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尝试,对于课堂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师生角色互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益尝试。让教师成为学生首先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与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体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换,高效课堂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尝试,对于课堂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首先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与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体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
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知识层面来衡量学生,那是非常不合适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思维体系上都非常有限,需要教师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当教师成为学生后自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能够感受到学生在思维上产生障碍的原因。这能够让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60度等。在展开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来做我的老师,跟我说说他们思考这类问题时的角度。在学生的“讲解”下我首先知道,这类问题中时针和分钟的数量关系可归结如下: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二者的速度差为11/12。这个归纳非常准确,说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是很准确的。随后我列举了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来帮助我解答。
例题1: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分析:这个问题思维量很大,相对来说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指导”我,我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随后,不同小组的组长来给我讲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一个小组的思路如下:
解:钟面的一周分为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60格;时针每小时走5格,每分钟走5/60=1/12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12格。4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20格。
所以: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20÷(1-1/12)≈22(分)
这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准确的,然而,其他小组的“小老師”们却没有给我讲明白。我看出来是他们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的不够透彻,尤其是这类问题应当以哪个角度为切入点,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换位过程非常有意义,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让学生成为老师
让学生成为老师看上去似乎和让教师成为学生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让教师成为学生重在教师的个人体验,旨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模式有更好的认知。“最值问题”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课堂上我列举了如下例题:
例题2: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个求最值问题并不难,生活化的题设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了好的基础。我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让准备好的同学作为老师给其他同学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授。
学生讲解: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3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3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3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9分钟。
这个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于问题的逻辑思维也非常严密。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更容易,通过这位“小老师”的讲授很好地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个角色互换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师生间的角色互换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能够借助大家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是课堂上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方阵问题”是指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课堂上我和学生就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首先引导学生一同对于“方阵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作出了梳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这几组关系的归纳总结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也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理清思路。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值得采纳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它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上存在的障碍,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的解题技能与表达能力都得到良好的锻炼。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换,高效课堂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尝试,对于课堂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首先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与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体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
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知识层面来衡量学生,那是非常不合适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思维体系上都非常有限,需要教师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当教师成为学生后自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能够感受到学生在思维上产生障碍的原因。这能够让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60度等。在展开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来做我的老师,跟我说说他们思考这类问题时的角度。在学生的“讲解”下我首先知道,这类问题中时针和分钟的数量关系可归结如下: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二者的速度差为11/12。这个归纳非常准确,说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是很准确的。随后我列举了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来帮助我解答。
例题1: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分析:这个问题思维量很大,相对来说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指导”我,我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随后,不同小组的组长来给我讲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一个小组的思路如下:
解:钟面的一周分为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60格;时针每小时走5格,每分钟走5/60=1/12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12格。4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20格。
所以: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20÷(1-1/12)≈22(分)
这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准确的,然而,其他小组的“小老師”们却没有给我讲明白。我看出来是他们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的不够透彻,尤其是这类问题应当以哪个角度为切入点,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换位过程非常有意义,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让学生成为老师
让学生成为老师看上去似乎和让教师成为学生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让教师成为学生重在教师的个人体验,旨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模式有更好的认知。“最值问题”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课堂上我列举了如下例题:
例题2: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个求最值问题并不难,生活化的题设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了好的基础。我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让准备好的同学作为老师给其他同学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授。
学生讲解: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3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3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3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9分钟。
这个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于问题的逻辑思维也非常严密。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更容易,通过这位“小老师”的讲授很好地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个角色互换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师生间的角色互换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能够借助大家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是课堂上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方阵问题”是指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课堂上我和学生就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首先引导学生一同对于“方阵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作出了梳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这几组关系的归纳总结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也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理清思路。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值得采纳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它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上存在的障碍,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的解题技能与表达能力都得到良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