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嬗变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战国;土地所有制;嬗变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20 — 03

一、土地所有制嬗变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促进了土地的深耕,开辟了更多的新田。围绕这些新田土地所有制,土地领主制向土地地主制转变。同时,因领主制经济和“工商食官”制的解体,手工业和商业从官营中独立出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兴盛。在政治制度上,则表现为分封制的瓦解和郡县制的建立。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战国时代已普遍采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铁制农具有耒、耜、铫、镰、鎒、铚等,铁制手工业工具有斤、锯、锥、凿、锤等,妇女裁缝用的铁工具也有针、刀、锥等。从历史文献看,《管子·轻重乙》云:“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1〕农业生产中已普遍采用铁制农具。从地下考古看,1954年河北省兴隆县出土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全部铁制铸范共87件,折合重量190余公斤,从性能和用途上区分,其中占主要的为农业生产工具铸范,有锄、镰、 、斧。”〔2〕河南鹤壁市故县战国和汉代冶铁遗址中,“此次挖掘的遗物中,为数最多的是铁农具与农具范,容器范甚少。农具范中有 、锛、斧、锸、锄等,铁农具有 、锛、斧、锸、锄、铲、犁铧和镰等。”〔3〕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较为广泛。
   上古时期农业耕种不采用牛耕。“在殷代,无论甲骨文中或文献上都还没有发现明确的牛耕的记载。在地下也没有发现犁出土。”〔4〕西周时期,也没有牛耕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详细历史记载。春秋后,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云:“至晋阳,有力士牛子耕”〔5〕。及至战国,牛耕的在更加广阔地区使用于农业活动中。牛耕是农业文明中的重要里程碑,使用牛耕,土地耕种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解放了人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二)工商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手工工具的变革、手工业经营行业的增多。
   手工工具的变革,体现在铁制工具的采用上。大量的铁制手工工具出现在战国的出土文物中,1950年出土的河南辉县固围村区战国墓第一号墓中,“共斧鑿刀削等20件,箭镞等79件,大都是工具及兵器类,似为守吏用具。它们出土部位虽异,兵器、工具、农具虽不尽同,而它们却都是铁制的,都是当时通行的实用器具。”〔6〕
   手工业经营行业的增多。春秋战国时期,独立的私人手工业者经营的行业很多。冶铁、煮盐、采矿、木工、制陶、纺织、皮革、玉器等新兴手工业部门的出现,均反映了手工业经营行业和生产范围的增多。工商食官制度的解体,手工业也独立出来。战国初期,手工业的主要思想学派墨家是比肩与儒家学派的天下显学,也反应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兴盛。
   战国商业发展可以从以下两点反映出来:城市的兴盛、货币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兴盛。战国时期的城市,从城市规模和贸易程度上都较春秋时期有了更加显著的发展。比较著名的几个大都市有:韩国的宜阳城,粮食可以食用数年。齐国的临淄,车毂相撞,人们肩膀比邻,人口众多。燕国都城蓟、东周洛阳、赵国邯郸等各国都城,这些是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最频繁的城市。城市是因为贸易而出现,农业则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战国时期城市的规模和贸易的频繁,都远非春秋时期的城市能比。
   货币经济的发展。进入战国以后,货币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表现为各国都出现了交易用的货币。主要用于交易的货币有以下四类,一、刀币,只要使用于燕赵齐地区。二、铜贝,主要在楚地用于商品交易。三、圜钱,圜钱有圆孔和方孔之分,在秦国及秦国附近的黄河流域流通。四、布币,它取象于农具钱的形状,在周王室和三晋国境内流通。

(三)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建立


   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土地所有权原则上统一于最高领主周天子,周天子又把自己直接管辖土地之外的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对分封内土地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行政意义上的众多特权。分封制是建立在领土经济之上的政治制度。春秋后,随着领主制经济的解体,分封制也逐渐瓦解。分封制大大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后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轮廓。
   在政治制度上,春秋到战国时期总的变化趋势是,废除分封制并建立郡县制。郡县制是建立在地主制經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进入战国后,主要诸侯国家的地方基层组织都是郡和县,郡县制在七国中均已普遍建立并发展起来。战国七雄中,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制度,齐国共设有五都。分封制度的瓦解,郡县制度的兴起是战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趋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方机关的最大变化,就是在春秋以来郡县(邑)的基础上较为普遍地确立了郡县制。”〔7〕

二、土地所有制的嬗变


   战国时期是封建土地两种占有形式的过渡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嬗变表现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替代领主土地所有制为过程。

(一)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瓦解


   领主土地所有制形成于周王朝建立初期,天子授土给诸侯。康王时期的宜侯夨簋:“易土:氒川三百□,氒□百又廿,氒宅邑丗又五,氒□百又卌。”〔8〕“王册封夨于宜地为宜侯,赏赐以礼器、土田和奴隶。”〔9〕孝王时期的大克鼎:“易女(汝)田于埜。易女(汝)田于渒。易女(汝)井家□田于□,(以)氒臣妾。易女(汝)田于康。易女(汝)于匽。易女(汝)田于阝尃原。易女(汝)田于寒山。”〔10〕土地世袭,不允许买卖、转让。《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齍》:“隹十又三月庚寅,王才(在)寒次,王令大史兄□土。王曰:‘中兹□人入史易(锡)于珷王乍(作)臣,今兄畀女(汝)□土,乍乃采。’中对王休令,鬺父乙尊。”〔11〕金文中这里表明,周成王将土地赏赐给其兄弟,其兄弟又转让给别人。因为土地不能私自转让,因此必须由周成王命令转让。西周末年,“宣王不修藉于千亩”〔12〕,反映了领主土地所有制下井田制的瓦解。    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瓦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一、领主阶级内部为土地争夺而出现的战争,从而引起土地所有权的多次转移。二、地主形式的转变。进入春秋后,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已经无法适应土地私有制下的地租要求。三、农奴对领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领主制下的农奴是被固定在井田制度上完成农业生产的,不得擅自迁徙。而地主制下的佃农只需要承担地租,并可以随时迁徙,人生相对自由,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生产。这些都反映了进入春秋后期,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领主制经济的瓦解。

