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抓住货币的魔杖?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战争”、“神秘的货币”,不知什么时候,货币被涂上了一层魔幻的色彩。想想也是:30年前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现在成了谁都瞧不起的“穷光蛋”。美国欠中国那么多钱,可我们还要继续借钱给它……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不都是货币魔杖操纵的吗?
  在改革开放之前,银行是财政的附庸,没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货币的魔力还发挥不出来。但自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货币也如出笼的猛虎,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令人瞠目结舌。看看下面这组数字:
  中国货币存量在1952年(有了最初的统计资料)是101.3亿元,到今年已经高达57万亿;
  1981年的万元存款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30年来货币贬值速度在每年20%以上!
  一方面货币可以让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钱确实越来越不值钱了,这是货币化进程的双刃剑。但是如果只用CPI来测度的话,好像钱并没有贬值多少。从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期。而最近30年CPI增长平均也不过4.8%,但为什么人们的感觉不一样呢?首先是“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其次那些不计入CPI的商品和服务,比如住房、教育、医疗变得愈加昂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建国初期延续了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恶性通胀惯性(1949年6月-1950年2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上涨20倍)外,老一辈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四次通胀,分别是1979-1980年,1986-1988年,1992-1994年,2007-2008年o
  1979年的那次速胀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放权让利”,造成国库空虚需要增发货币来弥补;第二次通胀源自“价格闯关”和工资改革;1992年开始的那轮通胀更多的是超额信贷惹的祸;而最近这轮通胀则是长期贸易顺差造成流动性泛滥,并引发资产价格暴涨所催生的。无论原因和结果如何,只有那些积极投资理财的人才能抵抗住通胀对个人财产的侵蚀。
  


  谈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胀故事,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三次(1980年、1988年和1993年)来访中国分别赶上三次通货膨胀,最后一次没赶上或许是因为他在前一年已经逝去。这位货币主义大师的足迹似乎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养分,包括货币主义学派思想,但至今,依然没有一套成熟的货币理论体系能让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目标清晰、内外兼顾。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理论上的国际交流简单,但实践中的融合很难。60年来中国货币化进程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被排斥到相互吸引再到发起挑战这样的主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石油美元出现——美元纸币的霸主地位形成——欧元出现挑战美元——美元逐渐衰落——金融危机爆发后呼唤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和汇率制度经历了:盯住美元但外贸与货币化程度很低——逐渐开放形成汇率双轨制——盯住美元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大幅下调,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贬值——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盯住一篮子货币——倡导超主权储备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放眼未来60年,货币魔杖又将勾画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是与每个人的财富息息相关的。我们归纳了三点:
  1、急速狂飙的货币化进程不可持续,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监控目标,我们的理财生活将从粗放转到精细。
  2、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流通贷币和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3、人民币利率实现市场化,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
其他文献
策划 王雪吟 张志峰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不知什么时候,“被字句”窜红于大江南北和网络上下,折射出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不能获得平等博弈空间的现实。  今天,我们郑重的推出“被理财”一词,相信那些经历过资产账户剧烈波动、对政策走向和市场趋势总是把握不准的人会心领神会:  市场风云变幻,谁都很难预测。可像中国这样在政策导向下大起大落的也属罕见。个人投资者时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自己
期刊
     
期刊
新中国生活上下60年衍变  当中国的财富魔方开始被时间的力量扭转时,简单的六面体逐渐绽现彩色的多元组合。从人民当家作主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人的生活随着视野的开放而更加多彩。60年前的人们应该无法想象今天的精彩和成就,那我们是否可以在今眺望60年后的一隅?    我们从过去来    60年不长,但中国已经从战火走向繁荣;60年不短,但共和国的同龄人已经两鬓斑白。生活在中国特色的社会
期刊
如果没有听到他的讲述,会觉得眼前这位虞忠尧老人再平常不过了。翻翻他的履历,几乎是在国企干了一辈子工程师,退休后拿着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这是与共和国年龄相仿者的典型人生轨迹。但是,当你知道他曾与几位兄弟共同出资2000万投资一支股票,并成为该上市公司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时,当你了解到他涉足股票、民用和商用住宅等多种投资,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投资哲学时,将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    3块敲门砖与100
期刊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梁洪昀温暖儒雅的笑容,沉稳谦和的眼神,使我在他的身上读到了自信和坚定。在接下来短短的40分钟里,他很健谈。他的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于是我又从他的语言里读到了睿智。  梁洪昀是目前正在募集的建信沪深300指数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该基金是建信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首只指数型基金产品。  “沪深300指数基金未来会与美国标普500指数基金有些相像。”梁洪昀如是看待沪深300指数的未来,并
期刊
中国人是勤劳的,他们辛勤的工作赚钱,小心的消费,按部就班地存款。为什么很多中国不敢消费?这并不是说人们骨子里的节俭。而是反映了中国居民历来缺乏一个好的社会保障体制。人们总是存在一种内在的不安全感。当人们一直被老无所养,民无所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困扰时,存款养老,以备不时之需就成为必然。应对经济危机,经济学家针对高储蓄率提出了拉动内需策略。但是要想真正释放存款购买力,首先就要为居民提供一个完善的社会保
期刊
个人理“私财”,政府理“公财”。个体家庭在拨打自己小算盘的时候,不能忽视国家财政那笔大账。新中国六十年的财税体制变迁,不仅反映国民收支的增减与分配,也折射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从“皇粮国税”到公共财政,新中国财政在六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而此轮全球金融危机又将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推到风口浪尖。    新中国财政体制建立之初是照搬前苏联老大哥的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是资源配
期刊
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状态到中美关系坚冰的打破,再到中国全面对外开放乃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主要的力量。在一路坎坷中,中国融入了世界,而今,中国正在凭借自身实力的崛起逐渐地改变世界格局,这一趋势也将延续到未来的60年。下面,我们遴选出60年来对外开放历程中的八大关键词,从中可以管窥这一巨大转变的全貌,抓住未来的趋势与方向。    1 WTO    伴着“
期刊
金融、货币、外汇市场,美元走势……今天的人们对这些词语已经不再陌生,金融市场和人们距离越来越近。即便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你也可以从每天的新闻中了解全球市场的最新变动和专家们的实时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国内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苏醒到成长,从封闭到开放,从阳春白雪到全民投资潮流。对于谭雅玲来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裁军和工作分配,金融将是一块儿陌生的领域。如今的她不仅仅是一位外汇专家,更
期刊
近期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政府已经开始真正着手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政策的结构性优化调整初现。  2009年8月13日,财政部表示: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资金至少在75亿元以上。中央财政2009年追加70亿元预算补贴此活动,其中汽车“以旧换新”50亿元,家电“以旧换新”20亿元,另有5亿元的家电“以旧换新”费用由地方承担。虽然通过补贴来刺激消费不是长久之策,但是至少可以表明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