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繁华背后,涌动着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潜流,理顺和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才能使高职院校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据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高校总数的61.4%;高职院校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回眸与反思
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反思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培养模式上有失偏颇更是不可小视,长此以往,它将迷失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阻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1.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严重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办学理念理论上的明确定位和实践中的模糊不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主要是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中专学校升格和学校资产重组,社会融资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必然会出现办学主体、办学渊源和办学实力等方面的不同。从办学主体看,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别,公办学校大多属于地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大减弱,学校成为一张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文化名片,作为安置和提升干部的单位,给学校抹上浓重的行政色彩,学校领导具有很强的政绩观念,特别注重学校的外延发展而忽视学校的内涵建设。民办学校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实行股份制管理,学校通过兴办教育而获取利润是投资办学的内在动力。民办学校一方面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法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获取教育投资的补偿性、收益性经济效益,在办学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冲突,难以抉择。从办学渊源看,有中专升格和新办之别,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升格后,从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到师资力量都很难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中专办学优势难以显现,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师资力量更是不能适应专科教学,而这些问题又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新办高职院校都是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兴办起来的,由于没有办学经历,缺乏应有的人文底蕴,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从零开始,短期内很难形成学历层次达标、专业类别适宜、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从办学实力看,更是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办学实力较强、办学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理论性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基本建设的规划上步其本科院校后尘,兴建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大厦、实验中心等华而不实、图有虚名的项目,而不是根据专业设置来规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一部分办学实力较弱、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技能性,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的,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学生缺乏职业岗位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能。
2.办学层次盲目攀比,严重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施的三年制专科层次的教育,同时对极少数具备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实行“专升本”,这本身是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激励,并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曲解“专升本”的政策导向,靠职业教育起步,却不安心职业教育,总是试图冲出重围,争先恐后地申报没有“职业”二字的本科学院,走上了一条高职院校发展的怪圈。有些地方政府把“专升本”看成是提升地方文化品味的形象工程,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不惜动用各种行政资源和社会关系,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虽得不偿失,但乐此不倦。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建校初始,就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争一流,五年升本科”的奋斗目标,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学校发展的过渡阶段,把专科层次教育看成是通向本科层次教育的桥梁,在校园规划、建设布局、院系设置上参照或模仿本科院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评估上照抄照搬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校园面积的扩充,建筑面积的增大,教职工队伍和在校学生数的增长,为学校升格创造所谓的“硬件”条件。这些错误认识和盲目攀比行为说到底是质量观和发展观问题,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我们既不可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又不可矫枉过正,一蹴而就,而应当加强对高职院校地发展引导和教育教学地规范管理。
3.办学规模大而全、杂而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办学规模的大小是由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增长速度和学校办学条件决定的,高职院校要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前提,不应以招生规模的大小,经济效益的好坏为评价标准,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角度看,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万人院校就是一流,千人院校就是末流,而恰恰相反,因为培养出社会抢手的、高就业率“正品”人才而赢得社会的肯定和称赞,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亲睐,而获得一流学校的美誉,因为培养出社会滞销的、低就业率的“半成品”人才而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责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鄙视和唾弃,而扣以末流学校的贬称。在我国和世界各国小规模、高质量的学校不乏其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即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起源于中等技术教育的加州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基本一直保持在校生2000多人的办学规模[2]。多数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后,千方百计拓宽招生层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在校学生总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功夫不足,在增加生源数量上招数有余。如利用原有中专办学资格设立中专部,继续挂牌招生,名曰读中专学校,享受大学资源,除此之外,还想方设法招收网络教育住校生、成教生、自考助学生、专本套读生等,办学层次五花八门,学历性质各种各样,真可谓中药铺,味味齐全;杂货店,样样都有。在校学生数严重超过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学校所能承受的办学能力,造成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生活后勤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4.培养模式因循守旧,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在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往往按照现有的办学条件组织教学,难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表现在部分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难以更新,教学方法难以创新,师资水平难以提高,实践教学设施难以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定势难以打破,必然会出现按照中专培养模式办大专,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培养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仅有的实践教学设施成为学生参观的场所,严重缺乏的师资力量出现一人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新建高职院校基于办学,突击引进和聘请没有教学经历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基本的教学常规不甚了解,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课堂教学更是从理论到理论,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缺乏对教材理论体系的把握和取舍能力,更是难以根据学生实际对知识体系的消化和吸收,形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培养模式,教师口耳相传,操作示范,学生耳听心记,反复练习,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涵养,难以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使实践教学变得单一枯燥,索然寡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水平令人担忧。无论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展望
