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的凝结必然会在春的脚步声中被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总是需要春的雷鸣。
三八节的头一天,我正在网上隐身码小说,QQ的对话框突然跳出来“一个叫春的女人”:“后天上午,全市女作家到艾头坪赏桃花,你作为特邀嘉宾,必须参加。”这是市作协秘书长在发通知,她的名字里有个“春”字,所以我就给她的QQ备注为“一个叫春的女人”。
“叫春”是个暧昧的词汇。两年前,宜春在打造城市名片时,因喊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迅速窜红于网络,于是乎,全国凡是名字里带得有“春”字的人都跟着火了,男的成了“一个叫春的男人”,女的成了“一个叫春的女人”。全国上下,一派“叫春”的声音。这倒不意昧着国人发情期的集体到来,而更多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娱乐精神的渴望。
确实太需要娱乐了!抓住一切机会,一点由头,一丝可能地娱乐吧。当高启的房价与低走的薪水,上涨的物价与下瘪的钱包纠结成一团乱麻时,如果我们连娱乐都放弃的话,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冬的凝结必然会在春的脚步声中被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总是需要春的雷鸣。
好的,那就出发吧。
艾头坪在芷江乡下,离市区有点远,但离春天很近。九号早上,我们把车停在乡政府的大院里,然后徒步到山里赏桃花。
山道上铺满了阳光,但仍然有料峭的寒风拂面而过。路边的田里长满了杂草,有点点小白花迎风摆动,像春天站在田心里向我们频频点头、招手。队伍中有人认得那花。“那是荠菜花哩。”一个叫春的男人喊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他伸手摘了一朵小白花,随手插在近前一位中年女作家的头上,然后高声吟诵宋代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余音刚落,诵的人、听的人便自是一番惬意大笑。
而儿时的记忆,在这潋滟春光与欢声笑语中被悄然打开。
荠菜是一种野菜,又叫地菜、田儿草等。民间素来就有“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说法。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粮食不多,经常断粮,母亲和姐姐经常带着我到田边地角挖这种野菜回来煮茶吃,即使是后来有吃不完的白米饭,她们还是会在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地里挖些荠菜来煮鸡蛋。荠菜长茎开花了,农村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据说这样就可以辟邪,防春瘟。所谓的辟邪,防春瘟,其实都是来自荠菜的医药功效。我们那时候人小,总以为方圆一里或头顶三尺总有神灵与魔鬼在博弈。于是,出门轻易不敢造次,说话做事得循着规矩。长大后才发现,乡里的人,总喜欢把一件事说得神乎其神,那才显得有震摄力有权威性。于是,伴着这种无来由的权威感长大的我们,带着一种小小的敬畏去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以及这个世界中千奇百怪的各色人等。
当然,也有不解的时刻,也有唾弃的时候。迷茫与清晰,坚定与彷徨,肯定与否定,总会在心里打架。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心存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让生命朝前行进着。无论身边多少风云变幻,无论舞台上多少粉墨登场,一把叫原则的尺子总是横亘心问。于是,当乡里人议论某某某时,常把“此人无原则”作为最高贬损之词。
“嘿,快些。”暇思之间,同伴招我快些跟上。
大家继续沿着小河边的田埂朝前走,翻过一个红色的小土坡,便看到桃花了。只是我们还是来早了,漫山遍野的桃树,开花的并不多。这些桃树不仅是长在山坡上,而且还长在田里了。田里到处都是碗口大的桃树。三八节的女人似乎特别好动,见到这些碗口大的桃树就兴奋不已,纷纷找桃树合影去了。12位特邀男人则蹲在含苞欲放的桃树下聊莫言,说诺贝尔文学奖……
女人玩累了,也会停下来。三五扎堆地聚在一起扯家常。她们大都在扯自家的男人,扯着扯着就把别人的老公扯进来比,结果越比越生气。然后扯春天,扯衣服。有的说春天来了,衣服好买了,品牌店的衣服都打三五折。扯完衣服,扯房子。房价太高了,买不起……然后一个个唉声叹气。有人就去扯野菜了。荠菜、蒿菜……桃树下长满了野菜。还有几天就是春分了,女人都想扯些蒿菜回去做社饭。吃社饭是我儿时最深的印象。母亲做社饭很讲究,首先她要把从野地里采摘回来的蒿菜洗净,切细,装进布袋,拿到清水里反复搓,搓掉苦味,把蒿菜放入热锅用文火焙干,并加上少许切细的青菜,拌匀备用。然后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入簸箕或大盆里,将备好的熟腊肉丁、黄豆、花生米、野胡葱、青菜、蒿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蒸熟。蒸社饭时,母亲往往在甄子里放十二个酒杯,观杯中水蒸气的多少预测全年各月份的雨量。父亲则根据预测结果安排农事。
今天踏春,眼前的农事和记忆里的农事,始终是有些不一样了。在我的记忆里,人们打完谷挖完苕,就开始点种油菜,待到三月,油菜花一片金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语文课本里的古诗句说的就是三月乡村繁荣的景象。可现在田间地头里已经很难看到油菜花,也少了孩子追逐嬉戏、捉迷藏、放风筝的身影。我知道,村里的青壮年倾巢而出,到外面打工、谋生计,他们的孩子也都有了新的称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和城里孩子一样,被乡村学校的车接送上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再到读小学、初中、高中,校园的封闭和学业带来的压力,夺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自由与快乐,双亲不在身边,他们因为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而变得沉默、孤独、抑郁……
现实总是在不经意中抬头,打住。
