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工业的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地方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重点研究彰武县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向工业4.0的目标迈进。而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作为全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彰武县作为阜新市仅有两个县级行政区域之一,分析该县县域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县域工业企业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加快发展的合理路径,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我市经济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彰武县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全境呈枫叶形,东西长87.5公里,南北宽79公里,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彰武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第一产业始终是该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农业生产的产出率低、附加值低,因此寻求经济增长瓶颈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县域工业,提高第二产业在整体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017年上半年,彰武县63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在产企业59户,半停产企业4户;规模以上企業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同比6.98亿元下降66.4%;全口径产值实现23亿元,同比58亿元下降60%;规模产值实现19.4亿元,同比41.1亿元下降52.6%;税收完成4100万元,同比3708万元,增幅10.5%;用电量完成2819万度,同比2829万度下降0.35%。
目前全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半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46.8%。农副产品深加工、板材家具、能源及硅砂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税金3164万元,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6.8%和97.4%。
二、彰武县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小而弱”。目前彰武县的工业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该县不仅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占主要地位。由于缺少大中型企业,没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和龙头企业,因此尚未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所谓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由于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各个小型企业只能单打独斗,自力更生,在本身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市场状况下生存环境恶劣。
二是“创新难”。彰武县工业起点低,经济总量小,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少,力量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于历史上该县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导,工业企业的底子薄,发展落后,同时缺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撑,产学研合作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县域工业企业依靠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结构差”。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经营粗放,市场份额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对农业和自然资源依赖过重,缺乏深加工项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像利丰食品、热电厂、康途化工、兴鼎浩纺织厂等目前半停产企业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结构问题导致,如果不加快结构转型、转变经营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下淘汰。
三、对县域工业企业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通过大力提升工业企业税金额度,进一步统筹规划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将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来,提供合理的招商引资条件,才能够逐渐在区域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借船出海,提升总体经营规模。
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环境,政府牵头融合融洽银企关系,营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等策略。2016年12月7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的出台最突出受益方的是企业,不仅能为企业“减负”,还能帮企业“增效”。县域工业发展本身缺乏着资源、基础设施、人才等要素基础,只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依托周边地理调条件实现与发达经济区域互联互通、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等措施促进营商环境改善,才能把好项目、大项目引进来,留得住。
三是紧紧围绕“三四四”产业发展格局,加快重点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板材家具、能源及硅砂等四大产业是彰武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主导产业要实现向中高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是必要前提,要鼓励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作者单位为: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向工业4.0的目标迈进。而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作为全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彰武县作为阜新市仅有两个县级行政区域之一,分析该县县域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县域工业企业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加快发展的合理路径,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我市经济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彰武县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全境呈枫叶形,东西长87.5公里,南北宽79公里,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彰武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第一产业始终是该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农业生产的产出率低、附加值低,因此寻求经济增长瓶颈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县域工业,提高第二产业在整体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017年上半年,彰武县63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在产企业59户,半停产企业4户;规模以上企業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同比6.98亿元下降66.4%;全口径产值实现23亿元,同比58亿元下降60%;规模产值实现19.4亿元,同比41.1亿元下降52.6%;税收完成4100万元,同比3708万元,增幅10.5%;用电量完成2819万度,同比2829万度下降0.35%。
目前全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半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46.8%。农副产品深加工、板材家具、能源及硅砂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税金3164万元,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6.8%和97.4%。
二、彰武县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小而弱”。目前彰武县的工业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该县不仅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占主要地位。由于缺少大中型企业,没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和龙头企业,因此尚未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所谓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由于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各个小型企业只能单打独斗,自力更生,在本身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市场状况下生存环境恶劣。
二是“创新难”。彰武县工业起点低,经济总量小,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少,力量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于历史上该县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导,工业企业的底子薄,发展落后,同时缺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撑,产学研合作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县域工业企业依靠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结构差”。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经营粗放,市场份额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对农业和自然资源依赖过重,缺乏深加工项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像利丰食品、热电厂、康途化工、兴鼎浩纺织厂等目前半停产企业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结构问题导致,如果不加快结构转型、转变经营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下淘汰。
三、对县域工业企业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通过大力提升工业企业税金额度,进一步统筹规划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将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来,提供合理的招商引资条件,才能够逐渐在区域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借船出海,提升总体经营规模。
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环境,政府牵头融合融洽银企关系,营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等策略。2016年12月7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的出台最突出受益方的是企业,不仅能为企业“减负”,还能帮企业“增效”。县域工业发展本身缺乏着资源、基础设施、人才等要素基础,只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依托周边地理调条件实现与发达经济区域互联互通、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等措施促进营商环境改善,才能把好项目、大项目引进来,留得住。
三是紧紧围绕“三四四”产业发展格局,加快重点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板材家具、能源及硅砂等四大产业是彰武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主导产业要实现向中高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是必要前提,要鼓励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作者单位为:中共阜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