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展望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理念,逐步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大学精神文化,立足办学层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确定适度规模和创新培养模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1.明确办学理念,培育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
办学理念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内涵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教育者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学校”的深层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和承载着特殊的教育使命,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称谓看,我们就知道办什么样的学校,从对学院称谓的解析就知道应该怎样办学校,这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最好的解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又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位于前后两者之间承担着独特的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以“高等”为定位,以“职业”为定向,以“技术”为定性,以“学院”为定格。高等定位表明不是承担的中等教育,而是通过国家统一的招生考试选拔录取,并按规定学制完成学业,获得国家颁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教育;职业定向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和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教育,而是为受教育者上岗就业之前进行的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技术定性表明它不应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熟练的程度;学院定格表明它既不是中专层次教育,也不是本科层次教育,而是按照大专层次的标准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我们只有明确办学理念,扎根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文化底蕴。
2.立足办学层次,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办学层次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由国家认可和设定的具有高低递进关系的学历结构体系。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看,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低端层次;从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看,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端层次,目前我国只有三年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归根结底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教育层次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差异,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并非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性,更不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它只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特定层次人才的任务。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具有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其劳动产品具有显性的精神性和隐性的物质性,称为学术型人才,俗称“白领”人才,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具有工艺革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劳动产品具有显性的物质型和隐性的精神性,称为技能型人才、俗称“蓝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为本,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荣,立足本位,安营扎寨,苦练内功,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院校各司其责,各显其能,比翼双飞,共同创造我国高等教育的辉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人才的智力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将会越来越高,作为以职业教育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类型,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势在必行。
3.确定适度规模,实现社会、学生和学校互利共赢
办学规模是指学校人才培养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办学规模一般由三个方面所构成,一是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设施、教学设备、生活环境等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物质性条件,或称“硬件”;二是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以及行管、教务、后勤等服务部门的服务理念等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化性条件,或称“软件”;三是学校的在校学生总量,这是衡量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通常说的办学规模主要是指在校学生数。从办学成本的效益来看,办学规模的大小与办学成本的高低和办学效益的好坏直接相关,实践证明,办学规模越大,生均办学成本越低,教学资源利用率越高,办学效益越好,反之,办学效益越差。但办教育不等于办企业,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不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办学规模适度,办学成本适中,资源利用适当,办学效益才会最优。反观高职院校的发展,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就是征地草创,招生集资,边招边建,滚动发展,在短期内扩张规模,建成万人大校,即所谓“做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再进行教学设施的完善,学科建设的调整,实训条件的改善,即所谓“做强”。实际上多数学校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后,不是转向做强,而是继续做大,普遍存在做大有余,做强不足的现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偏差,强烈的政绩观所致,不断的征地建设和过度的接纳教学管理人员,加之政府办学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必须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支撑,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设施、教学管理人员和招生规模恶性循环、盲目扩大的怪圈,一旦招生受阻,甚至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学校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确定适度的办学规模,确保生均占有规定的教学资源,保持合理的师生比,形成规模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学生和学校互利共赢。
4.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型优质人才
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和确立的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赋于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选择和确立办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打牢职业岗位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和有利于职业发展为度,表现出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的扩展和选择为维,表现出职业的通融性和迁移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度要适度,既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遵循知识管用、够用的原则;理论知识学习的维要适中,既不可太宽,又不可太窄,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必须以工场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工作过程的熟悉,工艺流程的了解,操作要领的领会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夯实专业岗位的技能功底。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学生能熟悉岗位工作要求和熟练岗位操作要领为度,在时间安排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力争达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以学生能了解和从事相近岗位工作为维,既体现出操作技能的专一性,又体现出多样性,一专多能,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是以工场教学为主阵地,技术技能的培训为主要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操作技能技巧。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和培训操作技能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任务,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维和度的规定性,这种维和度的动态平衡和有机结合,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题之要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培养特殊规格的人才必须依托社会、依靠企业,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杨林生,牟惠康,余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熊礼波,效益与公平:高等职业教育专题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7B10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据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高校总数的61.4%;高职院校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回眸与反思
