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育人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目标管理的视角,探索通过目标管理的模式与教育的分类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科学管理,以此调动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4]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25(7):169-170,173.
作者简介:陈范华(1968-),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宜宾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4]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25(7):169-170,173.
作者简介:陈范华(1968-),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宜宾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