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高校办学模式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校企联合办学是美国高校办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这方面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其中的许多做法对我们做好校企联合办学极具启发意义。
美国高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历史沿革
美国作为一个以富于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立国的国度,天然地导致一流的人才进入市场成为企业家。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领域的内容必然受到经济的支配性影响。美国受其影响,学校教育也倾向于企业家化的精英教育。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发展了。学校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实习基地和资金支持。早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就出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雏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校企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校企合作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处于滞涨期,刻板的公立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另外,人力资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知识的实用性受到重视。这些因素促进了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大繁荣大发展。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校企合作办学的数量倍增。早期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有求于企业,希望能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本领,获取资金、技术的支持;企业则希望通过合作来改善自身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美国的企业日益受到日本等国家的冲击,促使美国企业日益重视员工素养,推动了高校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同时,学校也日益注重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课程以符合市场需求,校企合作不仅数量剧增,而且日益重视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涉及许多行业,合作方式也由简单的点到点式发展到多方面网络式合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90年代初,美国劳工部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SCANS(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即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以督导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来变革教学大纲,改善教学课程。该委员会提倡劳动者的能力提升应立足三大基础,即基本技能、思维方式、道德品质。明确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包括资源利用、交流共同技能、信息获取、分析与综合、掌握先进技术等技能。90年代中期,美国本土劳动者面临外国劳动者的冲击,迫使学校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实际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任期内通过了一项学校到职场机会的法案,通过这一法案来塑造适应学校到职场机会的教育系统。该法案规划的教育体系是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合:以企业为载体的实习活动,以学校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以两者相衔接的互动活动。此项法案的出台及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校企合作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应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模式:合同制教学、职业实习、技术准备教育、职业学徒、合作教育等。其中最核心、影响力最大的是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的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工作两不误,因此对于高校、企业、学生三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且易于推广。
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有用有效性。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高校奉行的教学宗旨,就是在教学中秉持实用性。学以致用,以用为先。特别是职业教育中杜绝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那些与社会脱离的屠龙之术,要学就学社会需要的知识,掌握真本事。合作教育模式中,学校从招生到教学设计,始终把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工作,能更好地培育责任意识,更好地理解课堂的书本知识。学校则通过其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来打造自身品牌,扩大影响力。企业也省掉了雇员入职培训的环节,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第二,普遍参与性。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订单式的点对点合作模式,涉及的对象也不仅仅是高校、学生、企业三者,而是全社会不同领域共同紧密联系、携手合作的模式。社会各方的参与不是淺尝辄止、虎头蛇尾的,而是一以贯之、全程参与的。在该模式下,各个部门与个人都是网络一般联系起来的,而非一座座“孤岛”。合作教育模式第一主体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以学生为本。学校为学生传授有社会需求的知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与劳动报酬;各级行政主体则提供监督与引导;银行给予资金保障;新闻媒体则对其进行正面宣传、积极引导。
第三,社区本位性。合作教育模式服务范围主要是本社区。美国高校特别是社区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育成能够为本社区服务的合格劳动者。社区高校与企业合作主要是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企业为本土的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以吸引人才的流入与聚集。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普遍,特别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目前的办学主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美国以合作教育模式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可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细细体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诸如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法律、政策、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上的本土化、政府的鼓励与引导、学校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坚持解放思想、秉承先进理念,等等。
第一,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制度。当前我国缺乏对于合作教育模式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普遍对于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不足,而且对于企业同学校联合办学存在歧视与误解。认为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是不正规的杂牌军,上这种类型的学校毕业后没出路,只能干那些没前途的工作。没有法律、政策、制度的保障,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合作教育模式就是无根的浮萍,难以有效地推广、发展。有了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的出台与推行,合作教育模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有一个好的大环境。
第二,要立足地区实际,充分保证为本地区培养人才。合作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于为本地区的本土企业培育一流人才。社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企业的支持,当地企业也能从社区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招聘员工,节约成本,提升效益。而我国很少有校企联合办学的机构直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服务本地区企业,这就致使学生没有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对于本地企业缺乏感情。这也就导致企业不会主动支持学校的发展,因为学校并没有为自己的企业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人才大量外流。我们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要坚持在教学目标上定位于本土化,为当地企业发展服务。做到立足本土才能更好地立足实地,才能更好地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各级政府的重视、鼓励与引导。当前,我国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国家通过行之有效的短期应对措施与长期制度建设鼓励与引导合作教育模式。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积极性不够。政府不仅仅要让企业了解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性,还要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对于主动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予以税费上的优惠,成立专项基金与特种补贴,为参与联合办学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等。政府要充分利用其掌控各种资源的优势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好处,使企业与学校都能认识到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双方皆有益的事。
