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团体心理游戏是以游戏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载体,借助游戏,使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思想和理念得以展示,得以传递,得以强化,得以巩固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比以往的讲授式更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效果显著。本文以“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从“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实施过程、教学反馈、存在问题、课程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团体心理游戏;体验式教学;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28-04
本文是基于校级课题"团体心理游戏在技校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的一篇阶段性论文,课题研究对象是广东省阳江技师学院高级班新生,在新生班级中选取六个平行班,其中三个班作为实验班,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课题组自编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对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纵向对比,从而把握团体心理游戏对技校生德育工作是否具积极影响。通过SPSS数据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心理游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从而对班级的德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具体方案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心理健康》和广东省技工院校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两本教材的内容,结合技校生的现状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认识自己、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心怀感恩、人际交往。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共五人,每位老师分配一个主题组织教学。每个主题分别有三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一个课时,每一节课基本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为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为主体活动做准备;第二环节为主体活动,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开展团体游戏教学,指导学生参加活动;第三环节为讨论、交流、分享,在这个环节中,成员们进一步澄清自己感受,自我觉察,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益。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加深印象,深化主题,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具体方案见表1。
二、实施过程
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用具,课上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和游戏,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热身活动—主体活动—内省分享—拓展应用。下面以主题“创新思维”中的第二节课“放飞思维的翅膀”为例,具体阐述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能力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报纸、工具盒、布。
热身活动:整齐的节拍,教师拍出节拍,学生跟着做。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同时为结束课堂做铺垫。
三个主体活动,分别是见面礼、一块布的使用、报纸时装创意大比拼。主体活动的时间分配和用时把握是团体心理游戏课堂的难点,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施游戏用去了全部的时间,学生玩得很尽兴,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感悟、交流、分享,这样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有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活动充分,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个人感受可以分享。
学生的活动分享与教师点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所以,最后的拓展应用很重要。
三、教学反馈
本次“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结果的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个别访谈结果。一个学期五个主题的课程结束后,选取三个实验班的个别学生进行简要访谈,他们大部分对此课程表示满意,有收获,希望可以长期开展,并表示通过课堂上玩游戏、分享交流感悟,不仅放松了身心,也看到了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爱自己、爱父母,欣赏他人,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第三个方面是对实验班班主任的访谈结果。汽车1班的班主任叶老师表示,自己班的同学在这个学期较少出现心理问题,班级的团体凝聚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主体游戏陈旧,缺乏创新。现在团体心理游戏或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书籍较多,但是仔细分析,好多游戏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内容相差无几,这样就会导致游戏重复,以致学生失去兴趣。
(2)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变化过程。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缺乏对学生体验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体验的结果,忽略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两个重要环节。其实,游戏教学的目标并不是游戏或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团体心理游戏”課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感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期望通过一次活动,学生便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或是用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他人的经验。 (4)由于“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要全面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过程、体验效果。如果教师力不从心,一般只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关注较多,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而且时间上有限制,所以应多安排学生们在小组里活动。如何加强小组的组织管理与發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课程反思与建议
目前,“团体心理游戏”还在刚刚起步阶段,以上提到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正常,多重原因导致“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还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一)选取适合学生且能够团体操作的游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适当的活动内容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来说至关重要,它应该具备以下特质:设计基于心理学理论,契合学生需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现有方案中如有不太符合或者学生参与度不足的游戏,可以及时收集反馈评价,对这样的游戏进行修改或替换,以保证主体游戏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师角色转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体现了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不同感受,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感受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奢望一次活动就能完成,它需要不断地外化。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并鼓励他们将课堂上所感所悟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
(三)善于整合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采用“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信息,并与学生广泛交流,提前了解学生心理现状,这会花去很多功夫。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备课时,几位老师一起研究,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够推陈出新,拿出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可以邀请本班的班主任协助教学,这样班主任既可以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操作,可以为以后的班会课提供多种形式,又可以更加了解本班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班级建设提供更好的思路。
