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从初中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地理科目教学。初中地理以基础教学为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规律,领略地方风土人情,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宏观的地理知识结构细化为具体的地方案例,有助于加深学习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本文就初中地理中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渗透做出研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86-02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时,就应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地理成为对学生有所帮助的学科。乡土地理,反应的就是学生生活区域内的地理特点,该区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以学生熟悉的地理区域为教学案例,开展地理教学课程,就会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吸引学生兴趣,实现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的融合,让初中地理教学充满实践意义。
一、地理课程标准与乡土地理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概念
地理课程标准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教学的特点设计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是某个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建设环境地理现象的总和,它既涵盖该区域的地理位置、植被特点、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又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情况、居民生活现状和旅游资源。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做出界定,认为乡土地理是:“乡土地理是让学生认识学校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结合乡土地理,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与乡土地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的联系;了解家乡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了以往的传统理念,不再把教师主导下的地理知识传输作为重点,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家乡与祖国的联系”、“家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都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从而加深对家乡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地理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从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可以看出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积极的调查研究、做各类型的地理实验,学生在地理实践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课标的要求来看,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教学要以鄉土教学为依托,在学生热爱家乡的基础之上升级学生的情感。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地理教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会考之上,会考考什么,初中地理就教什么,而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地理科学知识,教师会很少涉及,因为在他们看来高中阶段,学生还要系统的学习地理,会考内容以外的地理内容并不在教学计划以内,因此不被引起重视。
2.教学效率低
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普遍教学效率低,他们在课堂教学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考涉及的内容之上,让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积极度不高,甚至出现消极对待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低。
(二)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会考因素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在会考中,对于乡土地理的内容涉及过少,多涉及地理基础知识,且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内容过于简单,为此学生并不会去主动学习地理,认为会考顺利通过才是学习初中地理的原因。
2.教师对乡土地理了解程度不深
尽管初中地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地理知识,可是大多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的了解程度不深,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外地教师不熟悉当地情况,另一方面是地理教师普遍认为乡土地理占地理教学内容的比例较低,学生大致掌握即可,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因此不去主动研究乡土地理,导致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三、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渗透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渗透法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之间地理知识渗透的任务。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地方特色,是学生熟悉区域的特定性问题,由于传播学内的亲近性原理,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强烈兴趣,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乡土地理知识,还掌握了地理教育中的知识内容。
(二)案例渗透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相关地理知识与规律时,要善于案例渗透法,即把乡土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提出,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由于选择案例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在开展地理教学时难度较低,通常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
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意义,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全部留给课堂,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开展课外活动,在乡土文化的氛围内,去感受地理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理知识
虽然当前没有专业的乡土地理教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乡土地理不重要,反而它对于学生了解所在区域地理相关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领略当地风光的同时,学习到地理相关知识,为此地理教师要重视乡土地理,实现乡土地理与地理教育的融合,让地理教育充满实践意义,以此来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琴.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7(z1).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86-02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时,就应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地理成为对学生有所帮助的学科。乡土地理,反应的就是学生生活区域内的地理特点,该区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以学生熟悉的地理区域为教学案例,开展地理教学课程,就会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吸引学生兴趣,实现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的融合,让初中地理教学充满实践意义。
一、地理课程标准与乡土地理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概念
地理课程标准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教学的特点设计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是某个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建设环境地理现象的总和,它既涵盖该区域的地理位置、植被特点、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又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情况、居民生活现状和旅游资源。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做出界定,认为乡土地理是:“乡土地理是让学生认识学校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结合乡土地理,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与乡土地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的联系;了解家乡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了以往的传统理念,不再把教师主导下的地理知识传输作为重点,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家乡与祖国的联系”、“家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都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从而加深对家乡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地理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从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可以看出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积极的调查研究、做各类型的地理实验,学生在地理实践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课标的要求来看,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教学要以鄉土教学为依托,在学生热爱家乡的基础之上升级学生的情感。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地理教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会考之上,会考考什么,初中地理就教什么,而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地理科学知识,教师会很少涉及,因为在他们看来高中阶段,学生还要系统的学习地理,会考内容以外的地理内容并不在教学计划以内,因此不被引起重视。
2.教学效率低
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普遍教学效率低,他们在课堂教学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考涉及的内容之上,让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积极度不高,甚至出现消极对待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低。
(二)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会考因素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在会考中,对于乡土地理的内容涉及过少,多涉及地理基础知识,且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内容过于简单,为此学生并不会去主动学习地理,认为会考顺利通过才是学习初中地理的原因。
2.教师对乡土地理了解程度不深
尽管初中地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地理知识,可是大多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的了解程度不深,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外地教师不熟悉当地情况,另一方面是地理教师普遍认为乡土地理占地理教学内容的比例较低,学生大致掌握即可,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因此不去主动研究乡土地理,导致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三、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渗透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渗透法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之间地理知识渗透的任务。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地方特色,是学生熟悉区域的特定性问题,由于传播学内的亲近性原理,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强烈兴趣,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乡土地理知识,还掌握了地理教育中的知识内容。
(二)案例渗透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相关地理知识与规律时,要善于案例渗透法,即把乡土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提出,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由于选择案例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在开展地理教学时难度较低,通常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
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意义,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全部留给课堂,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开展课外活动,在乡土文化的氛围内,去感受地理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理知识
虽然当前没有专业的乡土地理教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乡土地理不重要,反而它对于学生了解所在区域地理相关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领略当地风光的同时,学习到地理相关知识,为此地理教师要重视乡土地理,实现乡土地理与地理教育的融合,让地理教育充满实践意义,以此来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琴.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