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号角已吹响了很多年,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人人学到所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的永恒追求。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如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能力
机遇是做事的前提,而时间是做好事情的保证,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主探索地空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翻阅教材,我们发现:教材的编写越来越侧重于知识的实践性和技巧性。相应地,对学生做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较注重解题的技巧性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一旦遇到问题总表现出:茫无头绪或算理不通。这是为什么呢?
综观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历程,我发现教学中,我们仍然践行的是应试教育的老套路: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总是被动地观看老师们“精彩地表演”,自己真正参与的机会少,而真正动手探究地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教师以讲的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机会等。同时,学生们掌握知识的途径仅靠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对于许多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不理解的知识,往往人们很快就忘记。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到他们解题的灵活性之提高,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他们已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地能力了。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目标,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并非是完全地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由老师导,学生演。努力给学生搭建广阔的知识平台,增加他们参与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要求教师能组织好课堂,驾驭好课堂。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揣摩好教法;教学中,创设好质疑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时,作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裕地时间,让他们全方位地去思考;然后,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或让他们自由分组合作,甚至允许他们大声争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实践中,由于我们受教学任务限制,受教学时间左右,往往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已预设好问题,并把预设好的教学问题纳入自己搭建的教学框架。上课时,我们总是竭力地让学生沿着我们已铺就的轨道前行,不允许学生的思维偏离;甚至,不希望学生有任何异议。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凸显出:师主动,生被动;师投入,学生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种课堂教学效果极差,尤其是数学学科。工作中也常常听到老师们埋怨:优生优育怎么使学生越来越笨了?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一点:老师讲的越多,学生们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为我们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手和脑,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习惯动脑,更不愿意动脑去思考,只等老师宣布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用深广的实践智慧去有效引导。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时,有的老师先释义: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然后,让学生熟记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当时,学习效果不错,学生很快记住了,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忘记了。
这是好的教学效果吗?当然不是。假如我们换一种方法教学,先呈现问题:“下列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出一些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选。待他们选后,利用好汇报这一契机找到全选对的学生。提问:“你根据什么判定这些图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吗?”谁能借助老师的教具给大家解释解释?由于学生们好奇心强,他们很容易被这一系列的问题所吸引,探究地积极性也很快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跃跃欲试,又为了在同学面前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开始积极地动手,动脑,还能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讨论,甚至,更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地喜悦。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他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正确的结论,还不容易被遗忘,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创新生成的推进者,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 多讲变少讲,少讲变不讲
叶圣陶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达到不需要教,故随宜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多讲则与此相违也。”所以,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耐心地引导学生,充分地相信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发展学生思维的密度和长度。比如:学习“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一节,我先以竖式“18×2=”为例,复习1次进位的乘法;然后,将其改成“78×2=”让学生根据1次进位的乘法,想一想:2次进位怎样算?并试一试,其实大多数学生会计算。然后,继续增加难度,换成“678×2=”,还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教师巡视。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自己解决的。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及算法,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的纠正和引导。这种利用旧知类推新知,以学生自主地探索代替老师不必要的讲解,也能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效果更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 探究的问题要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和深度。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地学习思维。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愉悦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激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只要学生探究地过程及给出的答案有道理,我们就要及时肯定他们,表扬他们,着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愉悦的心境,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有时,我们还能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得到启发呢。比如,学习“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张圆桌旁摆4个石凳,来了35只小动物。准备9张桌子,请问:每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当这个问题呈现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给他们创新的机会,激励他们分小组讨论,然后,组织他们汇报。
A生:35÷9=3(只)……8(只)首先,每张桌旁安排3只小动物,然后,再在其中的8张桌旁各安排1只小动物,因此,它们都有在座位。
B生:35÷4=8(张)……3(只)首先,让它们坐满8张桌子,剩余的3只小动物坐在第9张桌旁。因此,它们都有座位。
C生的答案让我耳目一新,并从中受到启发:4×9=36(个),36﹥35所以,它们都有座位。
4. 立足长远,放眼未来
深入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所以组织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不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因为,当今的孩子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除要掌握基础知识外,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图省事,图省时,或者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剥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相反,我们更应努力地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地创新环境,保证提供给他们充裕地创新时间,以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能力
机遇是做事的前提,而时间是做好事情的保证,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主探索地空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翻阅教材,我们发现:教材的编写越来越侧重于知识的实践性和技巧性。相应地,对学生做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较注重解题的技巧性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一旦遇到问题总表现出:茫无头绪或算理不通。这是为什么呢?
