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2002年,该校推行“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打开了课改的新篇章,2007年,该校研究了“有效课堂”,初步取得了课改的效果,2009年,该校最终确立“乐学课堂”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反响,该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进,2012年—2013年间先后到荆州北门中学取经并请来课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经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探索和实践,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在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高中课改样本学校”。全校上下积极构建“乐学·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育人环境逐步优化,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获得了十堰市政府教育组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北省高中教育中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理念;发展;创新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以“善教乐学”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该校取得成功的经验如下:
一、 该校教学理念先进
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该校立足于国家课程改革的根本,积极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立足实际,分学科、分阶段、分专题,按照学校实际师资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微型课程,并将其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最终开发了多种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这些课程都比较具有地方特色,节次相对固定,实行校内走班上课。
该校还逐步将一些常规活动固化为课程,形成校园文化系列(包括對校园基本精神解读、办学理念、校训的解读)、德育系列(包括学生军训、“三三二”德育活动、高三毕业典礼、各类感恩教育活动)、体艺特长系列(包括各类体艺活动)、学科系列,形成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超市。
该校的“乐学·高效课堂”模式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分配任务并落实到各个小组(每班都有学习小组,平均分为八个),每组推荐一个小组长给全班同学讲解该组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补充或纠正,并给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各组得分有专门的学生干部记录在专门的黑板上)这些得分是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学生讲解完全结束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这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正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最大限度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效率很高。
从2012年开始,该校进一步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高一高二年级全面放开下午第八节课,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校园艺术节、运动会、学校各类比赛、每周升旗仪式等学校大型活动,都交给学生承办,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提高的机会。
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核心力量,由于县域交通、经济等客观原因,该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该校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生感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研究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感受,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释放学生潜能。该校要求全体教师将深入研究学生,把增强学生感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第一要素。对学生做到“十五个知晓,十五个帮助”把握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对学生个性特点、身心规律、基础掌握等进行个性化记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能实际,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学校通过“争做学问、争当名师、争做贤人、创学习型学校”的“三争一创”活动、“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一、三、五、十”工程、“请进来讲,走出去学,坐下来读,沉下去研,推出去比,扶上台赛”等六大措施,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平台,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学校同步发展。
三、 创新管理制度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一直遵循“时时处处皆教育”和“学校管理无小事”的学校管理理念,尽量把每一件小事的管理都做得很好。为了激励和激发员工,该校积极探索创新的管理评价方法,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所有师生的发展。
该校通过的“外值”(每天各处室安排值日人员,由校领导带队对各年级工作进行全面督查)评价年级、处室,年级通过“内值”(每天各年级安排值日人员,由年级工作组带队对年级内全体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督查)评价所有教师。评价制度不仅注重评价结果,还注重过程评价,将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充分体现班级、部门、寝室、备课组、小组团队荣誉的荣辱与共,这种评价方式促使一个又一个优秀团队诞生,极大提升了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通过不断地推进课程改革,贯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促进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的发展,明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带来了该校近年来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虽然竹溪县初中毕业生总量少,优质生源不断外流,竹溪一中师资条件也相对薄弱,学校还是连续三年荣获十堰市教学质量优胜奖,教育教学基本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并于2014年9月获得县政府特别嘉奖。该校的课改使学生的各项特长得到发挥、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项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该校的课程改革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作者简介:吴著华,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关键词:理念;发展;创新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以“善教乐学”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该校取得成功的经验如下:
一、 该校教学理念先进
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该校立足于国家课程改革的根本,积极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立足实际,分学科、分阶段、分专题,按照学校实际师资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微型课程,并将其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最终开发了多种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这些课程都比较具有地方特色,节次相对固定,实行校内走班上课。
该校还逐步将一些常规活动固化为课程,形成校园文化系列(包括對校园基本精神解读、办学理念、校训的解读)、德育系列(包括学生军训、“三三二”德育活动、高三毕业典礼、各类感恩教育活动)、体艺特长系列(包括各类体艺活动)、学科系列,形成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超市。
该校的“乐学·高效课堂”模式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分配任务并落实到各个小组(每班都有学习小组,平均分为八个),每组推荐一个小组长给全班同学讲解该组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补充或纠正,并给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各组得分有专门的学生干部记录在专门的黑板上)这些得分是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学生讲解完全结束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这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正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最大限度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效率很高。
从2012年开始,该校进一步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高一高二年级全面放开下午第八节课,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校园艺术节、运动会、学校各类比赛、每周升旗仪式等学校大型活动,都交给学生承办,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提高的机会。
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核心力量,由于县域交通、经济等客观原因,该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该校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生感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研究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感受,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释放学生潜能。该校要求全体教师将深入研究学生,把增强学生感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第一要素。对学生做到“十五个知晓,十五个帮助”把握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对学生个性特点、身心规律、基础掌握等进行个性化记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能实际,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学校通过“争做学问、争当名师、争做贤人、创学习型学校”的“三争一创”活动、“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一、三、五、十”工程、“请进来讲,走出去学,坐下来读,沉下去研,推出去比,扶上台赛”等六大措施,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平台,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学校同步发展。
三、 创新管理制度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一直遵循“时时处处皆教育”和“学校管理无小事”的学校管理理念,尽量把每一件小事的管理都做得很好。为了激励和激发员工,该校积极探索创新的管理评价方法,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所有师生的发展。
该校通过的“外值”(每天各处室安排值日人员,由校领导带队对各年级工作进行全面督查)评价年级、处室,年级通过“内值”(每天各年级安排值日人员,由年级工作组带队对年级内全体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督查)评价所有教师。评价制度不仅注重评价结果,还注重过程评价,将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充分体现班级、部门、寝室、备课组、小组团队荣誉的荣辱与共,这种评价方式促使一个又一个优秀团队诞生,极大提升了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通过不断地推进课程改革,贯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促进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的发展,明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带来了该校近年来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虽然竹溪县初中毕业生总量少,优质生源不断外流,竹溪一中师资条件也相对薄弱,学校还是连续三年荣获十堰市教学质量优胜奖,教育教学基本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并于2014年9月获得县政府特别嘉奖。该校的课改使学生的各项特长得到发挥、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项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该校的课程改革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作者简介:吴著华,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