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大连市某建筑工程,对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进行了分析,包括管道安装工艺流程、管道安装时应注意事项、钢塑管道施工、给排水调试。为广大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分析
1 工程概况
大连市某建筑工程共15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工程总建筑面积12000m2,地下室为车库,1-4层为商用设施,其中5层作为管道设备转换层,上层为商品住宅。该工程给排水系统安装特点为管道类型多,安裝操作技术难度大,现结合该工程对给排水系统安装及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管道安装工艺流程
给水管道工艺流程
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防腐→保温→管道冲洗→配件安装
排水管道工艺流程
管道预制→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灌水、通球试验
2.1给排水干管安装
安装前先检查预留洞口,以设计尺寸确定位置,修改洞口。给水干管安装时一般从总进入口开始操作,总进口端头加临时丝堵以备试压用。管道预制后、安装前做好防腐,丝扣连接管道抹铅油缠麻,然后用管钳上紧,安装后找直找正。排水管应用两个45度弯头连接。排出管安装时出墙管口堵好以便做闭水试验。
2.2给排水立管安装
给排水立管宜分主管、支立管分步预制安装。安装前先检查预留洞口,以设计尺寸确定位置,修改洞口。安装时若需打洞,洞口直径不应过大并且不得随意切断楼板钢筋。必须切断时需在立管安装后焊接加固。立管安装先每层从上至下统一安装卡件然后安装立管,安装完后用线坠吊直找正。冷热水立管安装要求热水管在左,冷水管在右。给水立管每层设管卡,高度距地面1.5-1.8m。排水立管应每层设检查口,高度距安装地面1m。
2.3给排水支管安装
给水支管安装前核定各卫生洁具冷热水预留口高度、位置,找平正后栽支管卡件。冷热水支管安装要求热水管在上,冷水管路设在下。排水支管先安装管道,调好坡度,再固定卡架。排水支管一定要按规定坡度进行安装,不允许有倒坡、平坡现象。
2.4其它
给水干管按0.002-0.003坡度敷设,坡向泄水装置。排水管坡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规定。坡度过小或倒坡均会影响使用效果。
3管道安装注意事项
水平安装管道要有适当坡度,给水横管以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或配水点,给水引入管应有不小于0.003坡度坡向室外给水管网。排水管道坡度按管径不同,以图纸给出坡度选取。给排水室内管道图纸标高为管道中心标高。
沿墙面或楼面敷设管道采用管卡固定,管卡用钢钉或膨胀螺丝,固定在依托墙体或楼板上。悬吊安装管道或管外有保温层管道采用吊架或托架来固定管道。管道固定件最大间距符合规定。在三通、弯头等管件处和管道弯曲部位增设固定件。安装后管道严禁攀踏或借作它用。暗设管道应经水压试验合格和检查无渗漏后,再进行填封管槽及粉刷或贴饰面层施工。穿越管道孔洞,当无防水要求时可用1:2水泥砂浆填实;当有防水要求时采用膨胀水泥配制1:2水泥砂浆填实并在板面抹三角灰。管道安装完检查坐标、标高、预留口位置和管道变径等是否正确,然后找直,用水平尺校对复核坡度,调整合格后再调整吊卡螺栓U形卡使其松紧适度,平正一致。摆正或安装好管道穿结构处套管,填堵管洞,预留口处加好临时管堵。
4钢塑管道施工
4.1螺纹连接
截管符合截管宜采用锯床,不得采用砂轮切割;当采用手工锯截管时锯面应垂直于管轴线。
套丝符合套丝采用自动套丝机,套丝机采用润滑油润滑;圆锥形管螺纹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并采用标准螺纹规检验。
管端清理加工符合应用细锉将金属管端毛边修光,采用棉回丝和毛刷清除管端和螺纹内油、水和金属切削,衬塑管采用专用绞刀,将衬塑层厚度1/2倒角,倒角坡度宜为10-15°,涂塑管采用削刀削成轻内倒角。管端、管螺纹清理加工后进行防腐,密封处理采用防锈密封胶和聚四氟乙烯生料带缠绕螺纹,应用色笔在管子上标记拧入深度,不得采用非衬塑可锻铸铁管件。