美国高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历史沿革
美国作为一个以富于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立国的国度,天然地导致一流的人才进入市场成为企业家。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领域的内容必然受到经济的支配性影响。美国受其影响,学校教育也倾向于企业家化的精英教育。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发展了。学校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实习基地和资金支持。早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就出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雏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校企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校企合作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处于滞涨期,刻板的公立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另外,人力资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知识的实用性受到重视。这些因素促进了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大繁荣大发展。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校企合作办学的数量倍增。早期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有求于企业,希望能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本领,获取资金、技术的支持;企业则希望通过合作来改善自身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美国的企业日益受到日本等国家的冲击,促使美国企业日益重视员工素养,推动了高校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同时,学校也日益注重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课程以符合市场需求,校企合作不仅数量剧增,而且日益重视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涉及许多行业,合作方式也由简单的点到点式发展到多方面网络式合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90年代初,美国劳工部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SCANS(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即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以督导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来变革教学大纲,改善教学课程。该委员会提倡劳动者的能力提升应立足三大基础,即基本技能、思维方式、道德品质。明确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包括资源利用、交流共同技能、信息获取、分析与综合、掌握先进技术等技能。90年代中期,美国本土劳动者面临外国劳动者的冲击,迫使学校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实际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任期内通过了一项学校到职场机会的法案,通过这一法案来塑造适应学校到职场机会的教育系统。该法案规划的教育体系是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合:以企业为载体的实习活动,以学校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以两者相衔接的互动活动。此项法案的出台及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校企合作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应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模式:合同制教学、职业实习、技术准备教育、职业学徒、合作教育等。其中最核心、影响力最大的是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的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工作两不误,因此对于高校、企业、学生三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且易于推广。
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有用有效性。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高校奉行的教学宗旨,就是在教学中秉持实用性。学以致用,以用为先。特别是职业教育中杜绝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那些与社会脱离的屠龙之术,要学就学社会需要的知识,掌握真本事。合作教育模式中,学校从招生到教学设计,始终把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工作,能更好地培育责任意识,更好地理解课堂的书本知识。学校则通过其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来打造自身品牌,扩大影响力。企业也省掉了雇员入职培训的环节,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第二,普遍参与性。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订单式的点对点合作模式,涉及的对象也不仅仅是高校、学生、企业三者,而是全社会不同领域共同紧密联系、携手合作的模式。社会各方的参与不是淺尝辄止、虎头蛇尾的,而是一以贯之、全程参与的。在该模式下,各个部门与个人都是网络一般联系起来的,而非一座座“孤岛”。合作教育模式第一主体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以学生为本。学校为学生传授有社会需求的知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与劳动报酬;各级行政主体则提供监督与引导;银行给予资金保障;新闻媒体则对其进行正面宣传、积极引导。
第三,社区本位性。合作教育模式服务范围主要是本社区。美国高校特别是社区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育成能够为本社区服务的合格劳动者。社区高校与企业合作主要是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企业为本土的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以吸引人才的流入与聚集。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普遍,特别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目前的办学主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美国以合作教育模式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可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细细体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诸如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法律、政策、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上的本土化、政府的鼓励与引导、学校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坚持解放思想、秉承先进理念,等等。
第一,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制度。当前我国缺乏对于合作教育模式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普遍对于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不足,而且对于企业同学校联合办学存在歧视与误解。认为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是不正规的杂牌军,上这种类型的学校毕业后没出路,只能干那些没前途的工作。没有法律、政策、制度的保障,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合作教育模式就是无根的浮萍,难以有效地推广、发展。有了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的出台与推行,合作教育模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有一个好的大环境。
第二,要立足地区实际,充分保证为本地区培养人才。合作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于为本地区的本土企业培育一流人才。社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企业的支持,当地企业也能从社区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招聘员工,节约成本,提升效益。而我国很少有校企联合办学的机构直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服务本地区企业,这就致使学生没有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对于本地企业缺乏感情。这也就导致企业不会主动支持学校的发展,因为学校并没有为自己的企业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人才大量外流。我们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要坚持在教学目标上定位于本土化,为当地企业发展服务。做到立足本土才能更好地立足实地,才能更好地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各级政府的重视、鼓励与引导。当前,我国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国家通过行之有效的短期应对措施与长期制度建设鼓励与引导合作教育模式。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积极性不够。政府不仅仅要让企业了解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性,还要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对于主动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予以税费上的优惠,成立专项基金与特种补贴,为参与联合办学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等。政府要充分利用其掌控各种资源的优势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好处,使企业与学校都能认识到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双方皆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