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育机构有责任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过度关注技能训练而忽略游戏活动,举办各种实验班、特色班,增加汉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小学化学习内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童年 兴趣班 珠心算 蒙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55-02
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也是幼儿教育机构的责任。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的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家长们为了能紧跟时代步伐,让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纷纷让孩子过早地加入小学化学习的大军,我们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
话题一:我们是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施教?还是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关于扬长与补短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应该秉持平常心态,要有“顺其自然”的心理准备。因为每个孩子在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让所有的孩子都得第一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懂得遵循孩子不同的发展要求,不要刻意让孩子学习“大家都在学而我不喜欢”的东西。一般说来,6岁~7岁是孩子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孩子学习需要抽象逻辑思维支撑的学习内容,孩子肯定会倍感压力。我们提倡“适度发展”的教育。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还应多与教育者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情况。如果孩子的发展与班级中大多数孩子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孩子的发展与年龄特点是吻合的。当孩子的发展高于其他孩子的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扬长”教育,而当孩子的发展低于本班孩子的发展时,也不要着急,可以适当地进行“补短”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内容满足孩子的自身发展水平,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现在社会中追求“兴趣班学习”的现象,我们持反对态度。但对于一些发展有空间且可以扬长教育的孩子与发展相对较慢而需要补短教育的孩子,参加适宜的兴趣活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帮助。但对大部分孩子而言,游戏与活动是最好的发展手段。中国有句俗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引用到教育,意思就是自信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孩子在合适的群体中,才能发挥潜能,闪现特色,获得自信和成功。
话题二:我们应注重智力开发还是能力培养?——关于珠心算训练
珠心算训练是对孩子进行快速加减的训练,虽然其中包含一些思维技巧的训练,但更多的是对记忆力的训练。珠心算的学习需要以孩子思维的发展作为基础,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而言,其思维的方式仍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过高要求的学习内容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对孩子的自信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珠心算虽然对小学初期的加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幼儿园孩子而言,是非常不合适的。珠心算的训练超越了幼儿的学习范畴,而且训练幼儿套题的方式不利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契机,幼儿更需在生活中学习自身年龄段应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萌生广泛的兴趣,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实中,有许多在高年级表现优秀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并不出众,但正是由于他们有许多与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实现了生活中学习、社会中学习的愉快学习目标。
话题三:国外的理论都是万能的吗?——关于蒙氏教育
“有序”“有礼”“独立”,都是形容蒙氏教育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进入开展蒙氏教育的班级,我们通常看到的场景是:地毯(地垫)上、玩具柜旁、桌子边,男孩、女孩各自专心操作着自己面前的蒙氏教具,没有吵闹声、没有奔跑者,教室里静逸安宁。但我们知道,这只是孩子们单独活动时的场景,如果需要集体协同性的活动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场景地一:大班建筑区
孩子行为:每个孩子在众多地垫中找出两块颜色相同的连接好,与周围同伴的地垫平行摆放。然后在建筑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积木或积塑,搬至自己的地垫上各自建构。有4个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孩子,在独自游戏的状态下利用10块材料表现了平铺、延长、围合等造型。建构中,他们表现了基本的平面造型,而大班孩子应掌握的架高、架空、对称等基本建构技能没有出现。活动过程中,没有任何孩子倡议合作,也没有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予以评价。一旦教师看过自己的建构作品,他们立即拆分作品,离开活动区域。
场景地二:大班表演区
孩子行为:孩子进入区域后随即穿上模特的服装开始表演走秀,他们走、停、转身、造型都有模有样。在整个区域活动期间,来了3名“观众”,他们都是悄悄来、悄悄走。而且表演游戏开始前也未看到孩子们商议节目、分配角色。即便没有观众的时候,孩子也没有离开表演区。
场景地三:大班教室外长廊
孩子行为:各个班级在长廊上摆放了10多个为小型体育活动准备的材料箱。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来到长廊,从材料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准备活动,有一位教师站在材料箱边。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习惯性地拿着选择的材料先看老师一眼,如果教师没有任何言语或表情上的引导,孩子便自己开始活动。其中,有6个孩子都选择了双人游戏“棒击球”,他们的握棒姿势、击打动作几乎完全相同。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虽然都是投入的、认真的、守规则的,但是活动中的安静、程序化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孩子们都已习惯于这种无交流的、各自为阵的、没有丰富表情的活动。幼儿园是教育的场所,这里的教育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有习惯的养成。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表现,将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这也是蒙氏教育最大的缺憾。
虽然蒙氏教育对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秩序感、多动的孩子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而且对刚入园的孩子而言,适当的蒙氏训练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把蒙氏教育的理念放在幼儿园教育的所有年龄段、所有活动中,就不一定合适了。长期的蒙氏训练,让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式,不敢越雷池,也限制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氏教育之所以可以在部分幼儿园盛行,是因为有的幼儿园本身缺乏特色,急于通过捷径树立品牌;还有的幼儿园受到经济利益驱使,欲通过额外收费补贴办园经费不足;再者就是办学者不懂教育,只能人云亦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以合作、交融为主。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以守规则、懂秩序为重点,在幼儿园教育中缺乏团队的协同活动,也不为孩子提供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机会。可以预见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将缺乏团队合作的愿望与行动,那么他们将来怎么面对人与人协作、团队合作、甚至国际交流的需求呢?
