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见“内”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zxc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域广阔,地方新闻挖掘潜力很大,但要让外国读者乐于了解中国地方的大情小事,也非易事。笔者认为,报道地方新闻不仅要做到以“小”见“大”,以地方一角折射中国的普遍现象,还要做到由“外”见“内”,寻找地方新闻的国际关联。
  路透社1月12日发表的《威廉王子婚礼让中国工厂“沾喜气”》(Chinese manufactures cash in onroyal wedding)一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文章作者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访小饰品加工厂老板,以英国皇室威廉王子的订婚钻戒为由头展开,讲述了远隔重洋的英国皇室婚礼为中国工厂带来的“喜气”。文章不但构思巧妙,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洞悉全球大事 寻找内在关联
  
  如果不是看到路透社的这篇文章,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把地球另一端皇室订婚的消息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更不会联想到浙江义乌的商人们会因此而获利。这正是文章的巧妙所在。
  文章导语开门见山地指出威廉王子与中国工厂的关联:“在英国各界忙碌筹备威廉王子婚礼的当口,远在地球另一侧的中国也没闲着。一批中国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制‘山寨版’王室婚礼纪念品,以期借此机会大赚一笔。”
  原来,义乌商人在网上看到威廉王子的订婚钻戒后,立即制作仿品,并利用网络使仿品大卖,订单遍布美国、欧洲。义乌人还仿制了婚礼用其他纪念品,并巧妙地避开了侵权嫌疑,利用全球受众对英国皇室婚礼的关注获取利润。
  关注国际形势不仅为商人带来利润,也能为中国地方新闻的对外报道提供绝佳契机。站在全球角度思考中国地方新闻,这就是由“外”见“内”。
  再比如,今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访问英国期间,两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租借给苏格兰一对大熊猫开展熊猫保护研究的协议。新华社对外部获悉这一新闻后,马上联系四川分社记者,请他们立即采访卧龙熊猫保护区的专家,了解两只赴英大熊猫“阳光”和“甜甜”的性格特点及背景信息,并意外地发现大熊猫“阳光”是1990年亚运会吉祥物“盼盼”的儿子,属于“星二代”,而“甜甜”则在2009年刚刚产下一对双胞胎,是位“英雄母亲”。利用分社素材,英文编辑第一时间撰写了《风笛和格子裙期待中国“黑白明星”踏上英伦之旅》(China's blackand white stars prepare for tartanturn),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贴近苏格兰文化。
  可见,中国地方新闻的对外报道不但要了解地方动态,还要关注国际大事,寻找国外新闻与地方资源的内在关联。
  
  由“外”写起拉近与国外受众距离
  
  想必外国读者知道义乌的人并不多,但威廉王子订婚的消息却是广为人知。以他们关心的话题为由头讲述中国故事,外国读者显然更有兴趣了解。
  路透社的这篇文章,作者前两段并没有提及浙江义乌。从写作手法上讲,“浙江”和“义乌”因为大多数外国人并不熟识,对于外国读者而言这两个词属于阅读障碍。因此,作者并没有急于讲述义乌发生的故事,而只是介绍威廉王子订婚的消息,以及被广为关注的曾属于戴安娜王妃的钻戒。这直接勾起外国读者的好奇心,希望了解中国工厂如何利用远在万里之外的婚礼和价值连城的钻戒获利。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应当学习的。从外国人熟识的一点写起,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再讲述中国地方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单纯描述中国某地如何如何,那么文章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显然要大打折扣了。
  由“外”见“内”,寻找中国地方新闻的国际关联,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贴近对外报道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时,既要内知国情,又要外知世界,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新华社对外报道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在去年的世界杯期间,我们采写了《瓦瓦祖拉:世界杯上的欢乐道具,中国制造的辛酸故事》,在最近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采写了《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等等。总之,盯着全球话题和全球热点,然后寻找它与中国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是提升中国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水平的好做法。
  
  威廉王子婚礼让中国工厂“沾喜气”
  
