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想实现巧追妙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是即兴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随机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进行一张一弛地学习。
比如在教学《与人为善》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善行大搜索”,要求学生搜索身边的善行。学生回答异常丰富,有的说:“我的数学题做不来,XX同学帮助我解题。”
有的说:“XX同学在路上捡到皮夹,交给老师。”
也有同学说:“上个月,我的脚扭伤了,XX同学帮我买饭。”
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进行现场采访:“这位女同学,我想问你,在你的脚扭伤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我当时很懊恼,不知道一个人怎么办。”
教师继续追问:“这时候你最希望同学怎么样?又最不希望他们做什么事?”
“我希望能得到同学的帮助。我最不希望他们嘲笑我。”学生坦率地回答。
“那么,当你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之后,你又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教师穷追不舍。
“我很想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度过了难关。’”
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二、追问是有目的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实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教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学《在竞争中成长》时,在讲到“感受竞争”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参与过竞争吗?刚刚结束的拔河比赛结果呢?”
学生齐声回答:“我们输了。”
教师又问:“拔河比赛你们总有一场嬴吧?”
学生又齐声回答:“没有,我们第一场就输了,被淘汰出局了。”
到这里,似乎和教师课前的设想偏离了,此时,教师接着问:“那么,你们就谈谈竞争失败的感受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继续问:“那你们在其他方面有过成功的经历吗?”
“有,语文的美文诵读我们班拿了第一。”一位男生非常自豪地回答。
教师还问:“那谁能讲讲这次成功的感受呢?”
由此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
三、追问是知识的提升,要注重问题的人文性
有教育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譬如在《在竞争中成长》中,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
有两位同学,一位叫徐路,一位叫雷凡,两人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一直以来徐路都没能在考试中超过雷凡,非常懊恼,这次期中考试,徐路超过了雷凡4分,但发现加错了10分,设问:改还是不改?
一时间,在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意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大部分表示赞成改成绩,教师表扬同学们的正直思想。可是这时教师也发现在举手的同学中,有小部分人是迟疑之后才慢慢举起手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问:“你的手举得比较慢,你是怎么想的?”
一位学生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开始想,徐路好不容易才能超过雷凡,不能让这种胜利就这么快改变吧。可我后来看大家都赞成改成绩,我想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又举手了。”
教师接着问:“那如果是你,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改回原来的成绩。”
“为什么?”教师继续问。“因为成绩不真实,很不安。”学生比较直白地回答。
教师接着还问:“那你改回成绩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那会觉得很坦然。”
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对身边相关的生活案例的追问和分析,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作为自己今后行为的一种借鉴,一种指导。
四、追问要放大思维矛盾点,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辨证思考之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在《与人为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图片的背景是2008年5月汶川地震之后各地的赈灾情况。图片一是一位名叫张祥青的企业家,他在赈灾中捐款1.1亿元;图片二是一名流浪老汉,名叫许超,他在赈灾捐款中分两次捐出他所有的积蓄,一共105元。教师提问:“这两人的善举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前者,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后者,因为流浪老汉是倾囊而出的。教师紧接着问:“那是不是说流浪老汉更善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善,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善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一个追问,让同学们从对他人的评价和辨析中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生活处处都有善,生活中处处都能表现善,善不在于金钱多少,在于爱心。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致力于实施有效的教学,使这支火炬烧得更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想实现巧追妙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是即兴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随机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进行一张一弛地学习。
比如在教学《与人为善》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善行大搜索”,要求学生搜索身边的善行。学生回答异常丰富,有的说:“我的数学题做不来,XX同学帮助我解题。”
有的说:“XX同学在路上捡到皮夹,交给老师。”
也有同学说:“上个月,我的脚扭伤了,XX同学帮我买饭。”
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进行现场采访:“这位女同学,我想问你,在你的脚扭伤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我当时很懊恼,不知道一个人怎么办。”
教师继续追问:“这时候你最希望同学怎么样?又最不希望他们做什么事?”
“我希望能得到同学的帮助。我最不希望他们嘲笑我。”学生坦率地回答。
“那么,当你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之后,你又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教师穷追不舍。
“我很想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度过了难关。’”
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二、追问是有目的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实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教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学《在竞争中成长》时,在讲到“感受竞争”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参与过竞争吗?刚刚结束的拔河比赛结果呢?”
学生齐声回答:“我们输了。”
教师又问:“拔河比赛你们总有一场嬴吧?”
学生又齐声回答:“没有,我们第一场就输了,被淘汰出局了。”
到这里,似乎和教师课前的设想偏离了,此时,教师接着问:“那么,你们就谈谈竞争失败的感受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继续问:“那你们在其他方面有过成功的经历吗?”
“有,语文的美文诵读我们班拿了第一。”一位男生非常自豪地回答。
教师还问:“那谁能讲讲这次成功的感受呢?”
由此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
三、追问是知识的提升,要注重问题的人文性
有教育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譬如在《在竞争中成长》中,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
有两位同学,一位叫徐路,一位叫雷凡,两人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一直以来徐路都没能在考试中超过雷凡,非常懊恼,这次期中考试,徐路超过了雷凡4分,但发现加错了10分,设问:改还是不改?
一时间,在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意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大部分表示赞成改成绩,教师表扬同学们的正直思想。可是这时教师也发现在举手的同学中,有小部分人是迟疑之后才慢慢举起手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问:“你的手举得比较慢,你是怎么想的?”
一位学生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开始想,徐路好不容易才能超过雷凡,不能让这种胜利就这么快改变吧。可我后来看大家都赞成改成绩,我想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又举手了。”
教师接着问:“那如果是你,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改回原来的成绩。”
“为什么?”教师继续问。“因为成绩不真实,很不安。”学生比较直白地回答。
教师接着还问:“那你改回成绩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那会觉得很坦然。”
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对身边相关的生活案例的追问和分析,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作为自己今后行为的一种借鉴,一种指导。
四、追问要放大思维矛盾点,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辨证思考之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在《与人为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图片的背景是2008年5月汶川地震之后各地的赈灾情况。图片一是一位名叫张祥青的企业家,他在赈灾中捐款1.1亿元;图片二是一名流浪老汉,名叫许超,他在赈灾捐款中分两次捐出他所有的积蓄,一共105元。教师提问:“这两人的善举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前者,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后者,因为流浪老汉是倾囊而出的。教师紧接着问:“那是不是说流浪老汉更善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善,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善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一个追问,让同学们从对他人的评价和辨析中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生活处处都有善,生活中处处都能表现善,善不在于金钱多少,在于爱心。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致力于实施有效的教学,使这支火炬烧得更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