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的渊源与未来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太平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存在并构成了中华五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但在多媒体信息时代下,大部分人被禁锢在信息繁杂的信息时代中,逐渐淡化了对非物质文化的热情,现阶段如何将非物质文化与新媒体结合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新媒体;渊源与未来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皋兰县、酒泉等地。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美誉,并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
  一、甘肃兰州皋兰县“兰州太平鼓”的具体概述
  (一)“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渊源
  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目前,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其一,明朝初期,徐达、冯胜等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他们先后克巩昌、收临洮。据守在兰州王保保城的元军残部仍负隅顽抗。此时,正逢元宵佳节,徐达命令部下制作了一批又粗又长的长筒鼓,把武器藏在里面,扮作社火队混进了城里,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人们为庆祝战斗胜利,打起来了太平鼓;其二,明国时期学者张维认为,兰州太平鼓源自古代的军屯习俗;其三,有人认为,兰州太平鼓的源头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一带)地区。
  这三种说法,有的源自传说,可行度较低;有的禁不住推敲,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有的资料单一,不足为凭。不过在兰州民间,主要流传着第一种说法,依据民间传说,明朝初期,徐达、冯胜等奉命西征元军,先后攻克巩昌、收临洮。据说在兰州王保保城的元军残部任在抵抗。在那期间徐达走访当地民间并受启发于兰州当地百姓用来挑水的水桶,从而创造了三尺长的鼓。当时徐达将军让士兵们将兵器藏在长鼓之中并且乔装打扮成一支社火队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从而一举夺取城门且收复城池。百姓们欢欣鼓舞,并且赞美此股为“太平鼓”,太平鼓也因此而得名,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横批“太平盛世”的对联。
  由于当时正处于元宵佳节,人们就约定俗成每当在春节社火中表演太平鼓。根据考证资料,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在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在当时鼓的作用除了鼓舞士气之外,多数用于祭祀、音乐、舞蹈。根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便描述的就是最早的太平鼓了。
  (二)“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
  兰州太平鼓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通常由24人至48人组成,多则达到108人。击鼓动作融入汉族传统武术元素,幅度大,力量强,太平鼓的鼓绳比较长,在击打时将鼓绳挎在肩膀上,将鼓身吊于膝盖之下,忽而将鼓擎至头顶,忽而将鼓抡于地面,鼓体本身只用鼓绳来固定,表演时完全依靠表演者自身的技术动作来完成。前后腾跃,骑鼓击打,表演起来非常不易。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在响彻云霄的鼓声中,几十名甚至上百名鼓手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双重突围""金龙交尾",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等;
  根據太平鼓的型号打法和使用者也各不相同,高鼓鼓身较高、重量也是所有型号鼓中最为重的,适用于成年男性使用,高鼓的打法往往是将太平鼓置于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鼓,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见打法有“鹞子翻身”、“扫堂腿”、“猛虎下山”等;中鼓不管是在鼓身还是重量上都较为适中,多为青年人来使用,中鼓的打法是将太平鼓置身于膝关节下方,此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这对鼓手身体、双手的舞动,相互打击配合,要求极其严格;最小的低鼓不管是鼓身上还是重量上都适用于小学生,低鼓,鼓带较长,鼓放于脚面,行进时左脚面顶鼓而动,表演时鼓基本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打是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旋转,也可以两脚交换做此动作。通过“骑”“转”“挪”等鼓技与之融合;震天动地的鼓声和勇猛刚健的表演令观者目不暇接。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兰州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二、甘肃兰州“兰州太平鼓”现状调查
  (一)关于兰州皋兰县“兰州太平鼓”非物质文化审批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地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计41项民间舞蹈,其中兰州太平鼓就是其中的一项。
  (二)“兰州太平鼓”的存在现状
  “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对于甘肃兰州这一地区的人来说具有深刻地影响,通过对甘肃兰州皋兰县兰州太平鼓保护协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对兰州太平鼓国家级传承人——魏永宏的采访中后我们了解到,从改革开放以后魏永宏就一直生产、销售太平鼓,他制作出的太平鼓具有“神韵”,能够舞出西北人的生活和情感。经过对兰州周边太平鼓传统制作工艺的整理、搜集、研究、改进、等多种渠道,逐步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兰州太平鼓制作工艺。1990年,皋兰县太平鼓被选入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魏永宏做的100多面兰州太平鼓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经过38年的制作、表演和传承、兰州太平鼓声名大噪,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在调查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近几十年兰州太平鼓无论是小到甘肃省内的各项表演比赛中,还是大到国内或国际的演出活动中都积极活跃。曾在2013年5月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太阳神鸟金奖”;也曾在2016年2月前赴埃及开罗参加出演“欢乐春节”文化庙会活动;同时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小学中开设兰州太平鼓课程,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引入课堂当中。   在甘肃省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坚守下,逐步加大了保护力度。在皋兰县黑石川乡建设的兰州太平鼓传承保护基地,将在其中打造陈列馆、太平鼓表演广场、生产车间、销售大厅、多媒体展示厅等。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兰州太平鼓训练基地项目已正式立项批复,该项目建成后,将太平鼓的制作、保护、研发、训练融为一体,将使太平鼓文化有一个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平台,得到全面地保护和发展,把太平鼓做成甘肃乃至全国的"精品文化"。
  三、在新媒体背景下“兰州太平鼓”的保护和传承
  “兰州太平鼓”这一民间舞蹈代表着甘肃兰州的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可以针对“兰州太平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IP打造旅游产业。融合新媒体技术,拍摄记录宣传太平鼓人表演太平鼓的视频、制作教学课程以及其他相关形式内容的作品,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融合甘肃其他民俗文化,使人一想到兰州就能联想到兰州太平鼓。从而让更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实现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使得“兰州太平鼓”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一)、融合新媒体技术
  1.1开发兰州太平鼓APP及网站
  针对“兰州太平鼓”打造一款属于太平鼓的App软件、开发太平鼓官方网站,随时随地发布动态新闻,不仅仅跨越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宣传,也能和传承人进行线上的交流沟通。在人力物力方面来说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
  1.2通过使用其他自媒体平台对“兰州太平鼓”进行宣传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自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兰州太平鼓”的相关动态;例如,近期的表演视频、荣获奖项、舞蹈动作、历史渊源、制作过程等,只要有需要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直播,无论是表演才艺,还是文化交流、幽默趣事等等都可以让广大网友所熟知。
  (二)、開展线上线下教学以及演出
  2.1 线上线下教学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传承与发展,教学就是传承与发展的最好方式。对于线上教学,可以开发一套完整的太平鼓教学视频课程,发布在太平鼓官方APP、网站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供爱好者学习研究。对于线下教学,可以开设线下兴趣班,以兰州为中心点辐射全国各地,将兰州太平鼓带向全国乃至世界。
  2.2 定期开展演出
  演出作为传统的宣传表演形式,线下表演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太平鼓的豪迈气势,激发出观众了解太平鼓的欲望和兴趣,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演出更加应该被重视起来,并且与新媒体时代下的宣传方式相结合,使兰州太平鼓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定期开展演出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雷慧."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6(2015):89-91.
