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呈现:看到作文皱眉头,咬破笔杆无开头
案例一:涛是班里的一个聪明男孩,最怕写作文。一次语文测验,离下课时间仅剩15分钟了,涛趴在桌子上,咬着笔杆。再看他的试卷,作文一个字未写。30分钟前,他已经完成了前面的答题。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之下,最后写了100多字的文章。
案例二:面前是悦的周记,200多字。经了解,这是悦用半天时间完成的,还是家长督促之下的杰作。
……
进入高年级,“提起作文就摇头,看到题目皱眉头;边想边写咬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在写作过程指导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
二、改进缘由:害怕作文成头敌,关注现实是关键
笔者曾对全班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59名学生中不害怕作文的学生几乎为零。通过问卷,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信息时代的今天,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人都有智能机。热播的电视剧,热门的电影,走红的影星……都是如今的学生乐于关注的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自主写作空间和学生实际,笔者对微电影创意作文开展了实践研究。
三、改进策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遣词造句、连缀成文、文章结构、细节描写、表现手法、修改评价……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必须遵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笔者命名为“微电影”的写作训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鼓励练笔。
策略一:提起作文我不怕——我是“编剧”
编剧主要任务是原创影视剧本,为影片的拍摄打基础。这个阶段学生化身“编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怕作文”。分三步进行:
1.微电影引领——续写小说
(1)播放片段,激起创作
电影视《小鬼当家》讲了凯文一家去巴黎度圣诞,因晚起匆匆而走的家人等上了飞机后,才发现把年仅8岁的凯文给丢在了家中,一对窃贼看上了凯文家的大房子。凯文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他们送到了警察局。影片中凯文智斗窃贼的精彩片段,可谓笑料百出,幽默风趣,散发着孩子的纯真可爱,令人回味无穷!
精彩片段播放结束后,教师结合画面简要介绍了故事情节,然后告诉学生:拍出如此精彩的电影,必须得有故事创作。
(2)根据影视,续写小说
①续写小说。
聪明的凯文还会遇到什么呢?当学生还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影片中时,老师告诉学生:只要你打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可以写出更精彩的影视剧本。
学生的习作片段:
凯文这几天心情十分不好,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又遇上什么麻烦事了吧。嗯?你问我为什么要用“又”?凯文这孩子吧,整天和哥哥姐姐闹矛盾。
今天他又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了,他看着四周,也不知道究竟在看什么,又有什么好看的呢?現在已经五月了,积雪早已融尽,天气也已变暖,每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片广阔的大地上生长起了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该开花的开花,该发芽的发芽,该长叶的长叶,看上去倒是生机勃勃。
突然,凯文看到了上次被他送入警察局的那两个窃贼。他们怎么出来了?凯文赶紧躲到了一棵大树后面……
②拍微电影。
批改完学生的习作,老师有代表性(优、中、差各一)地选三位学生的作文,找几个表演欲强的同学,请他们利用放学、自由活动等时间,配上简单的道具练一练。
午间,先用大屏幕展出所选的三位学生的习作,然后请排练好的三组同学上台表演。老师用手机拍成微电影,传送到大屏幕播放。
《怪物史莱克》《超人总动员》《钢铁巨人》《星球大战》《指环王》三部曲、《狮子王》《绿野仙踪》等经典影视中的精彩片段,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想象,帮他们建构起新的表象,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写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使他们趣味盎然地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之中。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习作,老师至少一次帮其拍成微电影。
