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了更改的目标和要求。目前,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及存在的教学主要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初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1.绪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计算机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其满足学生现实的考证需求和职业需求奠定基础。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很好的衔接
在当前教学中,通常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时间安排,理论学习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安排在机房。这样的安排模式似乎体现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目的是学习和掌握理论。但是,人的认识过程和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先于理论,这样才会有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目前通用的教育与学习模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因此,不利于发挥实践课对理论学习的验证与促进作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按教育部规定,中小学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并非全国各个地区都能正常开展,如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甚至没有见过电脑,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在初高中受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这些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的课程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
2.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一般会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院校会向任课老师提出通过率要求。这就使很多教师把通过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相应的教学过程自然也就是为应付考试而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和实践操作只针对考试题型和题库,这导致学生误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最终结果是有些同学拿到证书,但不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除了突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要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3.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固定安排模式,增加实践时间,强化实践课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直接同时安排在机房进行,可以起到边讲边练、精讲多练、个别指导、强化实践的主体作用,这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与课前准备;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次课,从理论内容到实践的功效,目的是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每次学习效率。
3.2根据学生基础不一,施行分层教学
学生刚入学时,任课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此方面的借鉴,在实践中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动学生自觉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4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抛锚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方法等。
3.4.1采用“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一种教学法,是比较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教师创意设计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抛锚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3.4.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具体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3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机会,对于提出的项目,学生必须自己对“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具体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区解决“问题”。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主动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会独立思考。
3.5实验内容的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环节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学习环境与应用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与应用环境中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本文只是浅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改革需根据社会的不断需求而逐步完善。高职《计算及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要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灵活、有效的运用计算机为自己、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电脑知识与技术
[2]魏惠茹、李晓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科技信息
作者:唐丽玲(82-),女,党员,重庆大学在读研究生,湖南永州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1.绪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计算机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其满足学生现实的考证需求和职业需求奠定基础。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很好的衔接
在当前教学中,通常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时间安排,理论学习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安排在机房。这样的安排模式似乎体现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目的是学习和掌握理论。但是,人的认识过程和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先于理论,这样才会有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目前通用的教育与学习模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因此,不利于发挥实践课对理论学习的验证与促进作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按教育部规定,中小学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并非全国各个地区都能正常开展,如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甚至没有见过电脑,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在初高中受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这些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的课程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
2.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一般会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院校会向任课老师提出通过率要求。这就使很多教师把通过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相应的教学过程自然也就是为应付考试而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和实践操作只针对考试题型和题库,这导致学生误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最终结果是有些同学拿到证书,但不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除了突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要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3.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固定安排模式,增加实践时间,强化实践课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直接同时安排在机房进行,可以起到边讲边练、精讲多练、个别指导、强化实践的主体作用,这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与课前准备;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次课,从理论内容到实践的功效,目的是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每次学习效率。
3.2根据学生基础不一,施行分层教学
学生刚入学时,任课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此方面的借鉴,在实践中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动学生自觉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4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抛锚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方法等。
3.4.1采用“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一种教学法,是比较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教师创意设计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抛锚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3.4.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具体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3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机会,对于提出的项目,学生必须自己对“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具体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区解决“问题”。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主动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会独立思考。
3.5实验内容的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环节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学习环境与应用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与应用环境中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本文只是浅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改革需根据社会的不断需求而逐步完善。高职《计算及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要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灵活、有效的运用计算机为自己、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电脑知识与技术
[2]魏惠茹、李晓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科技信息
作者:唐丽玲(82-),女,党员,重庆大学在读研究生,湖南永州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