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的媒介依赖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继"电视人"之后出现了"网络人"、"手机人"等特殊人群。在这类特殊群体中,新媒体接触率高的大学生群体占有很高比例,他们无论是在走路、坐车、用餐的时候都离不开上网玩手机,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大学生对媒介表现出一种过分依赖的状态。本文通过文献参考资料和数据分析法,以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和手机新媒体入手,对大学生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媒体依赖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大学生在新媒介的使用和消费上处以理性状态,不要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健康草地上踏上一脚。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媒介;依赖
  前言
  “新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因其兼具技术性和社会性。从技术上理解,它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性、多功能性,如音视频、超文本、超链接的整合;从它的社会性来看,主要体现为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多元性上。但它又是单一性的体现,而是多重属性的融合;同时,在其发展演变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本文主要讨论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和手机新媒体,主要探讨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现象的原因以及探讨如何让大学生远离媒介依赖的对策。
  1.媒介依赖理论及其内涵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狄弗勒和博罗奇等传播学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聚焦于受众系统、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议题。它的基本思路为把传播媒介纳入到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受众系统组成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去,并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成份,并讨论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观察各系统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动态联系;其中心思想是受众通过媒介上的各种信息去满足他们自身的某些需要并去达成他们的某种诉求。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稳定停驻之后,人们就会与其形成一种具有双向作用的依存关系;但这种双向关系中媒体仍然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它主要从传播内容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人们越是想得到有用的信息,只要他们没有失望,他们对媒介就有更加强烈的依赖性。此外,从媒介体系上考虑,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社会的复杂度能够决定媒介担负的社会功能;当前社会复杂多变,媒介的功能也在扩大,人们对其的依赖也变得更深。
  2.大学生依赖新媒介的特征
  2.1工具性依赖的凸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普及的今天,主流观点认为受众对媒介主要是精神性依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现实的情形了,大学生通过网上交作业、查资料,通过手机查询日历、地图,刷微博、聊微信等实用性需求很难再说成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了。如“你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回答:“打电话”,很难区分这是精神性需求还是只是把手机当做一种联系他人的通讯工具。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高度整合化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深,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实用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不看电视最多只是精神上的寂寥,一旦没了手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变得十分不便,比如难以随时随地与人联系,亦不能方便快捷地查看地图、搜索信息,更不能随时随地与人聊QQ、聊微信等等。另外,学习和生活上可能会用到日程、词典、计算器、地图等工具,手机的多功能聚合性集合了这些实用工具于一身,免去了大学生们分别使用这些工具的繁琐与不便,从而也加强了他们对手机工具性的依赖。
  2.2精神性依赖的加强
  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工具性依赖的凸显日益增强,但他们对新媒体的精神性依赖并没有因此减弱,而是处于同步增长的态势。工具性依赖与精神性依赖两者之间究竟孰强孰弱,至少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论。就高校而言,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它的每个角落,尤其是手机媒体。有研究表明:一旦网络、手机不畅通,很多人便会产生不安、焦躁等负面情绪,更有甚者时不时产生对手机铃音的幻听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他们对手机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一种精神化表现。
  有调查显示,高达365个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自己每天睡觉前,早起后的第一件事是看看电脑或玩玩手机,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 64.6%。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习惯便是一种依赖,一种精神现象。
  2.3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
  2012年起,随着微信用户量突破1亿,它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为欢迎的交流软件。原因在于它既能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又能在不同的朋友圈中与朋友对话,分享自己的动态,查看好友状态。总的说来,微信弱化了大众传播,强化了群体传播。它为大学生搭建了高效传播的社交平台。在手机和手机媒体全方位渗透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时,许多大学生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手机媒体所营造的相对虚拟的世界中,每一天从早晨开始通过网络刷新微博报早安、看新闻,到上课无聊时刷刷微信、微博,回到寝室追追美剧、韩剧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手机、互联网媒体营造的世界而不是与现实世界打交道,他们敏感地穿梭在手机媒体营造的世界的喜怒哀乐中,而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却显得相对迟钝。新媒体已经侵入了大学生的饮食起居。众多“宅男”、“宅女”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中的APP,沟通、订餐、购物以及休闲娱乐,他们的生活基本建立在手机媒体所营造的平台上。由于缺乏理性和自制力,时间越久,他们对虚拟世界越发依赖,从而越发逃避现实,继而沉溺在虚拟世界营造的情境中无法自拔,并且很容易把新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作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
  3.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依赖的原因探析
  3.1使用与满足的体验循环成为推动网络依赖的润滑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在大众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所具有的一系列的传播技术优势,如及时性、信息的海量性、双向互动性、匿名性等,为人们营造了与之前所有传播技术和形式均不同的全新的传播使用体验。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技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的大众传播使用与满足的体验经验,从而制作出如微信、微博等多形式的全新的在线虚拟生活方式。另外,互联网传播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技术和形式的单向性传播的革命性的颠覆,创造了双向互动型的全新的传受双方的关系,受众的主体性得到彻底的重视和释放,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因此,受众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体,都不再是信息的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   3.2网络的可获得性和时间的相对充裕性增强大学生网络依赖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私人电脑拥有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这就为其上网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一些学业或研究上的需求也常常需要大学生尽量使用电脑完成,这就使其更倾向于使用网络。另外,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在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在时间安排上拥有较大灵活性,再加上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相对小,课余所进行的网络活动相对增多,所以在学业压力较小和上网受管制较少的情况下,富足的课余时间为大学生网络使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使之在尽情遨游网络世界的同时,较少受时间的限制。