2.自创小说,拍微电影
(1)自创小说。精彩影视片段提供一段时间后,老师鼓励学生自创小说:武打片、青春偶像片、青春懵懂片、搞笑片、侦破片……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
“村长!村长不好了!”一位大汉腰间缠着小短褂,急急忙忙地跑来。
老人白眉一皱,“哼”了一声,怒道“大牛!我还好好的呢,瞎嚷嚷啥。”
大牛憨厚地摸了摸头,咧嘴道:“俺在后山打猎,看到了一支军队正浩浩荡荡地赶来,应该快到俺村了。”
村长眼神一凝,叫大牛去喊全村人来集合。
村民们陆续从各家门内出来,田间劳作的男村民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赶到村长身边去。
书生握了握手中的《书经》。“咚——咚咚……”
地面上的小石子翻滚着,一跃一跃,随远处的一团黑影逼近而抖动的愈发厉害。
“吁!”军队一会儿功夫便赶到,其中为首的男子身着紫袍锦绣,地位不凡,他冷峻的眼神从村民中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书生身上。
以上片段节选自刘佳旻的《锦衣卫》第一章“笛声潇潇告相别”,文章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2)拍微电影。自创小说后,可以带手机到学校(手机由老师保管,拍微电影时可以领走,拍完还回),找一些同学拍成电影(拍摄地点在已无住校生的学生公寓),每两周必须把自己的习作拍摄成微电影一次,然后发送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供大家欣赏。 3.张贴习作,我要绽放
自己的习作拍摄成微电影后,把习作打印成文,张贴到“我要绽放”栏里,那里每人有一席之地,每两周更换一次习作,也可以随时更换。
随着创作热情高涨,“怕作文”“写什么”等现象烟消云散。接下去解决“怎么写”。
策略二:文章结构我会排——我是“导演”
编剧创作完了小说,“导演”就要对所选的剧本进行取舍了。哪些创作能拍出结构紧凑、扣人心弦的电影呢?“穿越剧”?“系列片”?……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的作用举足轻重。
这个阶段学生化身“导演”,主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样分三步进行:
1.结合教材,方法练习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写作方法鲜明。如《彩色的翅膀》和《凡卡》的插叙手法、《梅花魂》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倒叙及首尾呼应手法等都是穿越剧的范文;《将相和》的承上启下过渡手法和事例因果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多事例并列法等都是系列片的范文首选……
学习了课文后,把这些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样的创作最受“导演”欢迎。
“不相信我!全都不相信我!”我怒吼著,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朦朦胧胧地望向窗外:泼墨的天际,萎靡不振的花草,偶尔飞过一只失群的孤苦伶仃的鸟,难道它们也在为我伤心吗?
迷迷糊糊,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梦乡。
“宝贝,妈对不起你,是我错怪了你,我不应该斩钉截铁地说你撒谎,原谅我吧……”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一个人向我徐徐走来,她的话语与一抹微笑,给我带来神圣的光芒!
孙滟的系列片《怪班》写了许多事例,以上节选的片段中,她巧妙地把插叙运用进了习作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紧凑、引人入胜。
2.阅读积累,大胆运用
导演必须对整个影片的内容、剧本等提出自己的要求,这就要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大量积累,大胆运用,厚积而薄发。
张添是个爱看书的女孩,她博览群书,尤其爱写作。在她的连载小说《同桌》中,她不仅运用了题记,还运用了小标题,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部分都是用相同的句式结尾。节选其一:
每个人都有过同桌,他或许会在危险的时候帮你一把,或许会在你窘困的时候嘲笑你。那些年,我们都还是孩子,那样纯真……
——题记
“你好,我是你的同桌。”
“你好,我是你的同桌。”那一天,少年上扬的嘴角伴随着灿烂的阳光,照进我心头。
“你好。”我笑着回应了他,窗外的阳光洒向大地,洒在了我们的身上。
“记得这是三八线!”“不准越线!”“你敢越线就完了!”“不能超线哦!”……“我们约法三章!”“我们约法十章!”“我们约法几章!”“不准违章!”
听着四周此起彼伏的声音,他微微一愣,转而笑着说:“三八线与规矩什么的,就不用了吧?”