  [2]王晓雄."兰州太平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8).
  [注]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10742019)
  作者简介:雷昊(1999.11-),男,蒙古族,本科,籍贯:青海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810021)
其他文献
摘要:“四分说”在唯识学中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逻辑理论,这是唯识学为了论证“万法唯识”的道理所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目的在于解决,其涉及诸多认识论问题,对于理解唯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争议较多,四分说分歧的同时也造成了唯识学内部的重大分歧,尤其关于二分的存在性质,形成了“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的争论。但因其争议较多,“四分说”分歧的同时也造成了“唯识学”的重大分歧,尤其关于“二分”的存在性质,形成
期刊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时而忧郁,时而浪漫,时而优雅,时而狂躁。其中《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三个乐章。本文分析的是第一乐章,将从结构、调性、和声、旋律进行等方面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调性;分析  一、文字分析  (一)引子(1-10)  引子为c小调,主副部元素及调性先现,采用了极缓板(Gr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滨水景观在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园林绿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创新地提出了POE评价在城市滨水景观评价中的应用,通过观察公园使用者的行为、与使用者沟通以及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广州市临江大道带状公园的使用情况,分析和整理调查数据,最后在管理设计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规划提出策略,希望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状公园,使用后评价  引言  
期刊
摘要:衢州乃南孔文化、儒学文化圣地,并有孔庙、儒家学馆这两所“建筑标杆”,这里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儒学馆、南孔家庙,处处彰显老祖宗的道德力量、文化精神。作为南孔世家的学校,在儒学文化的浸润下传承圣人古训。经典文化意境优美、文字精巧、韵味独特、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幼儿好奇好学,诵读是他们的强项,只要引导得当,是非常轻松愉快的。  关键词:教育;幼儿园;经典诵读  一、课
期刊
摘要:唐诗宋词能够体现汉语独特的视觉美感,也能够体现出重要的韵律美,唐诗宋词集合了数千年的听觉韵律之美,表现出了内涵和意蕴的独特特色。唐诗宋词的目标读者不同,翻译策略不同,彼此的译文差异较大,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导之下,许渊冲作为著名的唐诗宋词翻译工作者,以及独特的翻译目标和文化背景,甄选了唐诗宋词翻译中异化归化的翻译含义,突出了诗歌意义、格律、文化特征。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宋词翻译;翻译
期刊
摘要:哈萨克族人民将草原文化与游牧生活点点滴滴揉进舞蹈表演当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表现哈萨克民族生活状态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舞蹈特点;传承与发展  一、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生存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  新疆是中国最大省区,占整个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联系中国和亚欧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间枢纽。新疆的地形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将165 万平方公里的
期刊
白杰《城市·映象》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葛怡晨《悠闲时光》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李童樂 《佛陀》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张百舒 《永生》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期刊
摘要:解说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说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提升观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大型美食纪录片,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本文主要以该纪录片为例,详细分析其解说的内外部技巧运用,从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说的魅力。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  一、内部技巧的运用  (一)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
期刊
大学,是我放飞梦想的起点,也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给了我人生新的意义与价值,使我的人生更具魅力。短暂的大学时光中,我们共同书写青春、挥洒汗水、享受生活、感悟真谛。我的大学,我青春的主旋律!  大学生活是短暂的,却也是美丽的。校园里飘过我们的歌声,回荡过我们的欢笑,同时也记录着我们一点一滴的记忆,或许还惨杂一些泪水,但这些都将是我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的我已经大三,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
期刊
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有这样一件事刻在我的脑海深处,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突然看见路边挤了很多人,不知在干什么。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大家在买牛肉串,只见老板一边卖,一边烤,忙得不可开交。我想:这么多人都在买,一定很好吃,便决定买点尝尝。于是,我拿了5元钱,挤进人群里,对老板说:“叔叔,来2串牛肉中。”过了一会儿,牛肉串烤好了,老板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