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教学质量与效率,而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其中可有效改善这一缺陷与不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教育要求,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 键 词] 互动式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16-01
一、互动式教学法特点
从基本特点分析,互动式教学法真正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发挥学生主人公作用,教师原先的主导地位也有所改变,其主要目的便是让学生加强理解中医基础知识结构,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掌握。此外,互动式教学法还具备灵活性与互动性,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具有氛围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中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传统灌注式教学方式相比较,互动式教学改变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渠道传递信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愿进行学习,能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中医理论的部分知识具有抽象性,并且还涉及其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学方式只能适用于课程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中西医的结合进行过度分析,那么会对学生认识中医理论带来影响,甚至还会造成误差,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目的与作用。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其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还可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信息的多通道传输,对提高教学成绩具有重大作用。
三、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教学方式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合作教学方式,虽然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是因为属于单向传输,所以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现在需要做的任务便是将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或者多向传输,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人与组之间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例如,男患者,30岁,口臭,呼吸时有明显异味,刷牙、漱口都难以消除,并伴有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口干、便秘等症状。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提问学生认为该患者产生口臭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与哪一个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等到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对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各抒己见,最后经过讨论与分析形成答案,并由小组代表与其他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或者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种模式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能够集思广益,从而在认识问题时变得更加全面。
(二)采取组织自讲法活跃课堂氛围
从理论上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之所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作用与目的便是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中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并且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组织学生采取自讲活动,可以设置为一个月一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对脏腑关系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经过讨论与分析,每一个小组成员需要选出一名代表加以讲解,这时,在讲台上的学生需要接受来自教师与学生的提问,并且还需要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进行七情内伤的自讲,可以将四大名著的内容与其结合,并且对七情内伤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课下准备好,并且能够提高自己的热情。
(三)采取早期临床接触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时候,学生见习机会比较少,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还会对医生这个行业失去兴趣,这对于要踏入医疗行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了解自己的使命感以及责任心,这样在日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热情,才能将自己的作用与贡献以及掌握的知识发挥出来,对自己的职业有全新的认识。除此之外,经过临床实践,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分析,实现规范化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进入医疗行业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老师可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合理安排,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法就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掌握中医思维与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文婕.刍议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
[2]冯乐善.中醫基础理论概念教学法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4).
[关 键 词] 互动式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16-01
一、互动式教学法特点
从基本特点分析,互动式教学法真正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发挥学生主人公作用,教师原先的主导地位也有所改变,其主要目的便是让学生加强理解中医基础知识结构,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掌握。此外,互动式教学法还具备灵活性与互动性,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具有氛围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中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传统灌注式教学方式相比较,互动式教学改变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渠道传递信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愿进行学习,能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中医理论的部分知识具有抽象性,并且还涉及其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学方式只能适用于课程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中西医的结合进行过度分析,那么会对学生认识中医理论带来影响,甚至还会造成误差,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目的与作用。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其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还可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信息的多通道传输,对提高教学成绩具有重大作用。
三、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教学方式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合作教学方式,虽然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是因为属于单向传输,所以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现在需要做的任务便是将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或者多向传输,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人与组之间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例如,男患者,30岁,口臭,呼吸时有明显异味,刷牙、漱口都难以消除,并伴有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口干、便秘等症状。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提问学生认为该患者产生口臭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与哪一个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等到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对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各抒己见,最后经过讨论与分析形成答案,并由小组代表与其他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或者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种模式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能够集思广益,从而在认识问题时变得更加全面。
(二)采取组织自讲法活跃课堂氛围
从理论上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之所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作用与目的便是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中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并且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组织学生采取自讲活动,可以设置为一个月一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对脏腑关系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经过讨论与分析,每一个小组成员需要选出一名代表加以讲解,这时,在讲台上的学生需要接受来自教师与学生的提问,并且还需要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进行七情内伤的自讲,可以将四大名著的内容与其结合,并且对七情内伤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课下准备好,并且能够提高自己的热情。
(三)采取早期临床接触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时候,学生见习机会比较少,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还会对医生这个行业失去兴趣,这对于要踏入医疗行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了解自己的使命感以及责任心,这样在日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热情,才能将自己的作用与贡献以及掌握的知识发挥出来,对自己的职业有全新的认识。除此之外,经过临床实践,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分析,实现规范化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进入医疗行业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老师可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合理安排,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法就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掌握中医思维与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文婕.刍议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
[2]冯乐善.中醫基础理论概念教学法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