正合我意!那种东西太麻烦了!“好!”我对这个新同桌很满意。
窗外,阳光明媚,暖洋洋的。
窗内,笑容灿烂,温暖人心。
在老师毫不吝啬地表扬下,学生们不但能聚精会神地看书,还能不断冒出一些新的写作方法。
3.拍微电视,张贴习作
这个阶段拍摄的微电影由每两周一次更改为四周一次。“我要绽放”展示栏的更换周期不变。
“怎么写”基本解决,接下去该解决“写精彩”——画龙点睛的细节描写。
策略三:细节描写我会用——我是“演员”
导演审核剧本完毕,该挑选演员了。演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表演能力。演员的演技如何,首先依赖于剧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因此,作为演员,除了服从导演的安排,还必须对自己角色的细节具有审视、理解能力。
这个阶段学生化身“演员”,主要解决“写精彩”问题。同样是三步:
1.注重细节,片段练习
教材中有不少细节描写的精美课文,如:五上的《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六上的《穷人》等,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正面、侧面等描写细致入微。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随文片段练习。
片段作文篇幅短小,训练目的明确,反馈及时,训练方便,易于把握。
月色,并不会为了谁而污浊。
“小姐,你看那儿有个人!”犹如百灵鸟的声音清脆婉转。
阳光透过云层斜射至林丛,叶间光斑圆圆点点,交错着,闪烁着。
“这人怎么躺在这里睡觉啊,小姐,这个人脏兮兮的,我们还是走远点吧。”
小丫鬟满脸的嫌弃,“还以为是位帅气的公子哥,怎料是位臭要饭的!”
“碧荷,莫要乱讲。”女子一身上等的千年冰蚕丝装,定是书香门第之女,若是寻常人,怎会有如此雅气。
“若真是要饭的,我们也不可以就此离开,他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还是等他醒来顺便帮帮他。”
“哎呀,小姐啊,你这滥好人的性格什么时候能给改一改啊,路上随便遇个人就发善心,我看着就累!”
女子被小丫鬟说得脸上发红:“先生曾经教给我,出门在外,能多帮一人也是好的。”
瞧!潘珂《锦烁嘉华》第一章“随乡入镇”片段,语言、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巧妙穿插,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演绎片段,及时修改
片段着重刻画人物,涉及的人物不多。写好片段后,这段时间的微电影要求自己演或请同学助演,家长协助拍摄,并及时把片段作文和表演晒到群里,听取大家意见,及时修改片段。每周一次。
3.张贴片段,我要绽放
这阶段的“我要绽放”栏更换必须每周一次。
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学生作文增色不少。接下去该解决“出彩”问题了。 策略四:衬托渲染我拿手——我是“摄像”
摄像师除了拥有专业的摄像技能,更要拥有出色的画面感受能力、取景经验。这就对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景物等描写的衬托、渲染作用不可小觑。
这阶段学生化身“摄像师”,需要解决“出彩”问题。同样分三步走:
1.片段训练,有的放矢
环境描写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恰当运用环境描写,文章就容易出彩。于是,让学生逐一把环境描写运用于文前、文中、文后的片段训练。
2.循序渐进,合理运用
片段训练熟练后,要求学生以摄影师的眼光,在创作中学会及时运用。
天渐渐暗下来,天空中却没有一颗星星,只有无边的黑暗,吞噬着。
“这里大概没有人吧,私闯民宅好像要被抓起来的,我还是出去吧。”我喃喃自语道。转身刚要出去,却发现古堡的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关起来了,伸手去推,却怎么也推不開。我急得用手去拍打大门,手拍红了,大门还是纹丝不动。
“嗷呜”,不知哪处传来狼的叫声,听得我毛骨悚然,古堡因为天色渐黑,渐渐寒冷起来。我缩了缩脖子,摸摸手上起的鸡皮疙瘩。
怎么办?出不去啊。我在这古堡里来回踱步。
我就不相信了,怎么可能打不开哪,我又走到古堡面前,使劲一推。“咯吱”古堡的大门应声而开。竟然打开了?我来不及思考,赶紧跑了出去,回头望望那座古堡。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古堡的宝石却越发闪亮,整座古堡在黑夜里闪着亮光,似乎在招呼我回去。我加快了速度。不知跑了多久,我停下来喘着气,抬头看了看四周,竟然还在那座古堡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又跑起来,却发现一直在围着古堡兜圈!
