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初浪漫主义乐派兴起,逐渐替代了古典乐派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家创作上开始倾向于崇尚主观感情,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同时也带动了钢琴音乐风格的转变。当时欧洲文化思潮发生巨大改变,音乐审美观点也与以往不同,对钢琴作品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得以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分析了钢琴发展史的各阶段,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再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经历了一段演变过程,梳理、归纳各时期的风格,探讨西方音乐的特征,对钢琴演奏进行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探讨这一体裁兴衰的背后原因,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音乐的特征 19世纪 演奏分析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涌起,大量相关作品出现,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带动了钢琴作品的转变,浪漫派系作品层出不穷。“浪漫”为“romance”的音译词。中世纪的欧洲文坛中主要为英雄史诗,各种骑士传奇流行,而“romance”即来自于此。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社会思潮出现了巨大改变,浪漫主义随之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大革命主张个性解放,要求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浪漫主义则与之相契合。浪漫主义钢琴曲是这一思潮的产物,符合当时人们的追求,展现出新的作曲风格。这种钢琴曲不受曲式限制,结构上较为自由,给人以热情奔放之感,能够尽情地抒发主观情感,有着强烈的民族倾向,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不同,后者更注重典雅端庄,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纵观西方音乐史,浪漫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发展到20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时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钢琴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声写作展现出新的风格,创作题材发生变化,情感表达直接强烈,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钢琴家、作曲家,他们中有的被称为浪漫主义先驱,如贝多芬、舒伯特,中期的李斯特、肖邦等也享誉盛名。这是一个璀璨的年代,钢琴大师层出不穷,带来了许多优秀作品,也铸就了一世的成就。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题材,探讨此类作品的特征。
一、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形成
浪漫主义最早在18世纪末出现,但具体形成时间不确定,目前的观点认为浪漫主义时期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诞生出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例如肖邦、德奥、贝多芬等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时代环境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哲学都必不可少。16世纪文艺复兴打破中世纪的黑暗,实现了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兴起,反封建运动如火如荼,为浪漫主义思潮奠定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关键性影响,如德奥的浪漫主义交响曲。歌德和希勒也为之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诗歌创作和审美追求被后人所继承,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体现出来,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统治的外壳,市民的地位日益增高,他们的需求开始受到重视,世俗化和个性表现成为必然的趋势,如浪漫主义喜歌剧。资产阶级怀揣理想,在与封建主的斗争中获取胜利,启蒙运动随之兴起,但现实并非如其所愿,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对许多作曲家产生影响,幻想成为了钢琴曲创作的主调,如舒伯特。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压迫运动影响着音乐界,许多钢琴作品开始反映民族意识觉醒,如各国的民族乐派。时代不断变化,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音乐创作,人们的要求日益增多,希望钢琴作品能够表现新的内容,钢琴作曲家的创作必然会与之相契合,不再受传统钢琴音乐创作的束缚,而是在新的道路中探索。
二、19世紀浪漫主义钢琴曲音乐的特点
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曲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钢琴作品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移情性,这是一种借物抒情的一种方式,其次是标题性,钢琴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标题,因为标题相当于钢琴曲目的精华所在,在标题上就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再次是演奏场所的改变,从以往的严肃的演奏场所逐渐转化成为休闲性演奏,例如沙龙,增强了演奏的娱乐性,再次钢琴作品中呈现出幻想性,这也是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让在演绎过程中,呈现出英雄主义形象,给予听众未来的希望,最后是哲理性,在钢琴演奏中出带领听众思考人生。
1.移情性