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反思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培养模式上有失偏颇更是不可小视,长此以往,它将迷失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阻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1.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严重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办学理念理论上的明确定位和实践中的模糊不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主要是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中专学校升格和学校资产重组,社会融资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必然会出现办学主体、办学渊源和办学实力等方面的不同。从办学主体看,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别,公办学校大多属于地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大减弱,学校成为一张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文化名片,作为安置和提升干部的单位,给学校抹上浓重的行政色彩,学校领导具有很强的政绩观念,特别注重学校的外延发展而忽视学校的内涵建设。民办学校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实行股份制管理,学校通过兴办教育而获取利润是投资办学的内在动力。民办学校一方面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法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获取教育投资的补偿性、收益性经济效益,在办学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冲突,难以抉择。从办学渊源看,有中专升格和新办之别,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升格后,从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到师资力量都很难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中专办学优势难以显现,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师资力量更是不能适应专科教学,而这些问题又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新办高职院校都是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兴办起来的,由于没有办学经历,缺乏应有的人文底蕴,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从零开始,短期内很难形成学历层次达标、专业类别适宜、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从办学实力看,更是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办学实力较强、办学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理论性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基本建设的规划上步其本科院校后尘,兴建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大厦、实验中心等华而不实、图有虚名的项目,而不是根据专业设置来规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一部分办学实力较弱、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技能性,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的,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学生缺乏职业岗位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能。
2.办学层次盲目攀比,严重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施的三年制专科层次的教育,同时对极少数具备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实行“专升本”,这本身是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激励,并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曲解“专升本”的政策导向,靠职业教育起步,却不安心职业教育,总是试图冲出重围,争先恐后地申报没有“职业”二字的本科学院,走上了一条高职院校发展的怪圈。有些地方政府把“专升本”看成是提升地方文化品味的形象工程,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不惜动用各种行政资源和社会关系,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虽得不偿失,但乐此不倦。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建校初始,就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争一流,五年升本科”的奋斗目标,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学校发展的过渡阶段,把专科层次教育看成是通向本科层次教育的桥梁,在校园规划、建设布局、院系设置上参照或模仿本科院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评估上照抄照搬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校园面积的扩充,建筑面积的增大,教职工队伍和在校学生数的增长,为学校升格创造所谓的“硬件”条件。这些错误认识和盲目攀比行为说到底是质量观和发展观问题,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我们既不可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又不可矫枉过正,一蹴而就,而应当加强对高职院校地发展引导和教育教学地规范管理。
3.办学规模大而全、杂而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办学规模的大小是由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增长速度和学校办学条件决定的,高职院校要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前提,不应以招生规模的大小,经济效益的好坏为评价标准,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角度看,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万人院校就是一流,千人院校就是末流,而恰恰相反,因为培养出社会抢手的、高就业率“正品”人才而赢得社会的肯定和称赞,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亲睐,而获得一流学校的美誉,因为培养出社会滞销的、低就业率的“半成品”人才而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责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鄙视和唾弃,而扣以末流学校的贬称。在我国和世界各国小规模、高质量的学校不乏其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即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起源于中等技术教育的加州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基本一直保持在校生2000多人的办学规模[2]。多数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后,千方百计拓宽招生层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在校学生总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功夫不足,在增加生源数量上招数有余。如利用原有中专办学资格设立中专部,继续挂牌招生,名曰读中专学校,享受大学资源,除此之外,还想方设法招收网络教育住校生、成教生、自考助学生、专本套读生等,办学层次五花八门,学历性质各种各样,真可谓中药铺,味味齐全;杂货店,样样都有。在校学生数严重超过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学校所能承受的办学能力,造成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生活后勤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4.培养模式因循守旧,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在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往往按照现有的办学条件组织教学,难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表现在部分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难以更新,教学方法难以创新,师资水平难以提高,实践教学设施难以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定势难以打破,必然会出现按照中专培养模式办大专,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培养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仅有的实践教学设施成为学生参观的场所,严重缺乏的师资力量出现一人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新建高职院校基于办学,突击引进和聘请没有教学经历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基本的教学常规不甚了解,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课堂教学更是从理论到理论,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缺乏对教材理论体系的把握和取舍能力,更是难以根据学生实际对知识体系的消化和吸收,形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培养模式,教师口耳相传,操作示范,学生耳听心记,反复练习,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涵养,难以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使实践教学变得单一枯燥,索然寡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水平令人担忧。无论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展望