看,裴天润《梦靥》片段里的环境描写运用多合理啊,渲染了阴森可怕的气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如临其境。
3.拍摄电影,展示作品
这一阶段的作品至少四周更换一次,微电影拍摄时间也是四周一次。
至此,学生害怕作文基本解决。《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学生还需化身“观众”,在评价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策略五:习作评价我在行——我是“观众”
观众的任务是观看、欣赏、评价,因此,这一阶段也分三步走:
1.写微电影评论
看自己或同学创作的微电影,用几句话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评论演员的演技、作品的优劣(如语言、结构、悬念等)。
把评论写在便利贴上,贴到评论作品上面。
2.写微电影海报
结合六下第四组教材《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看了自己或同学创作的微电视后,用简洁的语言写写梗概。想想哪些故事情节该写进去,哪些地方该设置悬念。
把海报同样写在便利贴上,贴到作品的扉页。
3.修改自己的习作
根据同学的评论,及时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改进成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学生怕作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想到自己的作文可以像自己喜欢的影视剧那样拍成微电视,习作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束缚,天马行空。将电影与自己的习作融合,能使他们在愉悦的身心中接受感化,唤起他们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2.提高学生习作的技巧与水平
微电影与作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微电影中的回忆、穿越就是习作中的插叙、倒叙;微电影中的场景就是创作中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借景抒情;微电影中的人物特写,就是创作中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微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创作中的一波三折;微电影中淡出淡入的镜头,就是创作中的承上启下……
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把自己的习作拍成微电影,再从观众角度去评价微电影,取长补短,印象更为深刻,习作技巧与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3.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写,而是学生没有留心生活。通过微电影,学生懂得了只要善于观察,到处都是创作的素材。
4.训练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作文教学要求第六条指出:“展开想象。要能够从实在的事物出发,适当展开想象,使作文内容更丰富些。”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语句干瘪生硬、老气横秋。微电影,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充分想象,以达到吸引观众之目的。
对微电影的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五、存在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届学生实践下来,还存在以下问题:
1.微电影的拍摄时间、场地受到限制
片段内容短小,涉及演员少数,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拍摄。但创作内容较长,涉及演员较多时,拍摄时间、场地等都要受到限制。如何安全、有序地拍摄出高质量的微电影,一直困扰着大家。
2.手机管理问题
在校时间,手机一律由老师保管,拍摄后及时送回老师处。但出校后,有少数学生抱着手机不放,影响学习、视力。除了拍摄和欣赏外,如何自觉地控制好自己,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文教学要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儿童创意写作课程的初步建构【J】.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16.增刊
案例一:涛是班里的一个聪明男孩,最怕写作文。一次语文测验,离下课时间仅剩15分钟了,涛趴在桌子上,咬着笔杆。再看他的试卷,作文一个字未写。30分钟前,他已经完成了前面的答题。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之下,最后写了100多字的文章。
案例二:面前是悦的周记,200多字。经了解,这是悦用半天时间完成的,还是家长督促之下的杰作。
……
进入高年级,“提起作文就摇头,看到题目皱眉头;边想边写咬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在写作过程指导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
二、改进缘由:害怕作文成头敌,关注现实是关键
笔者曾对全班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59名学生中不害怕作文的学生几乎为零。通过问卷,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信息时代的今天,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人都有智能机。热播的电视剧,热门的电影,走红的影星……都是如今的学生乐于关注的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自主写作空间和学生实际,笔者对微电影创意作文开展了实践研究。
三、改进策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遣词造句、连缀成文、文章结构、细节描写、表现手法、修改评价……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必须遵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笔者命名为“微电影”的写作训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鼓励练笔。
策略一:提起作文我不怕——我是“编剧”
编剧主要任务是原创影视剧本,为影片的拍摄打基础。这个阶段学生化身“编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怕作文”。分三步进行:
1.微电影引领——续写小说
(1)播放片段,激起创作
电影视《小鬼当家》讲了凯文一家去巴黎度圣诞,因晚起匆匆而走的家人等上了飞机后,才发现把年仅8岁的凯文给丢在了家中,一对窃贼看上了凯文家的大房子。凯文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他们送到了警察局。影片中凯文智斗窃贼的精彩片段,可谓笑料百出,幽默风趣,散发着孩子的纯真可爱,令人回味无穷!