回程时,大家又相约再来赏花。三月的春天还没有醒来,过几天,我们一定把桃花都叫开,把春天叫醒。
三八节的头一天,我正在网上隐身码小说,QQ的对话框突然跳出来“一个叫春的女人”:“后天上午,全市女作家到艾头坪赏桃花,你作为特邀嘉宾,必须参加。”这是市作协秘书长在发通知,她的名字里有个“春”字,所以我就给她的QQ备注为“一个叫春的女人”。
“叫春”是个暧昧的词汇。两年前,宜春在打造城市名片时,因喊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迅速窜红于网络,于是乎,全国凡是名字里带得有“春”字的人都跟着火了,男的成了“一个叫春的男人”,女的成了“一个叫春的女人”。全国上下,一派“叫春”的声音。这倒不意昧着国人发情期的集体到来,而更多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娱乐精神的渴望。
确实太需要娱乐了!抓住一切机会,一点由头,一丝可能地娱乐吧。当高启的房价与低走的薪水,上涨的物价与下瘪的钱包纠结成一团乱麻时,如果我们连娱乐都放弃的话,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冬的凝结必然会在春的脚步声中被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总是需要春的雷鸣。
好的,那就出发吧。
艾头坪在芷江乡下,离市区有点远,但离春天很近。九号早上,我们把车停在乡政府的大院里,然后徒步到山里赏桃花。
山道上铺满了阳光,但仍然有料峭的寒风拂面而过。路边的田里长满了杂草,有点点小白花迎风摆动,像春天站在田心里向我们频频点头、招手。队伍中有人认得那花。“那是荠菜花哩。”一个叫春的男人喊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他伸手摘了一朵小白花,随手插在近前一位中年女作家的头上,然后高声吟诵宋代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余音刚落,诵的人、听的人便自是一番惬意大笑。
而儿时的记忆,在这潋滟春光与欢声笑语中被悄然打开。
荠菜是一种野菜,又叫地菜、田儿草等。民间素来就有“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说法。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粮食不多,经常断粮,母亲和姐姐经常带着我到田边地角挖这种野菜回来煮茶吃,即使是后来有吃不完的白米饭,她们还是会在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地里挖些荠菜来煮鸡蛋。荠菜长茎开花了,农村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据说这样就可以辟邪,防春瘟。所谓的辟邪,防春瘟,其实都是来自荠菜的医药功效。我们那时候人小,总以为方圆一里或头顶三尺总有神灵与魔鬼在博弈。于是,出门轻易不敢造次,说话做事得循着规矩。长大后才发现,乡里的人,总喜欢把一件事说得神乎其神,那才显得有震摄力有权威性。于是,伴着这种无来由的权威感长大的我们,带着一种小小的敬畏去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以及这个世界中千奇百怪的各色人等。
当然,也有不解的时刻,也有唾弃的时候。迷茫与清晰,坚定与彷徨,肯定与否定,总会在心里打架。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心存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让生命朝前行进着。无论身边多少风云变幻,无论舞台上多少粉墨登场,一把叫原则的尺子总是横亘心问。于是,当乡里人议论某某某时,常把“此人无原则”作为最高贬损之词。
“嘿,快些。”暇思之间,同伴招我快些跟上。
大家继续沿着小河边的田埂朝前走,翻过一个红色的小土坡,便看到桃花了。只是我们还是来早了,漫山遍野的桃树,开花的并不多。这些桃树不仅是长在山坡上,而且还长在田里了。田里到处都是碗口大的桃树。三八节的女人似乎特别好动,见到这些碗口大的桃树就兴奋不已,纷纷找桃树合影去了。12位特邀男人则蹲在含苞欲放的桃树下聊莫言,说诺贝尔文学奖……
女人玩累了,也会停下来。三五扎堆地聚在一起扯家常。她们大都在扯自家的男人,扯着扯着就把别人的老公扯进来比,结果越比越生气。然后扯春天,扯衣服。有的说春天来了,衣服好买了,品牌店的衣服都打三五折。扯完衣服,扯房子。房价太高了,买不起……然后一个个唉声叹气。有人就去扯野菜了。荠菜、蒿菜……桃树下长满了野菜。还有几天就是春分了,女人都想扯些蒿菜回去做社饭。吃社饭是我儿时最深的印象。母亲做社饭很讲究,首先她要把从野地里采摘回来的蒿菜洗净,切细,装进布袋,拿到清水里反复搓,搓掉苦味,把蒿菜放入热锅用文火焙干,并加上少许切细的青菜,拌匀备用。然后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入簸箕或大盆里,将备好的熟腊肉丁、黄豆、花生米、野胡葱、青菜、蒿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蒸熟。蒸社饭时,母亲往往在甄子里放十二个酒杯,观杯中水蒸气的多少预测全年各月份的雨量。父亲则根据预测结果安排农事。
今天踏春,眼前的农事和记忆里的农事,始终是有些不一样了。在我的记忆里,人们打完谷挖完苕,就开始点种油菜,待到三月,油菜花一片金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语文课本里的古诗句说的就是三月乡村繁荣的景象。可现在田间地头里已经很难看到油菜花,也少了孩子追逐嬉戏、捉迷藏、放风筝的身影。我知道,村里的青壮年倾巢而出,到外面打工、谋生计,他们的孩子也都有了新的称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和城里孩子一样,被乡村学校的车接送上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再到读小学、初中、高中,校园的封闭和学业带来的压力,夺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自由与快乐,双亲不在身边,他们因为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而变得沉默、孤独、抑郁……
现实总是在不经意中抬头,打住。
回程时,大家又相约再来赏花。三月的春天还没有醒来,过几天,我们一定把桃花都叫开,把春天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