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震灾,国人悲痛,世界震惊。灾难发生后,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从人民子弟兵到演艺人士,从国内志愿者到国际救援队,从教师到学生,从医生到护士,从老人到孩子,从成功人士到拾荒者——共同演绎了一场人间真爱。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同样被这一场爱心接力深深地感动了,也促使我再次对塑造爱心学生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爱心的事业和种植作物一样,也需要“栽培”、“施肥”、“收获”、“加工”。“栽培”是指把爱心的“种子”种植和撒播,教育引导学生要有爱心,要重视培养爱心,要学会奉献爱心。“施肥”就是强化爱心意识,让爱心意识愈来愈浓。“收获”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让爱心温暖每个人的心灵,让施爱者享受助人的满足和成就感,让受助者学会感恩。“加工”就是把爱心扩展和升华,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让爱心植根于每个人的生命中,让奉献爱心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塑造爱心学生的策略有:
一、榜样教育——“栽培”爱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好,班团干也好,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我一直用行动教育引导学生。比如班上有患病的学生,我会亲自送水送药送医,问寒问暖,与其家长联系;雨季的时候,学生来校经常被雨淋湿衣服、鞋袜,这时我总会把家里的衣服、鞋袜送给学生穿用;我长期资助班上的特困生——在我的带领和影响下,班上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蔚然成风。
二、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爱心——给爱心“施肥”
爱心需要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教育活动:(1)“地震后我最感动的爱心故事”交流会。(2)“你最敬佩的奉献者是谁?”讨论会。(3)“我与受灾同胞心相连”爱心行动,为灾区同胞捐款,在校园内外募捐。
三、在学习、生活中落实爱心行动——“收获”和“加工”爱心
1.建立班级“爱心书吧”。“爱心书吧”是以班为单位,通过交换书刊的方式进行,即每个学生每月带一两本健康的课外读物来校,然后由团支部统一收集、登记、公布。周末,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借书,相互交流,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让学生在获取的同时懂得付出,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共享爱的温暖。
2.成立班级“爱心互助小组”。“爱心互助小组”成员时刻关注班级或校园内的同学,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周末,以团队形式组织小组成员到贫困学生家庭或劳力奇缺的家庭扶贫帮困。因为是帮助同学,学生的热情和干劲容易激发,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爱心意识、奉献意识。
3.设置“爱心跳蚤市场”。“爱心跳蚤市场”就是把学生不用的各类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学生制作的艺术作品,如画画爱好者的人物肖像画,手工爱好者的小布袋、小笔盒、小饰物、小玩具等拿到市场上摆摊买卖,把收入捐赠给班级“爱心基金会”。爱心跳蚤市场的设置对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很有帮助,同时也实现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心的目的。
4.坚持实行“变废为宝爱心行”活动。这项活动就是提倡学生们把自己的或在校园捡到的旧书废纸、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回收的东西分类收集,定期变卖,收入归集“爱心基金会”。这项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5.设立班级“爱心基金会”。班级“爱心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学生的自愿捐赠、“爱心跳蚤市场”的收入,“变废为宝爱心行”的创收。基金的使用是捐助本班级或其他班级的特困生或因突发事件导致困难的学生。也向社会捐赠,比如向汶川灾区捐赠、向福利院捐赠等。
6.在班级、学校、网络同时开设“爱心信箱”。“爱心信箱”收集和发表感谢信、表扬信、爱心行动心得,交流爱心活动体会,发布爱心咨询等。
“母校的校园生活是幸福的、温暖的,充满着关爱与人文关怀——我会把在母校学会的爱、收获的爱回报给他人和社会的。”这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学生给我的留言。我相信接受过爱心教育的他一定会是一位有爱心的新青年。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博爱则国家和谐,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爱心学生就是营造社会和谐。“桃李满天下,爱心暖人间”应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新目标。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爱心的事业和种植作物一样,也需要“栽培”、“施肥”、“收获”、“加工”。“栽培”是指把爱心的“种子”种植和撒播,教育引导学生要有爱心,要重视培养爱心,要学会奉献爱心。“施肥”就是强化爱心意识,让爱心意识愈来愈浓。“收获”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让爱心温暖每个人的心灵,让施爱者享受助人的满足和成就感,让受助者学会感恩。“加工”就是把爱心扩展和升华,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让爱心植根于每个人的生命中,让奉献爱心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塑造爱心学生的策略有:
一、榜样教育——“栽培”爱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好,班团干也好,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我一直用行动教育引导学生。比如班上有患病的学生,我会亲自送水送药送医,问寒问暖,与其家长联系;雨季的时候,学生来校经常被雨淋湿衣服、鞋袜,这时我总会把家里的衣服、鞋袜送给学生穿用;我长期资助班上的特困生——在我的带领和影响下,班上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蔚然成风。
二、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爱心——给爱心“施肥”
爱心需要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教育活动:(1)“地震后我最感动的爱心故事”交流会。(2)“你最敬佩的奉献者是谁?”讨论会。(3)“我与受灾同胞心相连”爱心行动,为灾区同胞捐款,在校园内外募捐。
三、在学习、生活中落实爱心行动——“收获”和“加工”爱心
1.建立班级“爱心书吧”。“爱心书吧”是以班为单位,通过交换书刊的方式进行,即每个学生每月带一两本健康的课外读物来校,然后由团支部统一收集、登记、公布。周末,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借书,相互交流,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让学生在获取的同时懂得付出,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共享爱的温暖。
2.成立班级“爱心互助小组”。“爱心互助小组”成员时刻关注班级或校园内的同学,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周末,以团队形式组织小组成员到贫困学生家庭或劳力奇缺的家庭扶贫帮困。因为是帮助同学,学生的热情和干劲容易激发,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爱心意识、奉献意识。
3.设置“爱心跳蚤市场”。“爱心跳蚤市场”就是把学生不用的各类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学生制作的艺术作品,如画画爱好者的人物肖像画,手工爱好者的小布袋、小笔盒、小饰物、小玩具等拿到市场上摆摊买卖,把收入捐赠给班级“爱心基金会”。爱心跳蚤市场的设置对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很有帮助,同时也实现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心的目的。
4.坚持实行“变废为宝爱心行”活动。这项活动就是提倡学生们把自己的或在校园捡到的旧书废纸、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回收的东西分类收集,定期变卖,收入归集“爱心基金会”。这项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5.设立班级“爱心基金会”。班级“爱心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学生的自愿捐赠、“爱心跳蚤市场”的收入,“变废为宝爱心行”的创收。基金的使用是捐助本班级或其他班级的特困生或因突发事件导致困难的学生。也向社会捐赠,比如向汶川灾区捐赠、向福利院捐赠等。
6.在班级、学校、网络同时开设“爱心信箱”。“爱心信箱”收集和发表感谢信、表扬信、爱心行动心得,交流爱心活动体会,发布爱心咨询等。
“母校的校园生活是幸福的、温暖的,充满着关爱与人文关怀——我会把在母校学会的爱、收获的爱回报给他人和社会的。”这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学生给我的留言。我相信接受过爱心教育的他一定会是一位有爱心的新青年。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博爱则国家和谐,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爱心学生就是营造社会和谐。“桃李满天下,爱心暖人间”应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