  3.3相对冷淡的人际关系和思想上的孤寂是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助推器
  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后果是,网络依赖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李兵宽等指出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后果主要有:情感反应障碍、人际交往萎缩、自我的分裂。大学生个体活动频繁,但群体却非常少。另外,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更注重个人的人生价值、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及其他相关方面,在思想上往往表现为防御性较强、主动性不够,无形中增加其孤独感,而其相对独立的个性常常使他们不愿意同真实世界的人们进行过多的心理交流,而更愿意通过使用网络寻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相关心、理解和尊重。通过与虚拟世界的网络使用者的交往,大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更使其自我实现得以满足,久而久之,便对使用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而对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感兴趣。
  4.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
  4.1媒介调适:新媒介加强行业自律
  随着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受众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新媒介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为赢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一部分新媒介的从业者为了追求自身的政治或商业利益而放弃了媒体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使新媒介发展畸形。尽管导致此种现象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媒介从业者自律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新媒介传播者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
  因此,在这种传播信息满天飞的今天,媒介更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从传播内容上下功夫,去伪存真、精益求精,并重新构建网络时代的“把关人”,须知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才是受众真正关心的。
  4.2主体调适:改变观念形态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仅仅是受众,他们也可能是传播者,充当“发弹者”,但是从如此多的社会大众被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奴役”的现实状况中可以看出,与新媒介的较量中受众仍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个体作为受众的程度和作为传播者的程度是不对等的,作为受众的可能性更大。媒体市场的繁华决定了新媒介要想在这种斗争激烈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受众,必须满足受众的喜好;媒介商业化的加强,受众更成为了它们广阔的营销市场;故而受众才是它们真正的“衣食父母”。大学生在新媒介接触时,如果能更好更清晰地理清自身对媒介所具有的主动和被动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应对“媒介依赖症”时,他们便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4.3媒介生态系统调适:实现大学生、新媒体、社会三者之间良性循环
  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受众系统、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是最为关键的三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牵动另外两个环节,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在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中“媒介依赖症”患者越来越多,增长势头十分迅猛,“网络人” 、“手机人”不断涌现。其作为受众系统的这一环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系统一定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人类同媒介系统之间起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了还媒介生态系统一个健康、平衡的循环机制,还原大学生本该有的“书生意气”,缔造高校校园的健康生态环境,这三个环节应该做到交叉互动、良性发展。作为受众的大学生,要时刻谨记,媒介只是人类创立的一种工具,不能让它凌驾于你之上;作为媒介服务方,要清楚自身的行业规则和媒介属性,不能唯利是图、颠倒是非。
  总之,就大学生而言,新媒介的使用和消费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慎独慎行,不要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健康草地上踏上一脚。
  结语:
  媒介是方便人类现实生活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类完成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促进人类的社会化。任何夸大媒体的作用并沉溺其中都是不合理的。避免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应该深刻领悟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本质属性,从网络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中来,发现现实社会的真切与美好,不断增强对媒介使用的自控力,真正做到充分利用媒介而非被媒介左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其对“媒介依赖”过度担忧,不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怎样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服务,如何在提升人类沟通能力和发挥新媒体辅助作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对“媒介依赖症”这个社会“顽疾”的根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更多的智谋投入,在媒介与受众之间架起一座和谐、进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靖:“三网融合时代下受众的媒介依赖”,商业文化( 下半月) ,2011 年第 5 期.
  [2] 汤敏佳:“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分析”,《江苏高教》,2010 年 01 期.
  [3]杨华:“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和文化批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4] 陈卫星,臧具林.国家传播战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 (美)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 金勇,王礼臣.韩国国际传播的四个维度[J].现代传播,2012(12).
  [7] 沈苏儒.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8]李鹏飞:“关于新兴媒体的理性关照”,《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易利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今传媒》2011 年第 2 期.
  [10]刘静:“试论我国新媒体的特征与社会影响力”,《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08 年第 5 期.
  [11]熊宁:“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型媒介依赖症”,《无线互联科技》,2012 年第 12 期.
  [12]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 第 2期.
  [13] 于旻生:“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 ,中南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硕士优秀学位论文,2012中5月.
  [14]龚新琼:“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求出发,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方法、实施程序,以及拓宽个人发展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1999年建设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庆市作为直辖市首次排在了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合格省、市前列。众所周知在 1997年的全国建筑安全大检查中,重庆市检查不合格,全国倒数第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愈加受到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需要,因此老师有必要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独立思考、自主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技术和施工管理中的控制措施,建筑节能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涉及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也涉及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部门,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我国国情,必须逐步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建筑节能适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