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动力。学生产生认知需要是课堂学习的动力源泉,而这一需要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来实现。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水平。
那么,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体现呢?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在每一节内容的讲授之前,首先应要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点、难点,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
1.提问内容紧扣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这一节时,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轻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提出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联,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切勿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问,尤其注意不要自问自答,使整堂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景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编设问题,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激发创新的火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提问,这样既可以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为课堂教学服务,又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借助了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我们居住的福清市,面积比十多年前扩展了几倍,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提问方式要巧妙
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问什么”,还要注意“怎么问”,发问的过程也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而且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些简单的“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或查找地图来解决。比如,在讲“欧洲东部和北亚”时,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不同。
第一种方式,教师仅仅围绕“是什么”提问。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诸如俄罗斯分哪三个地形单元,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俄罗斯有些什么河流?等等。那么,学生只要机械地在书上和图中寻找答案就可以回答,并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教学毫无效果可言。
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效果则截然不同。比如,讲俄罗斯东部三条河流时,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条河流的水文状况,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这三条河流的下游却几乎没有农田,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光照、水源、土壤、热量等,进而分析三条河流所处的纬度位置、三条河流的流向等。如此以来,在知识目标上,既培养了学生处理分析材料、判断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又带领学生回顾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等已学习过的知识,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使学生学习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季风时,可以展示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就能够很顺利地回答。
巧设动画,开拓思路,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学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这样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逐步把握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善于引导和分析学生的回答
分析引导是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时,教师头脑中对此迅速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应对学生不足的回答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适当提示、巧妙点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就失去提问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问有导,而且要善于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出现会答、答不出、答得不全等几种情况。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区别对待。
首先,在学生答得不全时,教师不可急于说出答案,或另换学生回答,而应针对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正确思维方法十分有益。
其次,在学生领会错或回答偏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领会题意,并对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要使学生的思路沿着预定目的展开,少走弯路。
最后,当学生照背课本或看书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看书,要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课堂提问的总结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深化、补充纠正,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路指导、语言评价和语态分析,使答案系统化、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问总结时,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及时捕捉创新的火花。即使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很可笑,或远离提问的主题,也让他们说完,然后再讨论得失。其次,允许结论多样性,允许学生否定教师的结论。第三,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学生答错了或一时答不出来,绝对不能用“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没关系,坐下来想想”等亲切话语抚慰学生的心灵。多鼓励学生,赞赏他们点滴的进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运用,使其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
那么,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体现呢?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在每一节内容的讲授之前,首先应要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点、难点,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
1.提问内容紧扣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这一节时,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轻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提出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联,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切勿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问,尤其注意不要自问自答,使整堂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景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编设问题,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激发创新的火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提问,这样既可以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为课堂教学服务,又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借助了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我们居住的福清市,面积比十多年前扩展了几倍,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提问方式要巧妙
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问什么”,还要注意“怎么问”,发问的过程也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而且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些简单的“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或查找地图来解决。比如,在讲“欧洲东部和北亚”时,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不同。
第一种方式,教师仅仅围绕“是什么”提问。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诸如俄罗斯分哪三个地形单元,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俄罗斯有些什么河流?等等。那么,学生只要机械地在书上和图中寻找答案就可以回答,并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教学毫无效果可言。
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效果则截然不同。比如,讲俄罗斯东部三条河流时,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条河流的水文状况,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这三条河流的下游却几乎没有农田,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光照、水源、土壤、热量等,进而分析三条河流所处的纬度位置、三条河流的流向等。如此以来,在知识目标上,既培养了学生处理分析材料、判断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又带领学生回顾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等已学习过的知识,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使学生学习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季风时,可以展示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就能够很顺利地回答。
巧设动画,开拓思路,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学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这样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逐步把握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善于引导和分析学生的回答
分析引导是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时,教师头脑中对此迅速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应对学生不足的回答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适当提示、巧妙点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就失去提问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问有导,而且要善于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出现会答、答不出、答得不全等几种情况。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区别对待。
首先,在学生答得不全时,教师不可急于说出答案,或另换学生回答,而应针对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正确思维方法十分有益。
其次,在学生领会错或回答偏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领会题意,并对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要使学生的思路沿着预定目的展开,少走弯路。
最后,当学生照背课本或看书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看书,要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课堂提问的总结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深化、补充纠正,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路指导、语言评价和语态分析,使答案系统化、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问总结时,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及时捕捉创新的火花。即使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很可笑,或远离提问的主题,也让他们说完,然后再讨论得失。其次,允许结论多样性,允许学生否定教师的结论。第三,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学生答错了或一时答不出来,绝对不能用“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没关系,坐下来想想”等亲切话语抚慰学生的心灵。多鼓励学生,赞赏他们点滴的进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运用,使其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