综观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历程,我发现教学中,我们仍然践行的是应试教育的老套路: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总是被动地观看老师们“精彩地表演”,自己真正参与的机会少,而真正动手探究地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教师以讲的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机会等。同时,学生们掌握知识的途径仅靠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对于许多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不理解的知识,往往人们很快就忘记。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到他们解题的灵活性之提高,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他们已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地能力了。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目标,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并非是完全地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由老师导,学生演。努力给学生搭建广阔的知识平台,增加他们参与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要求教师能组织好课堂,驾驭好课堂。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揣摩好教法;教学中,创设好质疑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时,作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裕地时间,让他们全方位地去思考;然后,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或让他们自由分组合作,甚至允许他们大声争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实践中,由于我们受教学任务限制,受教学时间左右,往往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已预设好问题,并把预设好的教学问题纳入自己搭建的教学框架。上课时,我们总是竭力地让学生沿着我们已铺就的轨道前行,不允许学生的思维偏离;甚至,不希望学生有任何异议。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凸显出:师主动,生被动;师投入,学生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种课堂教学效果极差,尤其是数学学科。工作中也常常听到老师们埋怨:优生优育怎么使学生越来越笨了?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一点:老师讲的越多,学生们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为我们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手和脑,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习惯动脑,更不愿意动脑去思考,只等老师宣布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用深广的实践智慧去有效引导。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时,有的老师先释义: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然后,让学生熟记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当时,学习效果不错,学生很快记住了,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忘记了。
这是好的教学效果吗?当然不是。假如我们换一种方法教学,先呈现问题:“下列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出一些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选。待他们选后,利用好汇报这一契机找到全选对的学生。提问:“你根据什么判定这些图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吗?”谁能借助老师的教具给大家解释解释?由于学生们好奇心强,他们很容易被这一系列的问题所吸引,探究地积极性也很快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跃跃欲试,又为了在同学面前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开始积极地动手,动脑,还能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讨论,甚至,更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地喜悦。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他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正确的结论,还不容易被遗忘,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创新生成的推进者,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 多讲变少讲,少讲变不讲
叶圣陶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达到不需要教,故随宜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多讲则与此相违也。”所以,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耐心地引导学生,充分地相信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发展学生思维的密度和长度。比如:学习“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一节,我先以竖式“18×2=”为例,复习1次进位的乘法;然后,将其改成“78×2=”让学生根据1次进位的乘法,想一想:2次进位怎样算?并试一试,其实大多数学生会计算。然后,继续增加难度,换成“678×2=”,还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教师巡视。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自己解决的。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及算法,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的纠正和引导。这种利用旧知类推新知,以学生自主地探索代替老师不必要的讲解,也能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效果更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 探究的问题要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和深度。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地学习思维。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愉悦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激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只要学生探究地过程及给出的答案有道理,我们就要及时肯定他们,表扬他们,着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愉悦的心境,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有时,我们还能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得到启发呢。比如,学习“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张圆桌旁摆4个石凳,来了35只小动物。准备9张桌子,请问:每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当这个问题呈现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给他们创新的机会,激励他们分小组讨论,然后,组织他们汇报。
A生:35÷9=3(只)……8(只)首先,每张桌旁安排3只小动物,然后,再在其中的8张桌旁各安排1只小动物,因此,它们都有在座位。
B生:35÷4=8(张)……3(只)首先,让它们坐满8张桌子,剩余的3只小动物坐在第9张桌旁。因此,它们都有座位。
C生的答案让我耳目一新,并从中受到启发:4×9=36(个),36﹥35所以,它们都有座位。
4. 立足长远,放眼未来
深入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所以组织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不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因为,当今的孩子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除要掌握基础知识外,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图省事,图省时,或者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剥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相反,我们更应努力地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地创新环境,保证提供给他们充裕地创新时间,以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