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战争”、“神秘的货币”,不知什么时候,货币被涂上了一层魔幻的色彩。想想也是:30年前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现在成了谁都瞧不起的“穷光蛋”。美国欠中国那么多钱,可我们还要继续借钱给它……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不都是货币魔杖操纵的吗?
在改革开放之前,银行是财政的附庸,没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货币的魔力还发挥不出来。但自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货币也如出笼的猛虎,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令人瞠目结舌。看看下面这组数字:
中国货币存量在1952年(有了最初的统计资料)是101.3亿元,到今年已经高达57万亿;
1981年的万元存款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30年来货币贬值速度在每年20%以上!
一方面货币可以让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钱确实越来越不值钱了,这是货币化进程的双刃剑。但是如果只用CPI来测度的话,好像钱并没有贬值多少。从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期。而最近30年CPI增长平均也不过4.8%,但为什么人们的感觉不一样呢?首先是“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其次那些不计入CPI的商品和服务,比如住房、教育、医疗变得愈加昂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建国初期延续了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恶性通胀惯性(1949年6月-1950年2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上涨20倍)外,老一辈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四次通胀,分别是1979-1980年,1986-1988年,1992-1994年,2007-2008年o
1979年的那次速胀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放权让利”,造成国库空虚需要增发货币来弥补;第二次通胀源自“价格闯关”和工资改革;1992年开始的那轮通胀更多的是超额信贷惹的祸;而最近这轮通胀则是长期贸易顺差造成流动性泛滥,并引发资产价格暴涨所催生的。无论原因和结果如何,只有那些积极投资理财的人才能抵抗住通胀对个人财产的侵蚀。
谈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胀故事,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三次(1980年、1988年和1993年)来访中国分别赶上三次通货膨胀,最后一次没赶上或许是因为他在前一年已经逝去。这位货币主义大师的足迹似乎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养分,包括货币主义学派思想,但至今,依然没有一套成熟的货币理论体系能让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目标清晰、内外兼顾。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理论上的国际交流简单,但实践中的融合很难。60年来中国货币化进程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被排斥到相互吸引再到发起挑战这样的主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石油美元出现——美元纸币的霸主地位形成——欧元出现挑战美元——美元逐渐衰落——金融危机爆发后呼唤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和汇率制度经历了:盯住美元但外贸与货币化程度很低——逐渐开放形成汇率双轨制——盯住美元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大幅下调,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贬值——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盯住一篮子货币——倡导超主权储备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放眼未来60年,货币魔杖又将勾画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是与每个人的财富息息相关的。我们归纳了三点:
1、急速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不可持续,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监控目标,我们的理财生活将从粗放转到精细。
2、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流通贷币和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3、人民币利率实现市场化,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
在改革开放之前,银行是财政的附庸,没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货币的魔力还发挥不出来。但自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货币也如出笼的猛虎,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令人瞠目结舌。看看下面这组数字:
中国货币存量在1952年(有了最初的统计资料)是101.3亿元,到今年已经高达57万亿;
1981年的万元存款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30年来货币贬值速度在每年20%以上!
一方面货币可以让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钱确实越来越不值钱了,这是货币化进程的双刃剑。但是如果只用CPI来测度的话,好像钱并没有贬值多少。从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期。而最近30年CPI增长平均也不过4.8%,但为什么人们的感觉不一样呢?首先是“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其次那些不计入CPI的商品和服务,比如住房、教育、医疗变得愈加昂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建国初期延续了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恶性通胀惯性(1949年6月-1950年2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上涨20倍)外,老一辈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四次通胀,分别是1979-1980年,1986-1988年,1992-1994年,2007-2008年o
1979年的那次速胀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放权让利”,造成国库空虚需要增发货币来弥补;第二次通胀源自“价格闯关”和工资改革;1992年开始的那轮通胀更多的是超额信贷惹的祸;而最近这轮通胀则是长期贸易顺差造成流动性泛滥,并引发资产价格暴涨所催生的。无论原因和结果如何,只有那些积极投资理财的人才能抵抗住通胀对个人财产的侵蚀。
谈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胀故事,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三次(1980年、1988年和1993年)来访中国分别赶上三次通货膨胀,最后一次没赶上或许是因为他在前一年已经逝去。这位货币主义大师的足迹似乎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养分,包括货币主义学派思想,但至今,依然没有一套成熟的货币理论体系能让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目标清晰、内外兼顾。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理论上的国际交流简单,但实践中的融合很难。60年来中国货币化进程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被排斥到相互吸引再到发起挑战这样的主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石油美元出现——美元纸币的霸主地位形成——欧元出现挑战美元——美元逐渐衰落——金融危机爆发后呼唤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和汇率制度经历了:盯住美元但外贸与货币化程度很低——逐渐开放形成汇率双轨制——盯住美元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大幅下调,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贬值——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盯住一篮子货币——倡导超主权储备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放眼未来60年,货币魔杖又将勾画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是与每个人的财富息息相关的。我们归纳了三点:
1、急速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不可持续,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监控目标,我们的理财生活将从粗放转到精细。
2、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流通贷币和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3、人民币利率实现市场化,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