精彩片段播放结束后,教师结合画面简要介绍了故事情节,然后告诉学生:拍出如此精彩的电影,必须得有故事创作。
(2)根据影视,续写小说
①续写小说。
聪明的凯文还会遇到什么呢?当学生还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影片中时,老师告诉学生:只要你打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可以写出更精彩的影视剧本。
学生的习作片段:
凯文这几天心情十分不好,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又遇上什么麻烦事了吧。嗯?你问我为什么要用“又”?凯文这孩子吧,整天和哥哥姐姐闹矛盾。
今天他又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了,他看着四周,也不知道究竟在看什么,又有什么好看的呢?現在已经五月了,积雪早已融尽,天气也已变暖,每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片广阔的大地上生长起了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该开花的开花,该发芽的发芽,该长叶的长叶,看上去倒是生机勃勃。
突然,凯文看到了上次被他送入警察局的那两个窃贼。他们怎么出来了?凯文赶紧躲到了一棵大树后面……
②拍微电影。
批改完学生的习作,老师有代表性(优、中、差各一)地选三位学生的作文,找几个表演欲强的同学,请他们利用放学、自由活动等时间,配上简单的道具练一练。
午间,先用大屏幕展出所选的三位学生的习作,然后请排练好的三组同学上台表演。老师用手机拍成微电影,传送到大屏幕播放。
《怪物史莱克》《超人总动员》《钢铁巨人》《星球大战》《指环王》三部曲、《狮子王》《绿野仙踪》等经典影视中的精彩片段,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想象,帮他们建构起新的表象,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写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使他们趣味盎然地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之中。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习作,老师至少一次帮其拍成微电影。
2.自创小说,拍微电影
(1)自创小说。精彩影视片段提供一段时间后,老师鼓励学生自创小说:武打片、青春偶像片、青春懵懂片、搞笑片、侦破片……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
“村长!村长不好了!”一位大汉腰间缠着小短褂,急急忙忙地跑来。
老人白眉一皱,“哼”了一声,怒道“大牛!我还好好的呢,瞎嚷嚷啥。”
大牛憨厚地摸了摸头,咧嘴道:“俺在后山打猎,看到了一支军队正浩浩荡荡地赶来,应该快到俺村了。”
村长眼神一凝,叫大牛去喊全村人来集合。
村民们陆续从各家门内出来,田间劳作的男村民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赶到村长身边去。
书生握了握手中的《书经》。“咚——咚咚……”
地面上的小石子翻滚着,一跃一跃,随远处的一团黑影逼近而抖动的愈发厉害。
“吁!”军队一会儿功夫便赶到,其中为首的男子身着紫袍锦绣,地位不凡,他冷峻的眼神从村民中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书生身上。
以上片段节选自刘佳旻的《锦衣卫》第一章“笛声潇潇告相别”,文章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2)拍微电影。自创小说后,可以带手机到学校(手机由老师保管,拍微电影时可以领走,拍完还回),找一些同学拍成电影(拍摄地点在已无住校生的学生公寓),每两周必须把自己的习作拍摄成微电影一次,然后发送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供大家欣赏。 3.张贴习作,我要绽放
自己的习作拍摄成微电影后,把习作打印成文,张贴到“我要绽放”栏里,那里每人有一席之地,每两周更换一次习作,也可以随时更换。
随着创作热情高涨,“怕作文”“写什么”等现象烟消云散。接下去解决“怎么写”。
策略二:文章结构我会排——我是“导演”
编剧创作完了小说,“导演”就要对所选的剧本进行取舍了。哪些创作能拍出结构紧凑、扣人心弦的电影呢?“穿越剧”?“系列片”?……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的作用举足轻重。
这个阶段学生化身“导演”,主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样分三步进行:
1.结合教材,方法练习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写作方法鲜明。如《彩色的翅膀》和《凡卡》的插叙手法、《梅花魂》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倒叙及首尾呼应手法等都是穿越剧的范文;《将相和》的承上启下过渡手法和事例因果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多事例并列法等都是系列片的范文首选……
学习了课文后,把这些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样的创作最受“导演”欢迎。
“不相信我!全都不相信我!”我怒吼著,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朦朦胧胧地望向窗外:泼墨的天际,萎靡不振的花草,偶尔飞过一只失群的孤苦伶仃的鸟,难道它们也在为我伤心吗?
迷迷糊糊,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梦乡。
“宝贝,妈对不起你,是我错怪了你,我不应该斩钉截铁地说你撒谎,原谅我吧……”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一个人向我徐徐走来,她的话语与一抹微笑,给我带来神圣的光芒!