“移情” 是一种情感投射的方式,通过钢琴演奏出其他事物来反映主题情感。钢琴艺术作品中都有隐含一定情感,创作者并未将其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投射在不具有思维和情感的事物之上,通过钢琴的演奏,让特别的审美关照显现出来,其中不乏艺术家的创造,赋予这些事物以情感内涵。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有着自己的特征,描写自然风光是常见的手法,如像孟德尔颂钢琴演奏的交响曲,就充分应用了移情的方式。自然事物本身不具有情感,艺术家通过创造将情感移植于其上,使其蕴含丰富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自然事物所拥有,而是体现出人的情感,是通过移情方式获得的结果。古典主义则强调自律美学,仅仅把音乐当成流动的形式,不会将其附着于外物之上。浪漫主义音乐则与之不同,对于外界事物的描述是常用的手法,他们将思想情感附着于这些事物之上,此时的音乐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而是人感情生活的体现,一概古典主义的常态,从而让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标题性
标题性也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征。通过钢琴演奏出标题音乐带动人的情感,促使其关注音乐外的世界。在这里往往会加入标题或相关文字解说,让人们对音乐作品有深入地了解,明确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更多的知识情感体验。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中标题音乐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利用钢琴演奏这一形式表现思想,也可以以此来明确事件。以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为例,会将文字说明放在每一乐章之前,使人们对其有初步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李斯特交响诗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标题音乐与传统音乐有所不同,打破了契约音乐的局限,使其表现领域大幅度扩张,不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而是能够更明确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如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作品to第12号就采用了上述方式,让人们对作品有更深入地理解,后人冠以“革命”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字说明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度,更好的欣赏和演奏这部作品。 3.沙龙性
“沙龙”源于“Salotto",原属于意大利语,后译于法语“Salon",指美术品装点得屋室,在法语时发生的变化。当时的法国是世界艺术之都,上层人物注重艺术交流,他们有着豪华的会客客厅,经常举办各种聚会,参与者皆为社会名流,在这里进行娱乐,被称之为“Salon",是贵妇们接待艺术家并消遣的地方。沙龙中经常会有音乐表演,大多以典雅华丽的作品为主,在18世纪西方钢琴作品的演奏都是比较严肃的,然而19世纪西方钢琴演奏一改古典时期的深沉凝重,而是富有很强的娱乐性。柏辽兹、肖邦等者是沙龙中的常客,在此处聚会活动,开展艺术交流,进而互相熟识。
4.幻想性
资产阶级革命是向封建统治者宣战,启蒙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参与其中,认为终于可以打破束缚,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现实却给他们沉重的一击,革命后的社会变得更加丑恶,这一切在音乐家的钢琴作品中体现出来。如贝多芬的音乐,此时不再充满着英雄主义,原来的理想已经破灭,钢琴作品中充满着失望,彰显出沉闷的气息。现实的不堪促使他们逃避,开始在幻想的世界中寻求自我,使得作品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舒伯特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魔王》成为了时代的代表作。当个人理想遭遇滑铁卢,相反势力不断阻挠期实现,必然会给作曲家以打击,他们会将心中的不满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戏剧性的画面,如柏辽兹的交响曲。浪漫主义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主张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相对于以往创作完全不同,音乐家骨子里有着叛逆性,他们对现实不满,将破碎的理想寄托在幻想当中,在自己营造的音乐世界中生活,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
4.哲理性
浪漫主义音乐是音乐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影响,在浪漫主义文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因此许多钢琴音乐家精通哲学,如李斯特等。正因如此,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富含人生哲理,如李斯特的《前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中不乏对生死的反思。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也具有上述特征。纵观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许多也表现出哲学的内容,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有着深邃的哲理性。肖邦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三、19世纪西方钢琴曲演奏分析
1.双手快速交替进行的八度
在19世纪,在西方钢琴曲演奏过程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是双手快速交替进行的八度。在演奏时,需要在弹奏时速度较快,力度很强,因而首先要有正确的弹奏姿势,保持手形,使其处于牢固状态,维持指尖和关节的力量,弹奏时必须坚持有力。在钢琴演奏时,弯曲度适合,过度有可能导致手指肌肉紧张,以保持微伸展的状态为宜,此时弹奏八度较为适合。在钢琴演奏时,手腕处于放松状态,保持在自然位置,手指略张,弹奏时要充分利用第3指。对于5个手指来说,重要性是相同的,但三指位于中央,长度要超过其他手指,因此担任着支撑和平衡手掌的作用,弹奏时首先要将力量集中于此,不可过高撑起掌指关节,而是自然的调整动作,从手腕到指尖处于适宜状态。在钢琴演奏时,注意手腕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晃动,否则力量传递将会受到影响,导致弹奏音色散漫,处于不集中状态。弹奏强有力八度时手腕要保持牢固,手掌到手腕再到小臂维持成一线,弹奏中首先肩部发力,将力量传输出去,经历中间的各个部分到达指尖,这样才能形成扎实宽厚的音色,产生集中有力的效果。如李斯特的《塔兰泰拉》第445小节和第468一474小节,就采用了这种弹奏方式,故而被称作 “李斯特八度”, 作曲家偏爱这种弹奏,将其广泛应用在作品创作当中。第445小节中,首先采用左手单音与右手和弦交替的织体形式进行弹奏,由高向低倾泄而来,然后再以双手交替八度由低向高攀爬而上,使得整个越剧音色饱满,充满雄壮之感,形成热闹的音乐氛围,弹奏一气呵成,如狂风席卷奔涌而来,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奔向下一个高潮。
