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课堂丰富多彩,教学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日渐浓厚。万变不离其宗,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目的明确,这是音乐课堂所应该一直遵循的。科学技术是辅助,人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才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根本,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音乐课堂质量的关键。
一、用心设计,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快速运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努力,主动地学习,事半功倍。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尝试,在全校出了名的问题班级,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妈妈格桑拉》,引课时我播放音乐《妈咪宝贝》,并且配上本班孩子和妈妈合影照片的幻灯片,然后设置问题,世界上的语言差异很大,唯有两个字的发音惊人的相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妈妈”,这时孩子们马上思维运转,大家一起说一说韩语、英语等“妈妈”的发音,进而不自觉的就会思考为什么,然后各抒己见,得出结论:“妈妈”是人最能产生共鸣的语言,因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样通过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真切地得到了情感的体验,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积极主动用心地去学习歌曲,这节课课堂纪律出奇的好,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好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按年龄特点从兴趣点入手,不断创新,教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音乐课成为孩子的乐园,那么师生互动解决了,教学目标就轻松达成了。如欣赏《森林狂想曲》第二主题时,让学生分析这段有几个乐句,不是直接去问,而是设计问题“我们伴着这么优美抒情的音乐来呼吸森林里最清新的空气,有一个小要求,数数一共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样很简单,通过情境感受,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段音乐就有几个乐句。从教材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加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
二、层层深入,降低难度
音乐学科不单单是唱唱跳跳,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所必不可少的,对于天真可爱的孩子,音符、时值这些专业术语都是很抽象的,怎样让学生能轻松地接受,这需要老师动脑筋,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了。比如低年级讲音符时,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分别用小猫、小狗、小兔来代表,对应的时值分别是走、跑、跳来代表,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并且鼓励学生编成儿歌,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化难为简,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扎实掌握所学知识,避免生硬的灌输和机械的讲授,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三、注重细节,有效提问
细节决定成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给孩子分析的方法,提高思考的能力。音乐课堂,提问会贯穿始终,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打开学生思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那就是机械而无效的提问,例如,好听吗?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速度怎样?类似的问题每节音乐课都会出现,不知不觉已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这些音乐知识确实是我们分析作品所应围绕的,但却不是直接提问就能很好地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只能在聆听的基础上,看看歌片机械性地作出回答,日渐麻木,我们要的问题结果出来了,却不是学生真实感受、体验而来的。我们可以换种方式,例如,听到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认为小歌手唱这首歌时心情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时,再问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争先恐后地去回答,自然地说出答案,然后教师再进行深入的点拨,问题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更应该是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我们能预测到的,生成性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樣面对这些问题,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
比如,在讲授《茉莉花》一课时,让学生分别聆听东北民歌、河北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各自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东北的风趣幽默,河北的语言朴实,而要学唱江苏的《茉莉花》应该是婉转优美,有一位学生却说他感受到的是凄凉伤感的,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名学生却说感到非常茫然。这时我话锋一转,说道:满园花开谁也香不过它,如果它被摘了,可真是一件凄凉而伤感的事,这位同学一定是听着歌曲想到了这样的场景,所以我们要对美好的事物加以保护,同学们纷纷点头认可。可是歌曲的情绪是婉转优美的,怎样让这个孩子感受到呢?我灵机一动,在网页视频上打出了舞蹈《茉莉花》,很快,绝美的扇子舞《茉莉花》呈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舞蹈的开始和结尾把茉莉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说好美啊,借此机会,我说现在假如你就是枝头一朵洁白、芬芳的茉莉花,一阵阵清风吹来,芬芳的小茉莉都唱起了动听的歌,提示学生演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是用婉转优美的情绪去演唱,当然包括那个孩子。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有效提问,对引导学生深入音乐内核,把握音乐元素,体验音乐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 谢尾合
一、用心设计,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快速运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努力,主动地学习,事半功倍。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尝试,在全校出了名的问题班级,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妈妈格桑拉》,引课时我播放音乐《妈咪宝贝》,并且配上本班孩子和妈妈合影照片的幻灯片,然后设置问题,世界上的语言差异很大,唯有两个字的发音惊人的相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妈妈”,这时孩子们马上思维运转,大家一起说一说韩语、英语等“妈妈”的发音,进而不自觉的就会思考为什么,然后各抒己见,得出结论:“妈妈”是人最能产生共鸣的语言,因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样通过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真切地得到了情感的体验,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积极主动用心地去学习歌曲,这节课课堂纪律出奇的好,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好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按年龄特点从兴趣点入手,不断创新,教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音乐课成为孩子的乐园,那么师生互动解决了,教学目标就轻松达成了。如欣赏《森林狂想曲》第二主题时,让学生分析这段有几个乐句,不是直接去问,而是设计问题“我们伴着这么优美抒情的音乐来呼吸森林里最清新的空气,有一个小要求,数数一共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样很简单,通过情境感受,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段音乐就有几个乐句。从教材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加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
二、层层深入,降低难度
音乐学科不单单是唱唱跳跳,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所必不可少的,对于天真可爱的孩子,音符、时值这些专业术语都是很抽象的,怎样让学生能轻松地接受,这需要老师动脑筋,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了。比如低年级讲音符时,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分别用小猫、小狗、小兔来代表,对应的时值分别是走、跑、跳来代表,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并且鼓励学生编成儿歌,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化难为简,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扎实掌握所学知识,避免生硬的灌输和机械的讲授,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三、注重细节,有效提问
细节决定成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给孩子分析的方法,提高思考的能力。音乐课堂,提问会贯穿始终,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打开学生思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那就是机械而无效的提问,例如,好听吗?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速度怎样?类似的问题每节音乐课都会出现,不知不觉已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这些音乐知识确实是我们分析作品所应围绕的,但却不是直接提问就能很好地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只能在聆听的基础上,看看歌片机械性地作出回答,日渐麻木,我们要的问题结果出来了,却不是学生真实感受、体验而来的。我们可以换种方式,例如,听到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认为小歌手唱这首歌时心情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时,再问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争先恐后地去回答,自然地说出答案,然后教师再进行深入的点拨,问题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更应该是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我们能预测到的,生成性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樣面对这些问题,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
比如,在讲授《茉莉花》一课时,让学生分别聆听东北民歌、河北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各自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东北的风趣幽默,河北的语言朴实,而要学唱江苏的《茉莉花》应该是婉转优美,有一位学生却说他感受到的是凄凉伤感的,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名学生却说感到非常茫然。这时我话锋一转,说道:满园花开谁也香不过它,如果它被摘了,可真是一件凄凉而伤感的事,这位同学一定是听着歌曲想到了这样的场景,所以我们要对美好的事物加以保护,同学们纷纷点头认可。可是歌曲的情绪是婉转优美的,怎样让这个孩子感受到呢?我灵机一动,在网页视频上打出了舞蹈《茉莉花》,很快,绝美的扇子舞《茉莉花》呈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舞蹈的开始和结尾把茉莉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说好美啊,借此机会,我说现在假如你就是枝头一朵洁白、芬芳的茉莉花,一阵阵清风吹来,芬芳的小茉莉都唱起了动听的歌,提示学生演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是用婉转优美的情绪去演唱,当然包括那个孩子。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有效提问,对引导学生深入音乐内核,把握音乐元素,体验音乐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