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特别注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注意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既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自身的要求。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激发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好的内部动力,是开发心智,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的良药。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我要读”的转型,提高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一)兴趣的动力源泉是激励
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每一次知识的运用,都要予以及时地肯定、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记得我在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交流艄公的特点,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口气就说了五六个成语:“泰然自若、胆大心细、谈笑风生”等等。我立即大力地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获取知识的经验,并激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课后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高涨,积极性、主动性也是不断增强,课外阅读气氛热烈。
(二)延续兴趣的条件是有书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添材加薪,不能让兴趣冷却。建立班级“图书交流中心”是解决学生因无书读而产生激情回落的有效方法。“图书交流中心”的图书,可以定期向学校借换,保证书的新鲜,品种多,内容丰富。亦可让学生捐书或借书,充分利用学生各自的藏书库。鼓励学生自己订《关心下一代周报》《语文周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杂志,以此充实“图书交流中心”的种类。学生午间休息,活动课等时间,就会围聚在这里看书、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依托课本、活动为载体,反哺兴趣
课本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名家典范。教学中,巧妙地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延伸,是实现课外阅读的载体。如教学《三顾茅庐》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三国”中的故事,学生的情感得到渲染,并产生了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这时,推荐《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很多学生回家积极地购买阅读。光读书不行,适当的竞赛活动更利于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激发。“班级故事会”“校园历史名家访谈”等活动,让大家一有时间就围坐一起,津津有味地读着《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
二、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方法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正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地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
“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作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例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建立成长记录袋,提高阅读的量化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读书质量不高是小学生的又一毛病,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让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要求记录的内容有:读书时间,记录时间,读物名称,作者,字数,读物的类型,读物的主要内容,最大的收获,让我明白道理的语句或精彩的语句,以及读后的评论。要求学生每天必读,每读必记。成长记录袋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了搜集信息、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为写作的“薄发”来“厚积”。运用成长记录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质量,有利于检测学生的阅读量。
看书读报,是伴随小学生一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者。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激发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好的内部动力,是开发心智,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的良药。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我要读”的转型,提高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一)兴趣的动力源泉是激励
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每一次知识的运用,都要予以及时地肯定、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记得我在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交流艄公的特点,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口气就说了五六个成语:“泰然自若、胆大心细、谈笑风生”等等。我立即大力地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获取知识的经验,并激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课后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高涨,积极性、主动性也是不断增强,课外阅读气氛热烈。
(二)延续兴趣的条件是有书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添材加薪,不能让兴趣冷却。建立班级“图书交流中心”是解决学生因无书读而产生激情回落的有效方法。“图书交流中心”的图书,可以定期向学校借换,保证书的新鲜,品种多,内容丰富。亦可让学生捐书或借书,充分利用学生各自的藏书库。鼓励学生自己订《关心下一代周报》《语文周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杂志,以此充实“图书交流中心”的种类。学生午间休息,活动课等时间,就会围聚在这里看书、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依托课本、活动为载体,反哺兴趣
课本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名家典范。教学中,巧妙地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延伸,是实现课外阅读的载体。如教学《三顾茅庐》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三国”中的故事,学生的情感得到渲染,并产生了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这时,推荐《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很多学生回家积极地购买阅读。光读书不行,适当的竞赛活动更利于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激发。“班级故事会”“校园历史名家访谈”等活动,让大家一有时间就围坐一起,津津有味地读着《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
二、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方法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正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地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
“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作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例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建立成长记录袋,提高阅读的量化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读书质量不高是小学生的又一毛病,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让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要求记录的内容有:读书时间,记录时间,读物名称,作者,字数,读物的类型,读物的主要内容,最大的收获,让我明白道理的语句或精彩的语句,以及读后的评论。要求学生每天必读,每读必记。成长记录袋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了搜集信息、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为写作的“薄发”来“厚积”。运用成长记录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质量,有利于检测学生的阅读量。
看书读报,是伴随小学生一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