2.运用钢琴上的每个音区
19世纪西方钢琴演奏时,合理运用钢琴上的每个音曲。19世纪浪漫主义作品的兴起使我们对钢琴所有音区有了理性认识,即每个音区都有其优越性,无轻重好坏之别,只有合理运用就能够创作出美好的音乐效果。于是许多音乐家开始进行了大胆尝试,将以往难以驾驭的低音区运用在创作当中,如《塔兰泰拉舞曲》就是从低音区开始,两只手的乐谱均以低音谱号写作,非但没有产生刺耳突兀之感,反倒给人以无限想象,与“塔兰泰拉”的传说相契合。在音乐中受众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个个被毒蜘蛛咬伤的人,他们缓缓的从四方而来,不断汇聚,形成了富有诡异色彩的景象,给人以神秘之感。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使得乐曲的趣味性随之增加,通过生动的描写促使其深刻的表现出来。
3.演奏风格的把握
在19世纪西方作品基本都是浪漫主义作品,在演奏时,必须做好前期准备,首先要了解音樂风格,深刻理解作品,寻找有效的阐释方法,具体落实在每段思路当中,这样才能对乐器的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如何寻找到更具实践性的操作方式是本章的主题,笔者引入演奏风格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主张回归本质,它们不强调炫技或浮华,而是处处体现出质朴。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更注重简单纯粹的音乐内涵。在钢琴演奏上也主张即兴自然,精巧细致,打动人心,同时又极具温柔,诚恳不夸张,内在而不炫耀,仿佛可以与听者进行心灵沟通,展现各自的真实情感世界。许多演奏家也弹奏过浪漫主义作品,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属于不同民族,因此对作品的理解药有所不同,有些人注重声音层次划分,利用指尖的微妙变化达到目的;有的则更关注于肢体布局和旋律演绎。演奏家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作品表现当中,体现出对质朴和自然的追求。这些可为我们提供参考,当弹奏时不应一味模仿,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音乐素养,才能够将其很好地展示出来,弹奏出属于自己的最本真音乐。
4.把握钢琴旋律
在19世纪,西方钢琴在演奏中,需要对于钢琴的旋律有着正确的把握,在许多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创作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乐形态,使曲调如人声歌唱。如莫扎特的作品就是如此,其中不乏古典时期欢快明朗的基调。贝多芬和李斯特也采用了这一手法,促使钢琴演奏进一步发展起来,模仿管弦乐队的气势,形成独特风格。而有些作品则以旋律见长,给人以轻盈抚摸之感,或者融入了民族舞曲的特征,利用踏板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被牵引着来到浪漫多情的世界当中,徜徉在一个个音符之内。 人们喜爱浪漫主义作品,认为只有这样的音乐是最美的,在19世纪钢琴演奏中,需要对于作品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能将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从中体味到欢乐与忧愁。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旋律富有诗意,彰显贵族气质,融入了灵性创作,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形成细腻的体验,所有一切都融入到旋律当中,无法通过语言去诊释,让其在演奏中需要更好把握演奏的旋律。钢琴是整个作品中的灵魂,加上管弦乐队的协作使其更为突出,演奏中必须要深刻理解作品,秉承作品家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其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以肖邦的作品为例,其旋律极富特征,因此演奏时要充分理解,将其融入到歌唱家身份当中,把演奏当成讲故事,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索洛甫磋夫曾评价过肖邦的作品,认为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都具有声乐性;有难唱而复杂的音程,大的级进、急速的华彩或者半音的旋律像器乐性的。由此可见声乐性与器乐性有明显不同,前者的旋律更加抒情,伴奏简单,呈现横向流动;后者则注重技術性,纵向编排更宜。作品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
结语
在19世纪世界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是浪漫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影响下,从而导致西方钢琴作品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在19世纪西方钢琴正式进入浪漫主义的时代。由于西方钢琴受到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音乐特点也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对于西方钢琴的音乐特点分析,让我们在演奏中把控其主题,并对于钢琴作品演奏分析,希望为后期研究19世纪西方音乐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鑫.试论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与流派[J].当代音乐,2020(2):90-91.
[2]陈家贝.从文化视角解读钢琴音乐的传播——评《钢琴音乐文化的流变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1):115-116.
[3]商蕤.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J].北方音乐,2019,39(20):1-2.
[4]周晓珑.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9):252+256.
[5]戚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9(9):67-68.
