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强心求真经,春风化雨做真人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诚,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任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某部副主任,教授。长期从事激光制造应用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作为我国首条激光冲击强化示范生产线系统设计师,奠定了该技术在我国工业化应用的基础。荣获第八届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嗡嗡嗡……”实验室里设备轰鸣不断,连夜奋战的结果都将在最后的测试中尘埃落定,控制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随着一个个数据传输过来,汪诚教授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成了!”经过反复校对测算,实验项目终于顺利完成。
  如今的汪诚韶华不再,却初心依旧。这条走了20多年的军旅路,已经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他与团队“十年磨一剑”,突破了西方技术封锁,为战机注入“强心剂”。
  “我们的研究成果早一天在部队使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便更强大一些,这是科研的动力,更是军人的职责。”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评选中,他荣获“实用工程奖”。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汪诚教授凭借执着与忠诚,为人民空军现代化建设和转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栉风沐雨,方能百炼成钢
  “战机强心”,并不主要依靠天赋或运气来成就。汪诚教授认为,自己是一个“匠人”,而不是科学家。“我的父亲是一名军医,治病救人也是‘工匠’的一种,家庭的熏陶使我明白一旦走上某条路,就要慢工出细活地把它做好,匠气不同于匠心,不是一时之功。”
  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少年时的汪诚便有了一颗从军报国心。高考填报志愿时,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的他毅然地报考了空军工程学院,走上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军旅道路。
  梦想有翼,青春有责。“上学的时候十个人吃四盘菜,条件确实没法跟现在比,而且考研名额很少,自己就是凭着一股狠劲,以总成绩全期第二被录取。”
  本科期间的优异表现,使汪诚得以进入李应红教授的科研团队。
  2004年,现役某型发动机服役中频繁出现部件疲劳断裂问题。空军首长高度重视,要求不计一切代价扫清这一战斗力生成的“绊脚石”。
  但是要想找准“症结”谈何容易。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尚属空白,国外对设备和技术封锁都十分严格。
  面对一个个复杂的技术难题,刚刚博士毕业的汪诚毅然决然地领受了任务。他和团队在李应红教授带领下,组成科研攻关“疾行军”。
  那时国内只有一所地方高校有激光冲击强化实验原型样机,具备实验条件。江南的夏日酷暑难耐,并不顺利的实验过程挑战着每一个人的极限,常常是衣服“湿透”,耳膜“震透”,叶片“打透”,却还是不得要领。那时的汪诚时常闷在实验室,一钻就是一夜……
  在实验室度过的第一个春节适逢项目阶段性验收,为了赶进度,他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半步。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泡包方便面充饥。窗外烟火溢空,家家团圆;屋里灯火通明,只有成堆的资料与实验数据做伴。
  不懈的坚持终于换来实质性的突破。2007年夏天,汪诚主持完成了第一套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統的制造研发,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应用奠定设备基础。
  2008年11月,作为系统主设计师,他研制了我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业示范生产线。在李应红院士带领下,他和研究团队一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工艺,打破了美国对我国的封锁和设备禁运,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消息一出,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英国《新科学家》等杂志甚至提出了“中国找到了强化战机心脏法宝,或将取代俄罗斯成为第二大战机出口国”的观点。
  一路走来,从成长到成才,从稚嫩到成熟,要渡过无数“激流险滩”,唯有梦想作桨,责任成舟。
  循循善诱,激发灵感之源
  “计算余气系数,应直接代入公式计算。”
  “可是,题目中缺少来流马赫数的条件,这样做得不出结果。”课堂上,两个学员就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可以利用转化公式求解。”作为“裁判”,汪诚公布了解决方法,并剖析了学员想问题出现“岔路”的原因。
  这种“针锋相对”,在汪教授的课堂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内容摆难设疑,巧用悬念,不仅能牵引思路,更能发散思维。”他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敢于质疑常规,科学的车轮才能向前滚动;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是永远也走不出新路的。
  汪诚深知创新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的“总开关”,军校学员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更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才有机会完成从“科技人才”到“科技将才”转变的“龙门一跃”。
  不仅如此,作为硕士生导师,对于如何提升研究生的研究力,使这些“好钢”“淬火抛光”,迅速成长为团队中的顶梁柱,他也有自己的“法宝”。
  2014年,刚从许昌工学院毕业的沈晓骏考上了汪诚的研究生。虽然出身名不见经传,但汪教授在日常点滴培养中坚持一碗水端平。当年就将一个子项目压给了这位年轻人。
  “工程项目不是数学题,实际问题往往更加复杂,而且刻不容缓。”接到这个“担子”,巨大压力倒逼着沈晓骏迅速补充知识储备,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汪教授从旁指点,对于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更是一字一句地抠细节。项目如期交付的同时,沈晓骏也掌握了探求问题的“法门”。
  人无压力轻飘飘,如今已经毕业的他逐渐成长为所在研究所的主力,在团队中独挑大梁。
  学业上传道授业,生活中亦师亦友。一次偶然,汪诚了解到一名研究生家境困难,主动资助。他的做法得到了学院领导充分肯定。
  家国于心,更显军人底色   2011年,团队申请了“某型发动机导管焊缝裂纹研究”科研项目。由于技术刚刚起步,汪诚不得不事必躬亲。
  上百项攻关难题,系统从无到有的设计任务都亟待解决。然而,彻夜加班加上高强度工作压力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却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的“遗传性痛风”在这时不请自来。
  回忆起汪诚第一次发病,他的妻子仍心有余悸。“手腕脚腕肿得跟馒头一样,晚上疼的根本没办法睡觉……”
  这一病就是一个月。自那年起落下的病根便挥之不去,成为他阴雨天的梦魇。
  病愈后,同事都劝他多注意休息,而他却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坚毅。上百个日夜,技术终于日趋成熟,经强化后的500多根导管至今未发现一例断裂,彻底解决了影响部队多年的导管断裂问题,使这一重要“关隘”不再被“牵着鼻子走”。
  一个军人半个家。彼时的汪诚刚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但面临着棘手的科研任务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常年在外东奔西赶,虽然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却把自己的小家晾在一旁。
  2014年,一次飞行事故后,某型发动机叶片表面涂层质量不稳定、检测方法落后的“顽疾”暴露了出来。
  部队需求的“准星”就是科研瞄准的“靶心”。任务下达当晚,他就和团队一起进入了紧张的新型无损检测系统研究工作之中。
  就在他面对电脑数据沉思时,电话突然响起,那边传来妻子焦急的声音:“孩子高烧住院了,你现在能过来么?”