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展望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理念,逐步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大学精神文化,立足办学层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确定适度规模和创新培养模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1.明确办学理念,培育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
办学理念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内涵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教育者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学校”的深层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和承载着特殊的教育使命,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称谓看,我们就知道办什么样的学校,从对学院称谓的解析就知道应该怎样办学校,这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最好的解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又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位于前后两者之间承担着独特的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以“高等”为定位,以“职业”为定向,以“技术”为定性,以“学院”为定格。高等定位表明不是承担的中等教育,而是通过国家统一的招生考试选拔录取,并按规定学制完成学业,获得国家颁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教育;职业定向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和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教育,而是为受教育者上岗就业之前进行的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技术定性表明它不应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熟练的程度;学院定格表明它既不是中专层次教育,也不是本科层次教育,而是按照大专层次的标准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我们只有明确办学理念,扎根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文化底蕴。
2.立足办学层次,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办学层次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由国家认可和设定的具有高低递进关系的学历结构体系。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看,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低端层次;从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看,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端层次,目前我国只有三年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归根结底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教育层次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差异,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并非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性,更不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它只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特定层次人才的任务。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具有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其劳动产品具有显性的精神性和隐性的物质性,称为学术型人才,俗称“白领”人才,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具有工艺革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劳动产品具有显性的物质型和隐性的精神性,称为技能型人才、俗称“蓝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为本,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荣,立足本位,安营扎寨,苦练内功,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院校各司其责,各显其能,比翼双飞,共同创造我国高等教育的辉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人才的智力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将会越来越高,作为以职业教育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类型,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势在必行。
3.确定适度规模,实现社会、学生和学校互利共赢
办学规模是指学校人才培养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办学规模一般由三个方面所构成,一是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设施、教学设备、生活环境等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物质性条件,或称“硬件”;二是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以及行管、教务、后勤等服务部门的服务理念等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化性条件,或称“软件”;三是学校的在校学生总量,这是衡量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通常说的办学规模主要是指在校学生数。从办学成本的效益来看,办学规模的大小与办学成本的高低和办学效益的好坏直接相关,实践证明,办学规模越大,生均办学成本越低,教学资源利用率越高,办学效益越好,反之,办学效益越差。但办教育不等于办企业,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不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办学规模适度,办学成本适中,资源利用适当,办学效益才会最优。反观高职院校的发展,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就是征地草创,招生集资,边招边建,滚动发展,在短期内扩张规模,建成万人大校,即所谓“做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再进行教学设施的完善,学科建设的调整,实训条件的改善,即所谓“做强”。实际上多数学校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后,不是转向做强,而是继续做大,普遍存在做大有余,做强不足的现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偏差,强烈的政绩观所致,不断的征地建设和过度的接纳教学管理人员,加之政府办学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必须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支撑,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设施、教学管理人员和招生规模恶性循环、盲目扩大的怪圈,一旦招生受阻,甚至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学校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确定适度的办学规模,确保生均占有规定的教学资源,保持合理的师生比,形成规模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学生和学校互利共赢。
4.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型优质人才
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和确立的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赋于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选择和确立办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打牢职业岗位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和有利于职业发展为度,表现出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的扩展和选择为维,表现出职业的通融性和迁移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度要适度,既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遵循知识管用、够用的原则;理论知识学习的维要适中,既不可太宽,又不可太窄,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必须以工场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工作过程的熟悉,工艺流程的了解,操作要领的领会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夯实专业岗位的技能功底。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学生能熟悉岗位工作要求和熟练岗位操作要领为度,在时间安排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力争达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以学生能了解和从事相近岗位工作为维,既体现出操作技能的专一性,又体现出多样性,一专多能,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是以工场教学为主阵地,技术技能的培训为主要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操作技能技巧。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和培训操作技能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任务,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维和度的规定性,这种维和度的动态平衡和有机结合,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题之要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培养特殊规格的人才必须依托社会、依靠企业,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杨林生,牟惠康,余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熊礼波,效益与公平:高等职业教育专题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7B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