孙滟的系列片《怪班》写了许多事例,以上节选的片段中,她巧妙地把插叙运用进了习作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紧凑、引人入胜。
2.阅读积累,大胆运用
导演必须对整个影片的内容、剧本等提出自己的要求,这就要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大量积累,大胆运用,厚积而薄发。
张添是个爱看书的女孩,她博览群书,尤其爱写作。在她的连载小说《同桌》中,她不仅运用了题记,还运用了小标题,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部分都是用相同的句式结尾。节选其一:
每个人都有过同桌,他或许会在危险的时候帮你一把,或许会在你窘困的时候嘲笑你。那些年,我们都还是孩子,那样纯真……
——题记
“你好,我是你的同桌。”
“你好,我是你的同桌。”那一天,少年上扬的嘴角伴随着灿烂的阳光,照进我心头。
“你好。”我笑着回应了他,窗外的阳光洒向大地,洒在了我们的身上。
“记得这是三八线!”“不准越线!”“你敢越线就完了!”“不能超线哦!”……“我们约法三章!”“我们约法十章!”“我们约法几章!”“不准违章!”
听着四周此起彼伏的声音,他微微一愣,转而笑着说:“三八线与规矩什么的,就不用了吧?”
正合我意!那种东西太麻烦了!“好!”我对这个新同桌很满意。
窗外,阳光明媚,暖洋洋的。
窗内,笑容灿烂,温暖人心。
在老师毫不吝啬地表扬下,学生们不但能聚精会神地看书,还能不断冒出一些新的写作方法。
3.拍微电视,张贴习作
这个阶段拍摄的微电影由每两周一次更改为四周一次。“我要绽放”展示栏的更换周期不变。
“怎么写”基本解决,接下去该解决“写精彩”——画龙点睛的细节描写。
策略三:细节描写我会用——我是“演员”
导演审核剧本完毕,该挑选演员了。演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表演能力。演员的演技如何,首先依赖于剧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因此,作为演员,除了服从导演的安排,还必须对自己角色的细节具有审视、理解能力。
这个阶段学生化身“演员”,主要解决“写精彩”问题。同样是三步:
1.注重细节,片段练习
教材中有不少细节描写的精美课文,如:五上的《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六上的《穷人》等,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正面、侧面等描写细致入微。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随文片段练习。
片段作文篇幅短小,训练目的明确,反馈及时,训练方便,易于把握。
月色,并不会为了谁而污浊。
“小姐,你看那儿有个人!”犹如百灵鸟的声音清脆婉转。
阳光透过云层斜射至林丛,叶间光斑圆圆点点,交错着,闪烁着。
“这人怎么躺在这里睡觉啊,小姐,这个人脏兮兮的,我们还是走远点吧。”
小丫鬟满脸的嫌弃,“还以为是位帅气的公子哥,怎料是位臭要饭的!”
“碧荷,莫要乱讲。”女子一身上等的千年冰蚕丝装,定是书香门第之女,若是寻常人,怎会有如此雅气。
“若真是要饭的,我们也不可以就此离开,他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还是等他醒来顺便帮帮他。”
“哎呀,小姐啊,你这滥好人的性格什么时候能给改一改啊,路上随便遇个人就发善心,我看着就累!”