  在英国各界忙碌筹备威廉王子婚礼的当口,远在地球另一侧的中国也没闲着。一批中国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制“山寨版”王室婚礼纪念品,以期借此机会大赚一笔。
  去年11月份,英国威廉王子与未婚妻凯特·米德尔顿秀出了耀眼的蓝宝石钻戒。这枚钻戒原属威廉王子母亲、已故王妃戴安娜所有,蓝宝石周围以钻石镶嵌。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鸟,很多工厂已经开始赶工,生产该款钻戒的仿品,以满足全球市场不断上涨的需求。
  珠宝商周明旺(音译)称,英国王室宣布订婚后,他马上抓住机会,开始生产仿品。他说:“他们宣布订婚时,我碰巧在网上看到了他们的戒指。我觉得它很有纪念价值,产品市场肯定也不错。”
  他将仿品设计放到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网站上,于是大量订单蜂拥而至。周明旺的工厂为仿品设计了四种款式,颜色和材质略有不同。其中最便宜的由丙烯树脂和金属合金材料制成,最好的则用的是锆石和镀银铜。他还说,为了避免侵权,各个工厂在戒指设计上与原钻戒必须有所区别。
  “例如,原钻戒设计有十四个小锯齿,我们则改成了十个或四个。这样一改就避免了侵权的麻烦。”他说。
  据估计,该枚钻戒的真正价格约在3万英镑左右,但仿品的批发价,最便宜的款型只要3元人民币(0.45美元),材质较好的能卖到50元(7.56美元)。
  周明旺说道,目前工厂已经接到大量订单,客户遍布美国、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
  除了戒指,中国工厂还仿制了其他婚礼纪念品,如专为这对王室新人订做的茶杯、餐盘、钥匙链等。工厂老板对这些“山寨版”纪念品的销量信心满满,认为这些产品到4月29号婚礼前甚至是婚礼结束后都能持续大卖。
  义乌云娜饰品(Yiwu unnarIewellery)加工厂老板付旭贤(音译)说他们工厂还将两位新人的形象印在了小商品上,如杯子、迷你泰迪熊等。但销售最火爆的还是“山寨钻戒”。
  “在英国,皇室包括女王本人都很受大众欢迎。我觉得与皇室家族有关的纪念品一定能长期大卖。”付旭贤说。
  “当然黄金销售期还是在4月29号婚期以前。”他说。
  
  责编 谭震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13日,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宣系统对外宣传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主题为:分析研究新疆目前外宣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洽淡研讨对口援疆外宣工作事宜及合作项目,共同努力做大做强新疆外宣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舆论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新疆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外
期刊
“澳大利亚馆的每一幅作品每一段音像、每一处展示,都印刻着这个国家的多元性。访客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在2010年6月8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国家馆日活动中,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莱斯对澳大利亚馆接待了超过150万的访客充满自豪。悠久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独特融合,正是这个国家的魅力所在。    “锈”外慧中的场馆    乍看澳大利亚馆外观,满眼的“锈红色”。而其背后,正是这个国家的现代科技与自然
期刊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上海世博局合作,通过国际在线网络平台,共同推出多文种、多媒体官方电子杂志《城市之光》,立体展现上海世博会主题和人文特色,为国际社会和境外受众了解上海世博会,开辟新颖独特的渠道,取得良好传播实效。    亮丽图景    《城市之光》由国际在线负责设计、制作,紧扣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打造了一系列“城市建设提升人类幸福”的经典范例。依托
期刊
2010年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白翎岛附近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并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46人丧生。这一事件犹如一把“导火索”,使原本紧张的半岛局势更加恶化,充满危机。韩国认定“天安”号警戒舰系“朝鲜小型潜水艇实施的鱼雷攻击”所致,朝方认为这“纯属捏造”、“是对朝鲜的挑衅行为”,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舆论对抗,并逐步演变为牵动国际社会关注的舆论焦点。    剑拔弩张,
期刊
2010年是中国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全面升级传播硬件,深度接轨国际话语,高度重视传播效果。因而,2010年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就带有了浓重的国际传播自觉的色彩。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拼抢新闻制高点    在中国新闻报道的竞争中,重大突发事件是中外传媒拼抢的制高点。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突发7.1级大地震,新华社以
期刊
纵观2010年的国际传播,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六个关键性词语来观察中国国际传播从政策到实践的新发展。    一、国际一流媒体    “国际一流媒体”是胡锦涛在给中央电视台成立5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当时他要求“努力把中央电视台建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2010年,“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成为国际传播媒体发展建设方面的广泛共识,并细化为几乎所有中央级媒体的具体操作方案。  以
期刊
世界语虽然是个“小语种”,但它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据统计,目前世界语已经传播到120多个国家,约有1000多万人掌握和使用这种语言,被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旅游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世界语是众多工作语言中的一种,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报道》——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对外宣传  刊物之一  世界语版的外宣刊物《中国报道》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外宣刊物之一。1949年
期刊
2010年,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外宣办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人口学家巴热诺娃女士来疆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专题采访。在20多天的时间里,两位俄罗斯专家分别对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和田等近20个市、县进行采访,以国际人士的身份和视角,多角度、全方位来观察和描述新疆不同民
期刊
过去一年国内发生了很多大事,世博会、亚运会、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些事件会对我国新时期国际传播理念的更新起到哪些促进作用?2011年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了著名学者程曼丽教授。    大型国际活动承办能力  逐步获国际认可    程教授把2010年发生的大事件依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国际盛会和国际体育赛事。她认为,经过以往多年的积
期刊
作者加藤嘉一,北京大学的日本留学生,虽然是“80后”,—个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却已被视为中日关系的一个大人物。他经常在众多知名媒体发表言论,也经常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他的见解和观点,已然成为中日关系民间交流的重要声音,他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早已成为中日双方决策者的重要参考。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该书是加藤嘉一七年来在中国所见所闻的写照,通过他旅居中国的经历,把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