[6]苏鸣荔.以西方钢琴形式解读山西吕梁民歌[J].黄河之声,2019(10):7.
[7]林宇心. 1811年以前欧洲音乐即兴创作的历史变迁及其缘由与意义[D].星海音乐学院,2019.
关键词:音乐的特征 19世纪 演奏分析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涌起,大量相关作品出现,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带动了钢琴作品的转变,浪漫派系作品层出不穷。“浪漫”为“romance”的音译词。中世纪的欧洲文坛中主要为英雄史诗,各种骑士传奇流行,而“romance”即来自于此。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社会思潮出现了巨大改变,浪漫主义随之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大革命主张个性解放,要求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浪漫主义则与之相契合。浪漫主义钢琴曲是这一思潮的产物,符合当时人们的追求,展现出新的作曲风格。这种钢琴曲不受曲式限制,结构上较为自由,给人以热情奔放之感,能够尽情地抒发主观情感,有着强烈的民族倾向,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不同,后者更注重典雅端庄,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纵观西方音乐史,浪漫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发展到20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时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钢琴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声写作展现出新的风格,创作题材发生变化,情感表达直接强烈,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钢琴家、作曲家,他们中有的被称为浪漫主义先驱,如贝多芬、舒伯特,中期的李斯特、肖邦等也享誉盛名。这是一个璀璨的年代,钢琴大师层出不穷,带来了许多优秀作品,也铸就了一世的成就。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题材,探讨此类作品的特征。
一、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形成
浪漫主义最早在18世纪末出现,但具体形成时间不确定,目前的观点认为浪漫主义时期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诞生出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例如肖邦、德奥、贝多芬等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时代环境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哲学都必不可少。16世纪文艺复兴打破中世纪的黑暗,实现了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兴起,反封建运动如火如荼,为浪漫主义思潮奠定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关键性影响,如德奥的浪漫主义交响曲。歌德和希勒也为之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诗歌创作和审美追求被后人所继承,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体现出来,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统治的外壳,市民的地位日益增高,他们的需求开始受到重视,世俗化和个性表现成为必然的趋势,如浪漫主义喜歌剧。资产阶级怀揣理想,在与封建主的斗争中获取胜利,启蒙运动随之兴起,但现实并非如其所愿,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对许多作曲家产生影响,幻想成为了钢琴曲创作的主调,如舒伯特。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压迫运动影响着音乐界,许多钢琴作品开始反映民族意识觉醒,如各国的民族乐派。时代不断变化,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音乐创作,人们的要求日益增多,希望钢琴作品能够表现新的内容,钢琴作曲家的创作必然会与之相契合,不再受传统钢琴音乐创作的束缚,而是在新的道路中探索。
二、19世紀浪漫主义钢琴曲音乐的特点
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曲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钢琴作品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移情性,这是一种借物抒情的一种方式,其次是标题性,钢琴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标题,因为标题相当于钢琴曲目的精华所在,在标题上就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再次是演奏场所的改变,从以往的严肃的演奏场所逐渐转化成为休闲性演奏,例如沙龙,增强了演奏的娱乐性,再次钢琴作品中呈现出幻想性,这也是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让在演绎过程中,呈现出英雄主义形象,给予听众未来的希望,最后是哲理性,在钢琴演奏中出带领听众思考人生。
1.移情性
“移情” 是一种情感投射的方式,通过钢琴演奏出其他事物来反映主题情感。钢琴艺术作品中都有隐含一定情感,创作者并未将其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投射在不具有思维和情感的事物之上,通过钢琴的演奏,让特别的审美关照显现出来,其中不乏艺术家的创造,赋予这些事物以情感内涵。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有着自己的特征,描写自然风光是常见的手法,如像孟德尔颂钢琴演奏的交响曲,就充分应用了移情的方式。自然事物本身不具有情感,艺术家通过创造将情感移植于其上,使其蕴含丰富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自然事物所拥有,而是体现出人的情感,是通过移情方式获得的结果。古典主义则强调自律美学,仅仅把音乐当成流动的形式,不会将其附着于外物之上。浪漫主义音乐则与之不同,对于外界事物的描述是常用的手法,他们将思想情感附着于这些事物之上,此时的音乐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而是人感情生活的体现,一概古典主义的常态,从而让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标题性
