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智障儿童开展适应性体育运动的意义和现状,适应性体育发展历史,以及智障儿童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教学方案,以期探讨在智障儿童群体中开展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可行性。
关键词智障儿童 适应性体育 健美操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十六大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残疾人是社会中面临困难最多的弱势群体,了解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理解、尊重、关心残疾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残疾人,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残疾人体育事业尤其是智障儿童的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智力残疾儿童数量非常庞大,对这一群体的尊重和关爱,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五类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余万,其中智力残疾1182万,而0-14岁智力残疾儿童是627万,占残疾儿童总数(0-14岁总数为950万)的65.96%。儿童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每年新增残疾儿童20万,其中68%是智障儿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我们早已不用“白痴”、“愚蠢”、“笨拙”、“迟钝”等词语来形容智力障碍儿童。现在多采用“智力障碍”、“智力缺陷”、“智力残疾”、“智力薄弱”来描述此类儿童。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之一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如何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促进智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寻找乐趣,使个体正常化和树立自我观念是我们体育人重要的任务。同时由于智障儿童是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主动探寻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项目或将现有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应是我们当前函待解决的课题。
国外很早就开始适应性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这一术语并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主席、德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Doll - Tepper (1989) 对适应体育作以下定义:“适应体育是指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个人,如残疾、健康受损人士或老年人的权益和能力给以特殊重视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这一表述代表了欧洲多数学者的观点倾向。美国加州大学适应体育课程标准中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适应体育是体育教育计划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残疾学生无法完全完成普通体育教学计划。适应体育教育计划通常由获得专门证书的专业人士执行,他们会和学校别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体育老师、特殊日班级老师和教育辅导者。他们会为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医疗人员和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建立补充援助、服务体系或者修改计划,达到使残疾学生成功地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计划,或者设计特殊的体育教育计划的目的。
我国台湾省也是比较早对适应体育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但在国内目前较少对适应性体育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实践,本文仅以健美操为例对智障儿童进行适应性体育教学的初步尝试。
健美操在国外被称为“有氧体操”,是有氧运动(Aerobics)的一种。美国著名的健美操发起人之一“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经过再创造,按照全面协调发展身体的要求,组编成操,在音乐的伴奏下,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锻炼手段”。
健美操运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个性,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的影响,是一项融体操、音乐于一体的项目。根据健美操的时代特点、自身价值特点、心理保健价值特点,符合每一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样,作为残障人的一个类型,智障儿童同样充满对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渴望,健身健美操与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健身健美操具有强身健体、促进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实用价值,比较适合智障儿童群体。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认知能力低下,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的容量小,注意范围狭窄,其注意广度仅有正常儿童的一半。因此,他们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理解力不好,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笔者设置了以下课堂要求和教学安排。
课堂要求:(1)智障儿童每次上课时间缩短为30分钟,课的内容为3个八拍,以简单动作、重复的练习为主;(2)在教学中采用班长辅助制,通过他们熟悉和信赖的人加强注意力和秩序的管理;(3)改变音乐节奏频率,降低完成动作的难度;(4)内容的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由浅入深,第一部分为简单的拍手操,第二部分为自编成套动作。
教学安排:(1)拍手操的要求:
(2)自编成套动作的要求:
笔者拟通过对智障儿童开展健美操课可行性的探讨,首先从表面意义上探讨智障儿童是否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健美操,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其次,同时根据特殊人群的特殊性,在能开展好健身健美操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最后,智障儿童是特殊人群一部分,健身健美操是体育项目的一部分,通过这次探索,也是将体育在特殊人群的深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关注特殊人群,关注特殊教育,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雁等.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0).
[2]韩松,李勇勤.国际适应体育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
[3]李红.智力弱后儿童的体育教学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阮鸽飞.在聋哑大学生中开展健身健美操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智障儿童 适应性体育 健美操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十六大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残疾人是社会中面临困难最多的弱势群体,了解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理解、尊重、关心残疾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残疾人,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残疾人体育事业尤其是智障儿童的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智力残疾儿童数量非常庞大,对这一群体的尊重和关爱,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五类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余万,其中智力残疾1182万,而0-14岁智力残疾儿童是627万,占残疾儿童总数(0-14岁总数为950万)的65.96%。儿童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每年新增残疾儿童20万,其中68%是智障儿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我们早已不用“白痴”、“愚蠢”、“笨拙”、“迟钝”等词语来形容智力障碍儿童。现在多采用“智力障碍”、“智力缺陷”、“智力残疾”、“智力薄弱”来描述此类儿童。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之一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如何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促进智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寻找乐趣,使个体正常化和树立自我观念是我们体育人重要的任务。同时由于智障儿童是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主动探寻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项目或将现有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应是我们当前函待解决的课题。
国外很早就开始适应性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这一术语并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主席、德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Doll - Tepper (1989) 对适应体育作以下定义:“适应体育是指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个人,如残疾、健康受损人士或老年人的权益和能力给以特殊重视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这一表述代表了欧洲多数学者的观点倾向。美国加州大学适应体育课程标准中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适应体育是体育教育计划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残疾学生无法完全完成普通体育教学计划。适应体育教育计划通常由获得专门证书的专业人士执行,他们会和学校别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体育老师、特殊日班级老师和教育辅导者。他们会为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医疗人员和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建立补充援助、服务体系或者修改计划,达到使残疾学生成功地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计划,或者设计特殊的体育教育计划的目的。
我国台湾省也是比较早对适应体育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但在国内目前较少对适应性体育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实践,本文仅以健美操为例对智障儿童进行适应性体育教学的初步尝试。
健美操在国外被称为“有氧体操”,是有氧运动(Aerobics)的一种。美国著名的健美操发起人之一“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经过再创造,按照全面协调发展身体的要求,组编成操,在音乐的伴奏下,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锻炼手段”。
健美操运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个性,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的影响,是一项融体操、音乐于一体的项目。根据健美操的时代特点、自身价值特点、心理保健价值特点,符合每一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样,作为残障人的一个类型,智障儿童同样充满对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渴望,健身健美操与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健身健美操具有强身健体、促进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实用价值,比较适合智障儿童群体。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认知能力低下,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的容量小,注意范围狭窄,其注意广度仅有正常儿童的一半。因此,他们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理解力不好,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笔者设置了以下课堂要求和教学安排。
课堂要求:(1)智障儿童每次上课时间缩短为30分钟,课的内容为3个八拍,以简单动作、重复的练习为主;(2)在教学中采用班长辅助制,通过他们熟悉和信赖的人加强注意力和秩序的管理;(3)改变音乐节奏频率,降低完成动作的难度;(4)内容的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由浅入深,第一部分为简单的拍手操,第二部分为自编成套动作。
教学安排:(1)拍手操的要求:
(2)自编成套动作的要求:
笔者拟通过对智障儿童开展健美操课可行性的探讨,首先从表面意义上探讨智障儿童是否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健美操,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其次,同时根据特殊人群的特殊性,在能开展好健身健美操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最后,智障儿童是特殊人群一部分,健身健美操是体育项目的一部分,通过这次探索,也是将体育在特殊人群的深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关注特殊人群,关注特殊教育,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雁等.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0).
[2]韩松,李勇勤.国际适应体育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
[3]李红.智力弱后儿童的体育教学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阮鸽飞.在聋哑大学生中开展健身健美操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