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导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学中取乐,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入艺术;学习兴趣;审题法;实验法;实物激趣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式,可以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的导入也如此。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师得设计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导言,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而有活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1. 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学。这种方法直接了当,主题明确,突出中心,直奔重点,学生很快进入中心内容的探讨,同时唤起学习的兴趣。运用审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设问、反问、讨论等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 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化学魔术或实验引入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三后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易学、有趣的学科,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有的化学实验很“神奇”,根据中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适当增加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验,例如,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趣味性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无色盐酸溶液画上几朵花,再蘸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画上叶子,将白纸挂在墙上,再向纸上喷洒紫色的石蕊试液,墙上马上呈现出“雨落叶出红花开”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倍感新鲜;然后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马上变浑浊,使学生感觉化学课如同变“魔术”一样,产生乐学心理,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激昂的情绪,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实物激趣导入法 以实物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产生乐学心理。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我把鲜花和香水带到教室,学生们在享受花香时不禁奇怪,老师带花上课用意何在?此时我得意地问:“你们闻到了什么香味?为什么会闻到?”然后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盐水,问学生:“凭肉眼观察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盐水吗?为什么把糖和盐放入水中都不见了?”在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中引入本节课题,枯燥无味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动起来,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为新课教学增添了许多光彩。
4. 以猜激趣导入法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存在很大的好奇心,会出现一些猜想,教师应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我请学生大胆猜想: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与原来镁条的质量相比是增大还是减小?大部分学生都说质量增大了,我笑而不答,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实验后学生发现天平的指针右偏了,说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减小了。于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白烟了,是部分氧化镁变成白烟跑到空气中去了,没称到所以变轻了。”经过这样的猜想和验证使学生兴趣大增,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借助寓言、典故、传说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开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富有情趣的故事导入,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的农民,种植水稻,大米质量很好,但产量不高。多年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水稻越長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农民都非常高兴。但好景不长,从1955年开始,此地居民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病:病人起初腰疼、背、手、脚等处的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患者走路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病人一直喊:‘痛啊!痛啊!’,仅从1963至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到:病人外表完好无损,体内骨折却多达70多处。后来经专家研究,找到了病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原来是上游建立了一座炼锌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有害元素镉,含镉元素的水浇灌稻田,大米中也含有镉元素。人们长期食用含有镉元素的大米,酿成了以上的悲剧,这就是日本发生的‘痛痛病’”。这样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学习兴趣得以升华。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到了,我接着说:“可见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学生也不住地点点头。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得乐此不疲,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讲《燃烧》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他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得到体现。
6. 情景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图片、影片和展示,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知识产生有效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酸雨》一课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对农业、建筑、森林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短片,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了解到酸雨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性,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抵制酸雨的意识,为后面学习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化石燃料》一课时,我先放一段有关煤矿瓦斯爆炸的短片,让从未接触到煤矿的学生能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让学生对这些燃料的利害关系进一步了解,拓展了知识面,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体会,无法全部涵盖。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好的导入秘方,进一步优化、改进化学课堂教学,全面推进化学课堂教学素质化。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谭兴云《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 陶国秋《课堂教学引入艺术》[J] 基础教育研究,2006(1):38
[4] 秦永霞《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舞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5)
【关键词】导入艺术;学习兴趣;审题法;实验法;实物激趣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式,可以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的导入也如此。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师得设计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导言,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而有活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1. 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学。这种方法直接了当,主题明确,突出中心,直奔重点,学生很快进入中心内容的探讨,同时唤起学习的兴趣。运用审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设问、反问、讨论等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 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化学魔术或实验引入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三后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易学、有趣的学科,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有的化学实验很“神奇”,根据中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适当增加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验,例如,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趣味性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无色盐酸溶液画上几朵花,再蘸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画上叶子,将白纸挂在墙上,再向纸上喷洒紫色的石蕊试液,墙上马上呈现出“雨落叶出红花开”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倍感新鲜;然后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马上变浑浊,使学生感觉化学课如同变“魔术”一样,产生乐学心理,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激昂的情绪,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实物激趣导入法 以实物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产生乐学心理。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我把鲜花和香水带到教室,学生们在享受花香时不禁奇怪,老师带花上课用意何在?此时我得意地问:“你们闻到了什么香味?为什么会闻到?”然后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盐水,问学生:“凭肉眼观察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盐水吗?为什么把糖和盐放入水中都不见了?”在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中引入本节课题,枯燥无味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动起来,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为新课教学增添了许多光彩。
4. 以猜激趣导入法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存在很大的好奇心,会出现一些猜想,教师应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我请学生大胆猜想: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与原来镁条的质量相比是增大还是减小?大部分学生都说质量增大了,我笑而不答,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实验后学生发现天平的指针右偏了,说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减小了。于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白烟了,是部分氧化镁变成白烟跑到空气中去了,没称到所以变轻了。”经过这样的猜想和验证使学生兴趣大增,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借助寓言、典故、传说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开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富有情趣的故事导入,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的农民,种植水稻,大米质量很好,但产量不高。多年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水稻越長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农民都非常高兴。但好景不长,从1955年开始,此地居民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病:病人起初腰疼、背、手、脚等处的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患者走路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病人一直喊:‘痛啊!痛啊!’,仅从1963至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到:病人外表完好无损,体内骨折却多达70多处。后来经专家研究,找到了病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原来是上游建立了一座炼锌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有害元素镉,含镉元素的水浇灌稻田,大米中也含有镉元素。人们长期食用含有镉元素的大米,酿成了以上的悲剧,这就是日本发生的‘痛痛病’”。这样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学习兴趣得以升华。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到了,我接着说:“可见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学生也不住地点点头。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得乐此不疲,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讲《燃烧》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他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得到体现。
6. 情景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图片、影片和展示,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知识产生有效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酸雨》一课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对农业、建筑、森林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短片,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了解到酸雨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性,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抵制酸雨的意识,为后面学习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化石燃料》一课时,我先放一段有关煤矿瓦斯爆炸的短片,让从未接触到煤矿的学生能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让学生对这些燃料的利害关系进一步了解,拓展了知识面,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体会,无法全部涵盖。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好的导入秘方,进一步优化、改进化学课堂教学,全面推进化学课堂教学素质化。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谭兴云《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 陶国秋《课堂教学引入艺术》[J] 基础教育研究,2006(1):38
[4] 秦永霞《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舞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