标题性也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征。通过钢琴演奏出标题音乐带动人的情感,促使其关注音乐外的世界。在这里往往会加入标题或相关文字解说,让人们对音乐作品有深入地了解,明确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更多的知识情感体验。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中标题音乐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利用钢琴演奏这一形式表现思想,也可以以此来明确事件。以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为例,会将文字说明放在每一乐章之前,使人们对其有初步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李斯特交响诗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标题音乐与传统音乐有所不同,打破了契约音乐的局限,使其表现领域大幅度扩张,不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而是能够更明确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如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作品to第12号就采用了上述方式,让人们对作品有更深入地理解,后人冠以“革命”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字说明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度,更好的欣赏和演奏这部作品。 3.沙龙性
“沙龙”源于“Salotto",原属于意大利语,后译于法语“Salon",指美术品装点得屋室,在法语时发生的变化。当时的法国是世界艺术之都,上层人物注重艺术交流,他们有着豪华的会客客厅,经常举办各种聚会,参与者皆为社会名流,在这里进行娱乐,被称之为“Salon",是贵妇们接待艺术家并消遣的地方。沙龙中经常会有音乐表演,大多以典雅华丽的作品为主,在18世纪西方钢琴作品的演奏都是比较严肃的,然而19世纪西方钢琴演奏一改古典时期的深沉凝重,而是富有很强的娱乐性。柏辽兹、肖邦等者是沙龙中的常客,在此处聚会活动,开展艺术交流,进而互相熟识。
4.幻想性
资产阶级革命是向封建统治者宣战,启蒙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参与其中,认为终于可以打破束缚,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现实却给他们沉重的一击,革命后的社会变得更加丑恶,这一切在音乐家的钢琴作品中体现出来。如贝多芬的音乐,此时不再充满着英雄主义,原来的理想已经破灭,钢琴作品中充满着失望,彰显出沉闷的气息。现实的不堪促使他们逃避,开始在幻想的世界中寻求自我,使得作品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舒伯特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魔王》成为了时代的代表作。当个人理想遭遇滑铁卢,相反势力不断阻挠期实现,必然会给作曲家以打击,他们会将心中的不满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戏剧性的画面,如柏辽兹的交响曲。浪漫主义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主张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相对于以往创作完全不同,音乐家骨子里有着叛逆性,他们对现实不满,将破碎的理想寄托在幻想当中,在自己营造的音乐世界中生活,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
4.哲理性
浪漫主义音乐是音乐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影响,在浪漫主义文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因此许多钢琴音乐家精通哲学,如李斯特等。正因如此,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富含人生哲理,如李斯特的《前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中不乏对生死的反思。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也具有上述特征。纵观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许多也表现出哲学的内容,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有着深邃的哲理性。肖邦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三、19世纪西方钢琴曲演奏分析
1.双手快速交替进行的八度
在19世纪,在西方钢琴曲演奏过程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是双手快速交替进行的八度。在演奏时,需要在弹奏时速度较快,力度很强,因而首先要有正确的弹奏姿势,保持手形,使其处于牢固状态,维持指尖和关节的力量,弹奏时必须坚持有力。在钢琴演奏时,弯曲度适合,过度有可能导致手指肌肉紧张,以保持微伸展的状态为宜,此时弹奏八度较为适合。在钢琴演奏时,手腕处于放松状态,保持在自然位置,手指略张,弹奏时要充分利用第3指。对于5个手指来说,重要性是相同的,但三指位于中央,长度要超过其他手指,因此担任着支撑和平衡手掌的作用,弹奏时首先要将力量集中于此,不可过高撑起掌指关节,而是自然的调整动作,从手腕到指尖处于适宜状态。在钢琴演奏时,注意手腕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晃动,否则力量传递将会受到影响,导致弹奏音色散漫,处于不集中状态。弹奏强有力八度时手腕要保持牢固,手掌到手腕再到小臂维持成一线,弹奏中首先肩部发力,将力量传输出去,经历中间的各个部分到达指尖,这样才能形成扎实宽厚的音色,产生集中有力的效果。如李斯特的《塔兰泰拉》第445小节和第468一474小节,就采用了这种弹奏方式,故而被称作 “李斯特八度”, 作曲家偏爱这种弹奏,将其广泛应用在作品创作当中。第445小节中,首先采用左手单音与右手和弦交替的织体形式进行弹奏,由高向低倾泄而来,然后再以双手交替八度由低向高攀爬而上,使得整个越剧音色饱满,充满雄壮之感,形成热闹的音乐氛围,弹奏一气呵成,如狂风席卷奔涌而来,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奔向下一个高潮。
