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窗工艺探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xi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洲窗作为清代民国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流行的建筑构件,因在木质窗棂结构及彩色玻璃工艺上极具特色而被提炼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岭南文化符号之一。然而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及实物分布的流散,关于其工艺特色的研究大多止于浅尝。本文以广州博物馆藏满洲窗为例,从窗棂结构及玻璃工艺两大方面对这一工艺品类进行探析,引导读者对其作更深层次的解读与鉴赏。
  关键词:满洲窗;窗棂;格心;玻璃;套色玻璃
  广式彩色玻璃窗,俗称“满洲窗”,是以中式传统木窗棂镶嵌各式彩色玻璃替代糊纸作为遮蔽、装饰方式的建筑构件,清中期以来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得到广泛使用,至民国早期达至鼎盛。满洲窗在岭南园林居室的实际应用十分广泛,用途涉及窗、门与隔扇、屏风,其玻璃工艺从依赖进口到自成一派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广州口岸西风东渐及自主创新精神。
  广州博物馆近年入藏晚清民国满洲窗逾400件,全部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居室、园林,涵盖该工艺领域的各类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本文甄选其中珍品为例,从窗棂结构、玻璃工艺两方面对满洲窗工艺进行探析,进一步呈现近代中西文化激荡中的广州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特质。
  一、形制独特的木窗棂
  满洲窗以中国传统窗式结构为基础,吸收满族民居窗式特点,窗棂从做工到样式均保留浓厚的中式韵味,各式吉祥纹样透露着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东北满族民居窗式,一般由上下两扇等面积矩形窗扇構成,木制格心以井字、回纹、套方、灯笼锦等样式最为常见,以开窗面积较大为主要特点。据传,此种窗式由清代驻粤八旗带到广州而衍变为岭南的满洲窗,在继承满族民居窗式结构的基础上,满洲窗因应岭南地区通风透光的需求形成较大的窗心面积,采用中轴对称的简约结构,假借书画术语,以画心为视觉焦点,格心形成以直线棂条构成的井字、套方等“直子衬底”样式,及以曲线棂条构成的海棠、盘长等“曲子衬底”样式。
  广州博物馆藏“方胜套方格心套红花鸟纹玻璃窗”(图1)是“直子衬底”窗式中较为典型者:“套方”是以方形四角两两相叠而形成的交叠图案,寓意吉祥与宽广,此窗格心以套方接四角的方胜棂花作衬底,中部四方开光为画心,落落大方。
  馆藏“勾云四合如意圆镜格心套红花草纹玻璃窗”(图2)是“曲子衬底”窗式中尤为耀目者:此窗格心以四角勾云纹棂条交叠圆镜开光为衬底,圆镜开光内部套设四合如意开光为画心,映衬岭南四季如春之袅娜风情。
  满洲窗的边抹、格心木材首选杉木,这种并不珍贵的木材拥有坚韧轻盈的优势,在高温湿热天气中不易收缩变形,能较好地平衡木材与嵌入玻璃的伸缩关系,使二者均得到较佳保护。以上这对“四合如意格心白片花鸟纹玻璃窗”(图3),嵌以透明磨砂白片玻璃,凸显出木质格心的典雅样式甚至木材质感,对窗以两种形制的“四合如意”开光为格心,是少见的“同套相异”产品。
  二、异趣斑斓的彩玻璃
  中国至迟在西周即有玻璃制品,但长期停留在小件器皿的制作上,因为尚玉、尚热饮,决定了玻璃在此总是玉石等天然矿物的替代品,也比不上陶瓷受欢迎。正因如此,建筑可用平板玻璃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发展,早期中式传统门窗并未使用玻璃遮蔽,或糊纸,或留空,直到康雍时期,清宫建筑才渐渐出现玻璃窗。满族民居窗户因应防寒需求,于窗户外侧糊上坚韧的“豁山”纸遮蔽镂空处,被传入南方玻璃进口中心广州后,其遮蔽物料便得到了颠覆性的发展,蜕变成满洲窗。
  进口彩色玻璃尤其是套色玻璃的嵌入是满洲窗融汇中西、取长固本,形成独立风格的决定因素。最初的满洲窗仅嵌入各色单色玻璃,随着平板套色玻璃及车刻、蚀刻技术的引入与发展,才开始使用套色玻璃画作为装饰。
  18—19世纪的广州虽已可生产玻璃,但成品质薄而脆,称“土玻璃”(又称“广铸”),故用于窗上的玻璃依赖欧洲进口。满洲窗的单色玻璃主要包括单色平滑玻璃、菠萝片、单色磨砂玻璃、单色蚀刻玻璃等。其中,各色平滑玻璃及菠萝片入口后经工匠切割镶嵌,而平滑玻璃还被加工成磨砂或蚀刻玻璃使用。
  广州博物馆藏卷草海棠花结式格心菠萝片玻璃窗(图4),衬底部分嵌以绿、红、蓝单色玻璃,中部海棠开光则嵌入红色菠萝片,展现了平滑单色玻璃及菠萝片共用在满洲窗上的艺术魅力。
  平板套色玻璃画在满洲窗上的应用晚于单色玻璃。
  套色玻璃,是指两种或多种色彩相互镶嵌套在一起的玻璃。中国至迟在康熙时期已掌握套色玻璃器皿的制作技术,但并未自主生产平板套色玻璃。广州凭借玻璃进口的优势,在欧洲平板套色玻璃的获取上占得先机,催生出平板套色玻璃画这一独富特色的广州工艺。
  广式彩色玻璃窗上的套色玻璃画以套蓝、套红、套绿、套黄几类颜色为主。其刻画技法包括车花与蚀刻两种:前者出现较早,以工具在有色面锉出图纹,属物理性技法,生成图样线条生硬,制作过程玻璃易碎;后者不早于19世纪末传入广州,以酸蚀溶液在有色面腐蚀出图纹,属化学性技法,生成图样线条圆滑,腐蚀浓度及时间不易把控。
  广州博物馆藏“花结盘长海棠格心套红十八学士图玻璃窗”(图5),是早期镶嵌车刻套色玻璃画的佳作:完品一套十八件,其上玻璃画所刻为《秦府十八学士图》,惜现仅存孔颖达、颜相时、薛收三件。从成图简洁生硬的线条可看出明显的车刻痕迹。
  在套色玻璃画发展成熟后,车刻与蚀刻技法也常混合使用。而随着蚀刻技术的逐步成熟,窗上套色玻璃画从生硬模仿洋花图案演变为演绎国画、书法题材。其中,以线条勾勒物象轮廓的白描画较多被运用其上,而随着酸蚀浓度及时间控制技术的逐步提升,注重写实的界画、丰富多变的文人画亦被刻入画中,辅以车刻或多次腐蚀技术,画面更呈现出深浅明暗、渐变虚实。
  广州博物馆藏“万字花结灯笼锦圆镜格心套蓝花鸟纹玻璃窗”(图6)是套色玻璃画运用酸蚀浓度控制及多次腐蚀技术呈现画面明暗深浅的佳作:梅瓣疏枝线条细腻,瓣色浓淡渐变,十分立体,鹊体羽毛纤细如发,分毫立现。
  清代民国时期在广州地区流行的满洲窗品类繁多,囿于篇幅,未竟全貌。通过对这一独特建筑构件的工艺探析,或可更为清晰地认知其历史源流、地域特色,更明了其在广州城市史上,中西文化融合、传统与潮流碰撞中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娟.广式满洲窗起源、装饰及构造技艺解析[J].装饰,2012(11):P93-95.
  2.李朝平、戴向东.岭南满洲窗的造型艺术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2):P28-29.
  3.韩放.满洲窗:中西文化融合的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元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9):P92-97.
  4.阙镭、付智明.广州玻璃制作工艺的历史推演[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P46-47.
  5.黄赛.论西方套色玻璃艺术的发展[J].装饰,2006(03):P45-46.