女子被小丫鬟说得脸上发红:“先生曾经教给我,出门在外,能多帮一人也是好的。”
瞧!潘珂《锦烁嘉华》第一章“随乡入镇”片段,语言、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巧妙穿插,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演绎片段,及时修改
片段着重刻画人物,涉及的人物不多。写好片段后,这段时间的微电影要求自己演或请同学助演,家长协助拍摄,并及时把片段作文和表演晒到群里,听取大家意见,及时修改片段。每周一次。
3.张贴片段,我要绽放
这阶段的“我要绽放”栏更换必须每周一次。
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学生作文增色不少。接下去该解决“出彩”问题了。 策略四:衬托渲染我拿手——我是“摄像”
摄像师除了拥有专业的摄像技能,更要拥有出色的画面感受能力、取景经验。这就对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景物等描写的衬托、渲染作用不可小觑。
这阶段学生化身“摄像师”,需要解决“出彩”问题。同样分三步走:
1.片段训练,有的放矢
环境描写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恰当运用环境描写,文章就容易出彩。于是,让学生逐一把环境描写运用于文前、文中、文后的片段训练。
2.循序渐进,合理运用
片段训练熟练后,要求学生以摄影师的眼光,在创作中学会及时运用。
天渐渐暗下来,天空中却没有一颗星星,只有无边的黑暗,吞噬着。
“这里大概没有人吧,私闯民宅好像要被抓起来的,我还是出去吧。”我喃喃自语道。转身刚要出去,却发现古堡的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关起来了,伸手去推,却怎么也推不開。我急得用手去拍打大门,手拍红了,大门还是纹丝不动。
“嗷呜”,不知哪处传来狼的叫声,听得我毛骨悚然,古堡因为天色渐黑,渐渐寒冷起来。我缩了缩脖子,摸摸手上起的鸡皮疙瘩。
怎么办?出不去啊。我在这古堡里来回踱步。
我就不相信了,怎么可能打不开哪,我又走到古堡面前,使劲一推。“咯吱”古堡的大门应声而开。竟然打开了?我来不及思考,赶紧跑了出去,回头望望那座古堡。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古堡的宝石却越发闪亮,整座古堡在黑夜里闪着亮光,似乎在招呼我回去。我加快了速度。不知跑了多久,我停下来喘着气,抬头看了看四周,竟然还在那座古堡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又跑起来,却发现一直在围着古堡兜圈!
看,裴天润《梦靥》片段里的环境描写运用多合理啊,渲染了阴森可怕的气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如临其境。
3.拍摄电影,展示作品
这一阶段的作品至少四周更换一次,微电影拍摄时间也是四周一次。
至此,学生害怕作文基本解决。《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学生还需化身“观众”,在评价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策略五:习作评价我在行——我是“观众”
观众的任务是观看、欣赏、评价,因此,这一阶段也分三步走:
1.写微电影评论
看自己或同学创作的微电影,用几句话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评论演员的演技、作品的优劣(如语言、结构、悬念等)。
把评论写在便利贴上,贴到评论作品上面。
2.写微电影海报
结合六下第四组教材《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看了自己或同学创作的微电视后,用简洁的语言写写梗概。想想哪些故事情节该写进去,哪些地方该设置悬念。
把海报同样写在便利贴上,贴到作品的扉页。
3.修改自己的习作
根据同学的评论,及时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改进成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学生怕作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想到自己的作文可以像自己喜欢的影视剧那样拍成微电视,习作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束缚,天马行空。将电影与自己的习作融合,能使他们在愉悦的身心中接受感化,唤起他们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2.提高学生习作的技巧与水平
微电影与作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微电影中的回忆、穿越就是习作中的插叙、倒叙;微电影中的场景就是创作中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借景抒情;微电影中的人物特写,就是创作中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微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创作中的一波三折;微电影中淡出淡入的镜头,就是创作中的承上启下……
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把自己的习作拍成微电影,再从观众角度去评价微电影,取长补短,印象更为深刻,习作技巧与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3.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写,而是学生没有留心生活。通过微电影,学生懂得了只要善于观察,到处都是创作的素材。
4.训练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作文教学要求第六条指出:“展开想象。要能够从实在的事物出发,适当展开想象,使作文内容更丰富些。”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语句干瘪生硬、老气横秋。微电影,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充分想象,以达到吸引观众之目的。
对微电影的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五、存在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届学生实践下来,还存在以下问题:
1.微电影的拍摄时间、场地受到限制
片段内容短小,涉及演员少数,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拍摄。但创作内容较长,涉及演员较多时,拍摄时间、场地等都要受到限制。如何安全、有序地拍摄出高质量的微电影,一直困扰着大家。
2.手机管理问题
在校时间,手机一律由老师保管,拍摄后及时送回老师处。但出校后,有少数学生抱着手机不放,影响学习、视力。除了拍摄和欣赏外,如何自觉地控制好自己,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文教学要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儿童创意写作课程的初步建构【J】.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16.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