2.运用钢琴上的每个音区
19世纪西方钢琴演奏时,合理运用钢琴上的每个音曲。19世纪浪漫主义作品的兴起使我们对钢琴所有音区有了理性认识,即每个音区都有其优越性,无轻重好坏之别,只有合理运用就能够创作出美好的音乐效果。于是许多音乐家开始进行了大胆尝试,将以往难以驾驭的低音区运用在创作当中,如《塔兰泰拉舞曲》就是从低音区开始,两只手的乐谱均以低音谱号写作,非但没有产生刺耳突兀之感,反倒给人以无限想象,与“塔兰泰拉”的传说相契合。在音乐中受众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个个被毒蜘蛛咬伤的人,他们缓缓的从四方而来,不断汇聚,形成了富有诡异色彩的景象,给人以神秘之感。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使得乐曲的趣味性随之增加,通过生动的描写促使其深刻的表现出来。
3.演奏风格的把握
在19世纪西方作品基本都是浪漫主义作品,在演奏时,必须做好前期准备,首先要了解音樂风格,深刻理解作品,寻找有效的阐释方法,具体落实在每段思路当中,这样才能对乐器的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如何寻找到更具实践性的操作方式是本章的主题,笔者引入演奏风格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主张回归本质,它们不强调炫技或浮华,而是处处体现出质朴。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更注重简单纯粹的音乐内涵。在钢琴演奏上也主张即兴自然,精巧细致,打动人心,同时又极具温柔,诚恳不夸张,内在而不炫耀,仿佛可以与听者进行心灵沟通,展现各自的真实情感世界。许多演奏家也弹奏过浪漫主义作品,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属于不同民族,因此对作品的理解药有所不同,有些人注重声音层次划分,利用指尖的微妙变化达到目的;有的则更关注于肢体布局和旋律演绎。演奏家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作品表现当中,体现出对质朴和自然的追求。这些可为我们提供参考,当弹奏时不应一味模仿,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音乐素养,才能够将其很好地展示出来,弹奏出属于自己的最本真音乐。
4.把握钢琴旋律
在19世纪,西方钢琴在演奏中,需要对于钢琴的旋律有着正确的把握,在许多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创作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乐形态,使曲调如人声歌唱。如莫扎特的作品就是如此,其中不乏古典时期欢快明朗的基调。贝多芬和李斯特也采用了这一手法,促使钢琴演奏进一步发展起来,模仿管弦乐队的气势,形成独特风格。而有些作品则以旋律见长,给人以轻盈抚摸之感,或者融入了民族舞曲的特征,利用踏板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被牵引着来到浪漫多情的世界当中,徜徉在一个个音符之内。 人们喜爱浪漫主义作品,认为只有这样的音乐是最美的,在19世纪钢琴演奏中,需要对于作品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能将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从中体味到欢乐与忧愁。在19世纪西方钢琴作品旋律富有诗意,彰显贵族气质,融入了灵性创作,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形成细腻的体验,所有一切都融入到旋律当中,无法通过语言去诊释,让其在演奏中需要更好把握演奏的旋律。钢琴是整个作品中的灵魂,加上管弦乐队的协作使其更为突出,演奏中必须要深刻理解作品,秉承作品家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其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以肖邦的作品为例,其旋律极富特征,因此演奏时要充分理解,将其融入到歌唱家身份当中,把演奏当成讲故事,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索洛甫磋夫曾评价过肖邦的作品,认为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都具有声乐性;有难唱而复杂的音程,大的级进、急速的华彩或者半音的旋律像器乐性的。由此可见声乐性与器乐性有明显不同,前者的旋律更加抒情,伴奏简单,呈现横向流动;后者则注重技術性,纵向编排更宜。作品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
结语
在19世纪世界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是浪漫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影响下,从而导致西方钢琴作品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在19世纪西方钢琴正式进入浪漫主义的时代。由于西方钢琴受到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音乐特点也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对于西方钢琴的音乐特点分析,让我们在演奏中把控其主题,并对于钢琴作品演奏分析,希望为后期研究19世纪西方音乐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鑫.试论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与流派[J].当代音乐,2020(2):90-91.
[2]陈家贝.从文化视角解读钢琴音乐的传播——评《钢琴音乐文化的流变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1):115-116.
[3]商蕤.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J].北方音乐,2019,39(20):1-2.
[4]周晓珑.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9):252+256.
[5]戚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9(9):67-68.
[6]苏鸣荔.以西方钢琴形式解读山西吕梁民歌[J].黄河之声,2019(10):7.
[7]林宇心. 1811年以前欧洲音乐即兴创作的历史变迁及其缘由与意义[D].星海音乐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