  掛掉电话的他同样心急如焚,但任务尚未完成。两难间,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一个军嫂半个兵。这些年,他心中唯一的遗憾,就是对家人的亏欠。可只要一回到办公室,部队又成了他的“家”。
  教研室的老教授这样评价汪诚,“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工作完成不了的借口,任务只要他接手,就一定干出个名堂来。”
  几经探索完成的新型无损检测系统,一改高成本、低效率的土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某型发动机叶片表面金属涂(渗)层的快速全面积检测,彻底解决了发动机叶片渗层无法快速、无损检测的问题。
  荣誉等身,却依旧谦逊;成果累累,仍不断前行。
  作为第八届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获得者,近年来,他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授权国防及国家发明专利22项,其中第一发明人6项……
  在航空发动机研究领域,汪诚教授以为人师者的执着与坚守,将全部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教学科研事业。作为强军路上的追梦人,“心随战机逐云端”已然成为他一生的信条。
  责编/庞贝
其他文献
暨科技交流项目对接会在海南兴隆镇召开  2016年12月13日~15日,天津市院士专家工作发展促进会(简称促进会)年会(一届五次理事会)暨科技交流项目对接会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召开。  天津市人大原副主任、天津市政府原副市长、促进会名誉会长梁肃,天津市科协原副主席、教授、博导、促进会会长王运洪;促进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赵法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
期刊
徐日沾已经80岁了,许多同龄人连手机都不会用了,可是他却在最时髦的网络营销和微营销上有新的创举。  “智电名字似乎被龙岩人遗忘了。但智电并没有消失,智电人坚强地创造了民营小型电子企业存活30多年的奇迹(中国现在民营企业平均寿命约两年半),展示出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顽强生命力。”2016年6月底的一天,龙岩智电厂徐日沾厂长向造访的龙岩市科协人员说。  徐日沾,高级工程师,曾是龙岩四中、龙岩一中教师,校办
期刊
没有一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拿来即用的。这些年,摸索、创新直至服务成功,让太原高新区科协的服务团队有太多的感悟与之分享。  2006年12月,山西太原高新区科协成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规模和特色,成果遍地开花。  没有一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拿来即用的。这些年,摸索、创新直至服务成功,让太原高新区科协的服务团队有太多的感悟与之分享。他们把四条工作主线贯穿于整个
期刊
2017年年初,江西省2016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出炉。“我国首制、亚洲最领先物探采集作业支持船‘海洋石油771’号高端海工船完工交付”新闻位列第八。入选理由是该船建造精度和重量控制、超长轴系对中安装、船舶减震降噪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噪声及震动指标均比相应规定降低了10%以上,生成并成功申报了10多项专利技术。  跻身十大新闻榜单的主人就是位于湖口县石钟山下,长江岸边的同方江新造船股份有
期刊
这里有引人入胜的科普剧《恐龙去哪了》;这里有科学DIY小课堂,创新思维训练互动体验;这里有风车、沙画、折纸制作及体验,创意美术和亲子叶拓活动;这里有农耕科普体验及绿色蔬菜种植科普课堂;这里有AI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还有陶艺体验……这里就是2017第十九届北京科普之春海淀主场活动现场。  活动当天,北京市海淀区堉荟沅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人员攒动,众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现场,亲身感受了科学
期刊
为贯彻落实“科技三会”精神,深入实施《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提高企业科协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服务企业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水平,4月13日至14日,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在成都举办全国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培训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企业科协及园区科协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近年来致力
期刊
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触最新的科技成果,这里可以聆听著名科学家霍金的视频演讲,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黑科技,这里信奉着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技术创新,这里就是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北京2017的大会现场。大会以“天·工·开·悟”为主题,寓意关注未来,着眼现在。GMIC作为科技领域的一场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00位顶尖科学家、500位行业领袖、数百家高科技企业,以及10万名观众的积极参与,他们就当下最热门和
期刊
在2016年5月30日举行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科技界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被科技界视作又一个“科学的春天”的开篇。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在第二届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提出了他的思考——“探索知识体系的逻辑与架构”。  李静海院士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介尺度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期刊
想必大家都熟悉深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会打电话的智能手表,但你了解会自动“报警”的智能背包吗?当你遇到紧急突发情况时,背包会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到你的家人!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故事情景,也不是魔术师手中的艺术表演,就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智能安防背包,而这样一款高科技技术产品的研发人,竟是来自于曲阜师范大学的一个大学生4人团队。  团队队长兼主要负责人肖正圣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个奇思妙想
期刊
“ 双创”是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是落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要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创”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如何把这些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不断强化落地实施,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深度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制造业企业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