  作者简介:
  宋哲文,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广州市博物馆,研究方向:广州城市历史、文化
其他文献
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实际,主要介绍选修课程《SPSS及统计数据处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并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精神医学专业人才是我国特殊需求人才.2011年我校被教育部批准培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社会需求及教育部的要求,拟从培养方向与目标、时间安排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培养方向包括与社会需求关系最密切的临床精神医学、司法精神病学、社区精神医学、行为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以培养政治思想过硬、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的高级精神医学
从教学的实施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对比、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共性与个性”教学法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总结该教学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的优缺点,为心内科临床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医学研究生需要提高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获取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及自身发展.根据图式理论及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夯实语言图式、构建形式图式和完善内容图式,可以有效提高医学英语阅读能力.为此,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索出契合这一理论的学习模式,并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实践这一理论,促使医学研究生阅读能力提高。
摘要:麦积山石窟申遗成功前后,在管理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将麦积山石窟自2014年申遗成功以来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管理水平等各方面与申遗成功之前进行分析比对,梳理汇总管理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今后麦积山石窟及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申遗;管理;对比;研究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见证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遗存
目的 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ing,LBL)相结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长江大学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85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人)采用LBL教学,实验组(42人)采用CBL与LBL相结合教学.两组学生接受问卷调查和理论考核,结果行x2检验和t检验,以评估教
医学本科生全英语教学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和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以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总结临床肺功能全英语教学的特点,设计教学课件和方法,并运用于实践,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英语能力,从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由于神经外科疾病常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诊断困难等特点,因此给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针对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专业知识缺乏、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能力的考核等对策,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更能胜任神经外科临床医师这份艰巨的工作。
基于“转化医学”“循证医学”理念,分析国内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目前课程安排中大多数仍采用纵向课程设计模式,教学实践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采取以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制度的存在不利于产生创新思维、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转变、考核形式优化等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设想,为实现八年制教育目标进行有益探索。
目的 了解生理学课外讲座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讲座的态度,对讲座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建议.方法 采用典型随机抽样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8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基础改革班、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专业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计算调查问卷中各选项所占百分比,直接描述调查结果.结果 参加讲座的学生均认为有必要举办生理学讲座;教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讲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