管子与配件连接前检查衬塑可锻铸铁管件内橡胶密封圈或厌氧密封胶,将配件用手捻上管端丝扣,在确认管件接口已插入衬塑钢管后,用管子钳进行管子与配件连接。管子与配件连接后外露螺纹部分及所有钳痕和表面损伤部位应涂防锈密封。用厌氧密封胶密封管接头,养护期不得少于24h,其间不得进行试压。钢塑复合管不得与阀门直接连接,采用黄铜质内衬塑胶内外螺纹专用过渡管接头,钢塑复合管不得与给水栓直接连接,采用黄铜质专用内螺纹管接头。
4.2沟槽连接
沟槽连接方式适用于公称直径不小于65mm涂塑钢管连接。沟槽式管接头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沟槽式管接头工作压力与管道工作压力相批配。衬塑复合钢管,当采用现场加工沟槽并进行管道安装时施工符合优先采用成品沟槽式涂塑管件。连接管段长度是管段两端口间净长度减去6-8mm断料,每个连接口之间有3-4mm间隙并用钢印编号。采用机械截管,截面应垂直轴心,管外壁端面应用机械加工1/2壁厚圆角。应用专用滚槽机压槽,压槽时管段保持水平,钢管与滚槽机正面呈90°,应用标准量规测量槽全周深度,如沟槽过浅调整压槽机后再行加工。与橡胶密封圈接触管外端应平整光滑,不得有划伤橡胶圈或影响密封毛刺。涂塑复合钢管沟槽连接方式用于现场测量、工厂预涂塑加工、现场安装。管段在涂塑前应压制标准沟槽,涂塑加工应符合CJ/T120《给水涂塑复合钢管》有关要求。管段涂塑除涂内壁外还应涂管口端和管端外壁与橡胶密封圈接触部位。
衬塑复合钢管沟槽连接按下列程序进行:检查橡胶密封圈是否匹配,涂润滑剂并将其套在一根管段末端;将对接另一根管段套上将胶圈移至连接中央。将卡箍套在圈外并将边缘卡入沟槽中。将带变形块螺栓插入螺栓孔并将螺母旋紧;应对称交替旋紧,防止胶圈起皱。
5给排水调试分析
5.1给水系统调试
把进入各用水点阀门全部关闭严密,把各分支系统上控制阀门关闭并把水箱口处阀门关闭严密。由室外给水网给地下室蓄水池供水并对浮球阀经水位调试调整,确保浮球阀正常工作。待蓄水池注满水后检查蓄水池出水管处是否有渗漏等现象,完毕后由电气专业配合启动水泵,检查给水设备供水是否正常;待正常后检查是否有水渗漏,合格后并做好记录备查。进行屋顶水箱送水。关闭所有支系统的阀门后打开给水主管阀门对水箱进行注水,检查不渗不漏后开始支系统调试,支系统由下向上进行,每调试一处必须严格检查阀门压盖、水嘴、冲洗阀、活接、丝扣、大便器、小便器等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不渗不漏并做好记录、按要求填写好竣工资料。
5.2排水系统调试
把潜水泵平稳地安放在集水坑底部并检查潜水泵于排水管道间卡口是否联接牢固。液位控制器调整到设计要求水位高度并检查反应是否灵敏。检查阀门和止回阀是否严密,安装方向是否正确,自动控制箱接上电源,集水坑注水使其达到要求水位,测试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动作并做好调试记录。在调试期间派专人24h值班确保地下室集水坑中水及时排出室外,避免其他设备被浸没。各排水系统按要求做好通球试验确保排水管道畅通无阻;卫生器具作存水试验确保卫生设备不渗不漏。
6结论
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优质安装施工质量是保障管网系统高效安全运行必要条件。为了满足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术素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满足民用建筑给排水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丘伟青,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问题[J],山西建筑,2008(17),188-189
[2]顾东亮.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175-175