团体心理游戏是让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这种上课形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关注。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田国秀. 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樊富珉,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关键词:团体心理游戏;体验式教学;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28-04
本文是基于校级课题"团体心理游戏在技校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的一篇阶段性论文,课题研究对象是广东省阳江技师学院高级班新生,在新生班级中选取六个平行班,其中三个班作为实验班,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课题组自编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对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纵向对比,从而把握团体心理游戏对技校生德育工作是否具积极影响。通过SPSS数据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心理游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从而对班级的德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具体方案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心理健康》和广东省技工院校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两本教材的内容,结合技校生的现状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认识自己、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心怀感恩、人际交往。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共五人,每位老师分配一个主题组织教学。每个主题分别有三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一个课时,每一节课基本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为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为主体活动做准备;第二环节为主体活动,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开展团体游戏教学,指导学生参加活动;第三环节为讨论、交流、分享,在这个环节中,成员们进一步澄清自己感受,自我觉察,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益。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加深印象,深化主题,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具体方案见表1。
二、实施过程
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用具,课上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和游戏,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热身活动—主体活动—内省分享—拓展应用。下面以主题“创新思维”中的第二节课“放飞思维的翅膀”为例,具体阐述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能力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报纸、工具盒、布。
热身活动:整齐的节拍,教师拍出节拍,学生跟着做。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同时为结束课堂做铺垫。
三个主体活动,分别是见面礼、一块布的使用、报纸时装创意大比拼。主体活动的时间分配和用时把握是团体心理游戏课堂的难点,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施游戏用去了全部的时间,学生玩得很尽兴,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感悟、交流、分享,这样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有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活动充分,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个人感受可以分享。
学生的活动分享与教师点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所以,最后的拓展应用很重要。
三、教学反馈
本次“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结果的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个别访谈结果。一个学期五个主题的课程结束后,选取三个实验班的个别学生进行简要访谈,他们大部分对此课程表示满意,有收获,希望可以长期开展,并表示通过课堂上玩游戏、分享交流感悟,不仅放松了身心,也看到了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爱自己、爱父母,欣赏他人,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第三个方面是对实验班班主任的访谈结果。汽车1班的班主任叶老师表示,自己班的同学在这个学期较少出现心理问题,班级的团体凝聚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主体游戏陈旧,缺乏创新。现在团体心理游戏或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书籍较多,但是仔细分析,好多游戏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内容相差无几,这样就会导致游戏重复,以致学生失去兴趣。
(2)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变化过程。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缺乏对学生体验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体验的结果,忽略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两个重要环节。其实,游戏教学的目标并不是游戏或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团体心理游戏”課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感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期望通过一次活动,学生便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或是用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他人的经验。 (4)由于“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要全面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过程、体验效果。如果教师力不从心,一般只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关注较多,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而且时间上有限制,所以应多安排学生们在小组里活动。如何加强小组的组织管理与發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课程反思与建议
目前,“团体心理游戏”还在刚刚起步阶段,以上提到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正常,多重原因导致“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还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一)选取适合学生且能够团体操作的游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适当的活动内容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来说至关重要,它应该具备以下特质:设计基于心理学理论,契合学生需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现有方案中如有不太符合或者学生参与度不足的游戏,可以及时收集反馈评价,对这样的游戏进行修改或替换,以保证主体游戏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师角色转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体现了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不同感受,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感受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奢望一次活动就能完成,它需要不断地外化。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并鼓励他们将课堂上所感所悟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
(三)善于整合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采用“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信息,并与学生广泛交流,提前了解学生心理现状,这会花去很多功夫。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备课时,几位老师一起研究,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够推陈出新,拿出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可以邀请本班的班主任协助教学,这样班主任既可以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操作,可以为以后的班会课提供多种形式,又可以更加了解本班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班级建设提供更好的思路。
团体心理游戏是让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这种上课形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关注。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田国秀. 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樊富珉,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