的,属于政治域与经济域。
  五、结语
  根据对中英两种语言颜色词“绿”的语义地图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用于表示顏色的词语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跨语言和跨文化,使得语义引申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经济制度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甚至由于信仰、文化艺术的差异,使得语义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上的差异,是民族文化深层差异的表层体现。通过对词汇跨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文化与思维的共性及差异。有助于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简介:朴书瑶(1998—),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
  注释:
  ①引用林华勇与吴雪钰在《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中对语义地图模型的定义。
  ②释义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绿”的释义。
  ③对英语“green”的释义,查询引用自《郎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2014年出版,第1103页。
  参考文献:
  〔1〕刘兆沿.语义地图模型:多义性研究的类型学视角[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4(04):24-28.
  〔2〕林艳.基于词汇类型学的“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地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2):158-164.
  〔3〕林华勇,吴雪钰.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5):10-18.
  〔4〕孙文访.“有(have)”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J].中国语文,2018(001):15-36.
  〔5〕神小菲.中英颜色词的色彩与语义对比[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01):107-108.
  〔6〕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J].语言研究,2011(01):25-42.
  〔7〕郑慧敏.认知理论下英汉基本颜色词隐喻的对比研究[J].作家,2010(12):178-179.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以启蒙和解放作为唯一评判条件的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以规避社会责任和向往神秘与解构为特征的新文学流派——先锋文学。本文试从思潮源流,文本表现和思维向度三个方面对先锋文学的神秘主义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先锋小说;神秘主义;马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经济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国门先后打开
期刊
摘要:人类语言是对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反映,语言起源的首要原因是交际,说者和听者是交际中的必备要素,否则交际就无法进行。而说者和听者可能同处于现实世界中,也可能是听者处在现实世界,而说者处于可能世界。不管是现实世界还是可能世界中的说者或听者都需要依赖语境进行语义加工,进行言语理解,使交际得以完成。但又由于说者和听者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世界,所以要根据这一因素详细分析语境,以使言语交际达到预期效果。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灵魂。徽州木雕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徽州木雕文化,创新文创产品极其重要。本文以徽州木雕文化为例,分析了徽州木雕现状,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情况,从美观性、实用性、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对徽州木雕文创产品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徽州木雕;文创产品;创新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徽州文化作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期刊
摘要: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描绘了自幼就对人类怀有“畏葸”的大庭叶藏如何从恐惧、伪装到彻底堕落,从心灵的“边缘化”到全身心地脱离人类主流的价值话语,最终失去为人的资格,彻底沦为“边缘人”的过程。在边缘化的过程中,主人公逃离了传统宗族观念、背离了主流价值体系,又未找到可以寄托的新的价值与制度,由此造成了“失乡”、飘零之感。而在无可寄托与无可把握的“失乡”情绪中,“身体”成为“边缘人”唯一握着的武器,于
期刊
鼠  疯狂掠陈物  劣迹遍旧屋  贪腐如窃贼  罪恶必当诛  牛  躬身在田头  任劳不计酬  将军不待见  农夫乐需求  虎  临风生威武  山中称霸主  终生蓄胆气  长啸坐空谷  兔  狡黠居三窟  蔫能知时务  激流早勇退  莫与狗烹煮  龙  乘雾影随风  奔腾江湖中  吞吐天地志  盖世好神功  蛇  寻踪觅前辙  功过凭谁说  委曲求两全  蜕变不失节  马  西风逐寒鸦  古道塞上
期刊
那眸,那海  那一片海蔚蓝而生动  初春的心事  泛滥得无边无际  一如潮涨时分  我是一叶无助的孤帆  只求你慷慨施舍  哪怕一丝轻风  也足以抚慰我  寂寞苍白的航程  离开了岸 我注定无法返航  却偏偏迷失方向  请告诉我 该以怎样的方式  抵临梦中的眸海  爱情风口  立于爱情风口  十二级的心事呼啸而来  玫瑰田园惊涛骇浪  涌满了所有的日子  青鸟已擦肩而过  只在心头留下一道  深深
期刊
之一  南荒滩啊南荒滩  孙悟空腾云奔赴的南天  北大荒荆棘丛生地荒滩  沙粗石砾的戈壁滩  南荒滩  野草生存也艰难  地里积尘三尺三  下面沙石混杂五脏俱全  板结坚硬处堪比混凝土  饥渴难耐水无缘  风起,尘烟滚滚  雨下,泥泞遍地  大雨流,小雨渗  土脸又灰头  它在哪、它多大  就在京北延庆的南头  离北京城真的不算远  这里大风一年吹到头  之二  再久远我已经记不清  只记得我爷爷
期刊
蜷缩  黑暗破壳而出,突然的  安静相互啃噬来来往往的  黑影,卑微的虚影  在寒冷的秋夜街道  默默蜷缩着  珠子  散落在手掌心的珠子  感受前所未有的紧张与疲惫  你忽然看见了  脑海里未来的某一个  地方  打破禁忌  骨头里的种子,纷纷扬扬  终于统统发芽  把小小的家筑在栏杆上  不寻常的花香,令人着迷  打破禁锢的镜子  挣脱  天空蓝得多么清澈啊,  大地与天空不断接近  我们从迷
期刊
(一)  夜半,微凉  我卧在梦的一端  在黑暗里爬行  夜色在疯长  在梦的另一端  我仿佛看见:  一条船驶入了沙漠  (二)  春寒,料峭  春天总是攥着冬的尾巴  瑟瑟发抖的心情  总是随着窗外的春色摇曳  那时,我总能看到:  嫩黄的叶儿  一面对着薄寒  一面对着阳光  (三)  光阴,如约  生命的时钟  总是在某一点重合  在我的梦里  盛开出一片湖  有波涛汹涌  也有风日晴和 
期刊
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说我患上了儿童精神分裂症。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幻觉之中,没想到,在我成年的时候,儿童精神分裂症无药自愈了。  不过回想起来,我的虚幻世界真的是蹊跷连篇,至今都让我无法分辨当时的虚幻与现实,因为我的虚幻世界让我身边的人和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我的虚幻世界是以牺牲我的至亲为代价换来的。  第一次进入虚幻世界的时候,我的姐姐凭空消失了,而身边却多出来了一个哥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