[3]朱锦锡,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分析[J],科技资讯,2005(22),93-95
关键词: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分析
1 工程概况
大连市某建筑工程共15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工程总建筑面积12000m2,地下室为车库,1-4层为商用设施,其中5层作为管道设备转换层,上层为商品住宅。该工程给排水系统安装特点为管道类型多,安裝操作技术难度大,现结合该工程对给排水系统安装及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管道安装工艺流程
给水管道工艺流程
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防腐→保温→管道冲洗→配件安装
排水管道工艺流程
管道预制→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灌水、通球试验
2.1给排水干管安装
安装前先检查预留洞口,以设计尺寸确定位置,修改洞口。给水干管安装时一般从总进入口开始操作,总进口端头加临时丝堵以备试压用。管道预制后、安装前做好防腐,丝扣连接管道抹铅油缠麻,然后用管钳上紧,安装后找直找正。排水管应用两个45度弯头连接。排出管安装时出墙管口堵好以便做闭水试验。
2.2给排水立管安装
给排水立管宜分主管、支立管分步预制安装。安装前先检查预留洞口,以设计尺寸确定位置,修改洞口。安装时若需打洞,洞口直径不应过大并且不得随意切断楼板钢筋。必须切断时需在立管安装后焊接加固。立管安装先每层从上至下统一安装卡件然后安装立管,安装完后用线坠吊直找正。冷热水立管安装要求热水管在左,冷水管在右。给水立管每层设管卡,高度距地面1.5-1.8m。排水立管应每层设检查口,高度距安装地面1m。
2.3给排水支管安装
给水支管安装前核定各卫生洁具冷热水预留口高度、位置,找平正后栽支管卡件。冷热水支管安装要求热水管在上,冷水管路设在下。排水支管先安装管道,调好坡度,再固定卡架。排水支管一定要按规定坡度进行安装,不允许有倒坡、平坡现象。
2.4其它
给水干管按0.002-0.003坡度敷设,坡向泄水装置。排水管坡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规定。坡度过小或倒坡均会影响使用效果。
3管道安装注意事项
水平安装管道要有适当坡度,给水横管以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或配水点,给水引入管应有不小于0.003坡度坡向室外给水管网。排水管道坡度按管径不同,以图纸给出坡度选取。给排水室内管道图纸标高为管道中心标高。
沿墙面或楼面敷设管道采用管卡固定,管卡用钢钉或膨胀螺丝,固定在依托墙体或楼板上。悬吊安装管道或管外有保温层管道采用吊架或托架来固定管道。管道固定件最大间距符合规定。在三通、弯头等管件处和管道弯曲部位增设固定件。安装后管道严禁攀踏或借作它用。暗设管道应经水压试验合格和检查无渗漏后,再进行填封管槽及粉刷或贴饰面层施工。穿越管道孔洞,当无防水要求时可用1:2水泥砂浆填实;当有防水要求时采用膨胀水泥配制1:2水泥砂浆填实并在板面抹三角灰。管道安装完检查坐标、标高、预留口位置和管道变径等是否正确,然后找直,用水平尺校对复核坡度,调整合格后再调整吊卡螺栓U形卡使其松紧适度,平正一致。摆正或安装好管道穿结构处套管,填堵管洞,预留口处加好临时管堵。
4钢塑管道施工
4.1螺纹连接
截管符合截管宜采用锯床,不得采用砂轮切割;当采用手工锯截管时锯面应垂直于管轴线。
套丝符合套丝采用自动套丝机,套丝机采用润滑油润滑;圆锥形管螺纹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并采用标准螺纹规检验。
管端清理加工符合应用细锉将金属管端毛边修光,采用棉回丝和毛刷清除管端和螺纹内油、水和金属切削,衬塑管采用专用绞刀,将衬塑层厚度1/2倒角,倒角坡度宜为10-15°,涂塑管采用削刀削成轻内倒角。管端、管螺纹清理加工后进行防腐,密封处理采用防锈密封胶和聚四氟乙烯生料带缠绕螺纹,应用色笔在管子上标记拧入深度,不得采用非衬塑可锻铸铁管件。