(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土地地主制时期,土地由封建国家、官僚、地方乡绅及自耕农掌握。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问题的核心,随着所有制的改变,一切基于所有权之上的其他权利都会相应改变。土地所有者在法律意义上并不具有公开的政治、司法和军事等特权。或者他们在事实上具备这些权利,但得到法律许可的就只有通过土地租佃从而得到地租的一部分经济权利。地主土地所有制时期,大小地主获得土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国家给予。地主制经济建立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每到王朝初期,国家都会进行规模较大的土地重新分配,占田、均田等,国家依据此和自耕农建立赋税和徭役关系。国家分配土地是自耕农获得土地最主要的方式。二、战功奖励。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土地来奖励那些为国作战中作出大小贡献的人,军功地主主要形成为战功土地奖励。三、土地买卖。土地私有制,因此土地可以作为明确的交易对象。土地买卖是引起土地兼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地主获得土地最主要的途径。
   进入战国后,地主土地所有制促使着各国先后变法图强。魏国李悝为相,作地力之教,提高了单位亩土地的农业产量。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在法律意义上废除了土地领主制并统一赋税,由此土地可以买卖。这些关于土地所有制的变法改革反映了土地领主制的瓦解和土地地主制的确立,“战国时期,领主经济走向衰弱,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地主制经济。”〔13〕“滥觞于管仲,集成于商鞅,其间一脉相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14〕

三、土地所有制嬗变的历史影响


   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嬗变的历史影响表现为,地主制经济的形成,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地主制经济的产生完全是基于地主土地所有制而确立,而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则是完全服务于地主制经济的国家政权。

(一)地主制经济的形成


   地主制经济源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5〕,形成于战国之际,确立于秦汉时期,至近代,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和土地革命的兴起,逐渐瓦解,并最终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代替。地主制经济下,土地私有,掌握在封建国家、大小地主和自耕农手中。自耕农和佃农是土地的主要耕种者。自耕农向国家交税并提供徭役,佃农向地主交租并承担一部分劳役。土地私有,则可买卖。可买卖,则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佃农的人数显著增多,剩余劳动的都分配到地主。封建国家征收的赋税和徭役皆减少,这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王朝新立,重新测定人口和土地,东晋侨置、土断,北魏三长制,隋朝大索貌阅,有明一代黄册、鱼鳞图册,并占田均田形成自耕农与封建国家的赋役关系。地主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力量,在封建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者积累起的货币资本,商业和高利贷利润又重新投入土地形成了租佃制生产关系的循环,很少投之于手工业、商业扩大再生产,因此,自地主制经济自秦汉时期确立后,就一直比较稳定。地主制经济下农民的人生依附关系,远不如在领主制经济沉重,因此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制经济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趋势。

(二)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后,形成了地主制经济。地主制经济形成后,出现了秦汉唐宋明清等统一封建国家。首先,统一是地主阶级的要求,也是从事农业生产广大农耕者的要求。土地领主制下,无法买卖,阻碍了自耕农获得土地的机会;从佃农角度来说,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人生依附程度也远不及领主土地所有制下沉重。其次,统一也是商人阶级的要求。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在更加广阔地区内形成统一的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发展。再次,领主制时期的割据造成连年战争杀伐,破坏了社会基础生产力,统一可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平与发展。最后,在战国末年,东胡和匈奴等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极大威胁着中原人民的安全,统一政权有助于修建大型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保障社会和人民的安全。由割据走向统一,是战国时期生产方式进化的必然趋势。秦汉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新篇章,预示着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新兴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地主阶级政权的序幕。地主制经济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高级阶段。中国较发达的封建生产关系,曾创造出了农业文明时期最伟大的生产力及其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但也正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国错过了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列车,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两种形式转变的历史时期,旧的领主土地所有制为新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所代替,表现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其土地所有制嬗变以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工商業的发展以及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建立为历史背景。土地所有制嬗变的历史影响表现为地主制经济的形成以及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参 考 文 献〕
   〔1〕管子·轻重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01).
   〔3〕王文强,李京华.鹤壁市故县战国和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和农具范〔J〕.农业考古,1991,(03).
   〔4〕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张晋藩,徐世虹.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唐兰.宜矦矢簋考释〔J〕.考古学报,1956,(02).
   〔9〕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六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0〕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2〕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J〕.中国史研究,1998,(03).〔责任编辑:张 港〕
其他文献
关键词:江桥抗战前瞻;江桥抗战与中国共产党;苏联援助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26 — 03 一、江桥抗战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中的地位   目前,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但究竟占有多大分量,仍然莫衷一是。持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开端论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抗日第一枪”或者说更准确的“第一场战役”这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技能;写作;產出导向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42 — 03一、引言  在国际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对思辨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空前。美国许多高校将思辨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McPeck.J(1981)认为思辨力培养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必选目标,而不是自由选项。我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已上升到国
关键词:新形势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62 — 03 引言   在全面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新特点。同时,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特点与新常态,使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问题因素逐渐呈现出来,这对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落实国家相关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带来不利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53 — 03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引导的主要力量,能够在学习之外帮助大学阶段的学生完成稳定的成长,对于大学校园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本身也就是管理好大学生基础
关键词:信息素养;单一教育主体;嵌入式;政策引导;突破   中图分类号:G252.7;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74 — 03   信息素养,英文名称Information Literacy。全世界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人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它旨在说明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人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