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兴趣、获得技能、养成习惯上,要为孩子以后的学校学习及社会生活奠定好基础;要树立游戏即学习的理念,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面向社会亲身实践、操作、感受的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让我们摒除浮躁、焦虑、功利的心态,实施符合科学规律的幼儿教育,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还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赵寄石,童年宪章[J],早期教育,2001,(8)
[3]姚伟,给孩子快乐的童年[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童年 兴趣班 珠心算 蒙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55-02
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也是幼儿教育机构的责任。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的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家长们为了能紧跟时代步伐,让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纷纷让孩子过早地加入小学化学习的大军,我们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
话题一:我们是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施教?还是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关于扬长与补短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应该秉持平常心态,要有“顺其自然”的心理准备。因为每个孩子在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让所有的孩子都得第一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懂得遵循孩子不同的发展要求,不要刻意让孩子学习“大家都在学而我不喜欢”的东西。一般说来,6岁~7岁是孩子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孩子学习需要抽象逻辑思维支撑的学习内容,孩子肯定会倍感压力。我们提倡“适度发展”的教育。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还应多与教育者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情况。如果孩子的发展与班级中大多数孩子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孩子的发展与年龄特点是吻合的。当孩子的发展高于其他孩子的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扬长”教育,而当孩子的发展低于本班孩子的发展时,也不要着急,可以适当地进行“补短”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内容满足孩子的自身发展水平,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现在社会中追求“兴趣班学习”的现象,我们持反对态度。但对于一些发展有空间且可以扬长教育的孩子与发展相对较慢而需要补短教育的孩子,参加适宜的兴趣活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帮助。但对大部分孩子而言,游戏与活动是最好的发展手段。中国有句俗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引用到教育,意思就是自信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孩子在合适的群体中,才能发挥潜能,闪现特色,获得自信和成功。
话题二:我们应注重智力开发还是能力培养?——关于珠心算训练
珠心算训练是对孩子进行快速加减的训练,虽然其中包含一些思维技巧的训练,但更多的是对记忆力的训练。珠心算的学习需要以孩子思维的发展作为基础,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而言,其思维的方式仍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过高要求的学习内容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对孩子的自信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珠心算虽然对小学初期的加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幼儿园孩子而言,是非常不合适的。珠心算的训练超越了幼儿的学习范畴,而且训练幼儿套题的方式不利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契机,幼儿更需在生活中学习自身年龄段应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萌生广泛的兴趣,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实中,有许多在高年级表现优秀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并不出众,但正是由于他们有许多与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实现了生活中学习、社会中学习的愉快学习目标。
话题三:国外的理论都是万能的吗?——关于蒙氏教育
“有序”“有礼”“独立”,都是形容蒙氏教育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进入开展蒙氏教育的班级,我们通常看到的场景是:地毯(地垫)上、玩具柜旁、桌子边,男孩、女孩各自专心操作着自己面前的蒙氏教具,没有吵闹声、没有奔跑者,教室里静逸安宁。但我们知道,这只是孩子们单独活动时的场景,如果需要集体协同性的活动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场景地一:大班建筑区
孩子行为:每个孩子在众多地垫中找出两块颜色相同的连接好,与周围同伴的地垫平行摆放。然后在建筑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积木或积塑,搬至自己的地垫上各自建构。有4个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孩子,在独自游戏的状态下利用10块材料表现了平铺、延长、围合等造型。建构中,他们表现了基本的平面造型,而大班孩子应掌握的架高、架空、对称等基本建构技能没有出现。活动过程中,没有任何孩子倡议合作,也没有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予以评价。一旦教师看过自己的建构作品,他们立即拆分作品,离开活动区域。
场景地二:大班表演区
孩子行为:孩子进入区域后随即穿上模特的服装开始表演走秀,他们走、停、转身、造型都有模有样。在整个区域活动期间,来了3名“观众”,他们都是悄悄来、悄悄走。而且表演游戏开始前也未看到孩子们商议节目、分配角色。即便没有观众的时候,孩子也没有离开表演区。
场景地三:大班教室外长廊
孩子行为:各个班级在长廊上摆放了10多个为小型体育活动准备的材料箱。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来到长廊,从材料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准备活动,有一位教师站在材料箱边。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习惯性地拿着选择的材料先看老师一眼,如果教师没有任何言语或表情上的引导,孩子便自己开始活动。其中,有6个孩子都选择了双人游戏“棒击球”,他们的握棒姿势、击打动作几乎完全相同。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虽然都是投入的、认真的、守规则的,但是活动中的安静、程序化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孩子们都已习惯于这种无交流的、各自为阵的、没有丰富表情的活动。幼儿园是教育的场所,这里的教育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有习惯的养成。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表现,将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这也是蒙氏教育最大的缺憾。
虽然蒙氏教育对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秩序感、多动的孩子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而且对刚入园的孩子而言,适当的蒙氏训练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把蒙氏教育的理念放在幼儿园教育的所有年龄段、所有活动中,就不一定合适了。长期的蒙氏训练,让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式,不敢越雷池,也限制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氏教育之所以可以在部分幼儿园盛行,是因为有的幼儿园本身缺乏特色,急于通过捷径树立品牌;还有的幼儿园受到经济利益驱使,欲通过额外收费补贴办园经费不足;再者就是办学者不懂教育,只能人云亦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以合作、交融为主。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以守规则、懂秩序为重点,在幼儿园教育中缺乏团队的协同活动,也不为孩子提供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机会。可以预见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将缺乏团队合作的愿望与行动,那么他们将来怎么面对人与人协作、团队合作、甚至国际交流的需求呢?
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兴趣、获得技能、养成习惯上,要为孩子以后的学校学习及社会生活奠定好基础;要树立游戏即学习的理念,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面向社会亲身实践、操作、感受的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让我们摒除浮躁、焦虑、功利的心态,实施符合科学规律的幼儿教育,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还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赵寄石,童年宪章[J],早期教育,2001,(8)
[3]姚伟,给孩子快乐的童年[J],学前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