管子与配件连接前检查衬塑可锻铸铁管件内橡胶密封圈或厌氧密封胶,将配件用手捻上管端丝扣,在确认管件接口已插入衬塑钢管后,用管子钳进行管子与配件连接。管子与配件连接后外露螺纹部分及所有钳痕和表面损伤部位应涂防锈密封。用厌氧密封胶密封管接头,养护期不得少于24h,其间不得进行试压。钢塑复合管不得与阀门直接连接,采用黄铜质内衬塑胶内外螺纹专用过渡管接头,钢塑复合管不得与给水栓直接连接,采用黄铜质专用内螺纹管接头。
4.2沟槽连接
沟槽连接方式适用于公称直径不小于65mm涂塑钢管连接。沟槽式管接头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沟槽式管接头工作压力与管道工作压力相批配。衬塑复合钢管,当采用现场加工沟槽并进行管道安装时施工符合优先采用成品沟槽式涂塑管件。连接管段长度是管段两端口间净长度减去6-8mm断料,每个连接口之间有3-4mm间隙并用钢印编号。采用机械截管,截面应垂直轴心,管外壁端面应用机械加工1/2壁厚圆角。应用专用滚槽机压槽,压槽时管段保持水平,钢管与滚槽机正面呈90°,应用标准量规测量槽全周深度,如沟槽过浅调整压槽机后再行加工。与橡胶密封圈接触管外端应平整光滑,不得有划伤橡胶圈或影响密封毛刺。涂塑复合钢管沟槽连接方式用于现场测量、工厂预涂塑加工、现场安装。管段在涂塑前应压制标准沟槽,涂塑加工应符合CJ/T120《给水涂塑复合钢管》有关要求。管段涂塑除涂内壁外还应涂管口端和管端外壁与橡胶密封圈接触部位。
衬塑复合钢管沟槽连接按下列程序进行:检查橡胶密封圈是否匹配,涂润滑剂并将其套在一根管段末端;将对接另一根管段套上将胶圈移至连接中央。将卡箍套在圈外并将边缘卡入沟槽中。将带变形块螺栓插入螺栓孔并将螺母旋紧;应对称交替旋紧,防止胶圈起皱。
5给排水调试分析
5.1给水系统调试
把进入各用水点阀门全部关闭严密,把各分支系统上控制阀门关闭并把水箱口处阀门关闭严密。由室外给水网给地下室蓄水池供水并对浮球阀经水位调试调整,确保浮球阀正常工作。待蓄水池注满水后检查蓄水池出水管处是否有渗漏等现象,完毕后由电气专业配合启动水泵,检查给水设备供水是否正常;待正常后检查是否有水渗漏,合格后并做好记录备查。进行屋顶水箱送水。关闭所有支系统的阀门后打开给水主管阀门对水箱进行注水,检查不渗不漏后开始支系统调试,支系统由下向上进行,每调试一处必须严格检查阀门压盖、水嘴、冲洗阀、活接、丝扣、大便器、小便器等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不渗不漏并做好记录、按要求填写好竣工资料。
5.2排水系统调试
把潜水泵平稳地安放在集水坑底部并检查潜水泵于排水管道间卡口是否联接牢固。液位控制器调整到设计要求水位高度并检查反应是否灵敏。检查阀门和止回阀是否严密,安装方向是否正确,自动控制箱接上电源,集水坑注水使其达到要求水位,测试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动作并做好调试记录。在调试期间派专人24h值班确保地下室集水坑中水及时排出室外,避免其他设备被浸没。各排水系统按要求做好通球试验确保排水管道畅通无阻;卫生器具作存水试验确保卫生设备不渗不漏。
6结论
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优质安装施工质量是保障管网系统高效安全运行必要条件。为了满足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术素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满足民用建筑给排水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丘伟青,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问题[J],山西建筑,2008(17),188-189
[2]顾东亮.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175-175
[3]朱锦锡,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分析[J],科技资讯,2005(2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