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发展至今,证券会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而且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尽管监管层已经开始对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提起高度警惕,“老鼠仓”给证券市场制造的阴霾会有多厚,仍然是未知的。
根据媒体报道,监管层已成立专案组,对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事件进行专案调查,并且,对公募基金的调查范围还将扩大化。专案组不仅仅将严查公募基金老鼠仓,甚至将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几大叫嚷厉害的私募基金账户纳入监控范围。
故态复萌?
有消息说,北京、浙江、上海三地的至少三家私募基金涉嫌联手公募基金建老鼠仓,以及利用社保基金的名义进行瞒天过海,进行利益输送。
投资者之所以对老鼠仓愤怒不已,是因为公募基金的老鼠仓直接损害了广大基民的利益—由于基金经理事先知道基金买卖信息,老鼠仓的成本可以更低,而老鼠仓在基金卖出之前出货,收益可以比基金更高。
除上述情况外,老鼠仓还可能与操纵股价有关。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增发新股的股价发得比较好,让基金在增发前配合做自己的股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配合基金老鼠仓炒股的节奏。
眼下的情形又使人回想起2001年。当时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主要对象是庄股,查处了一批有名的庄股,包括“银广夏”、“中科创”、“亿安科技”与“东方电子”以及“德隆系”股票等。
2005年证券市场的矛盾转向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的问题主要在股改与清欠上,而中介机构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券商清理挪用保证金、违规委托理财等老问题。
随着股改和清欠工作的基本完成,2007年,在市场活跃状态下,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与市场操纵有故态复萌的趋势,交易所也把监管的重点事件扩展到“大股东做市值”、“机构投资者利益输送”、“游资与私募过度投机与涉嫌操纵”,以及现货与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联动监管上。
暴利的诱惑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华尔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今年3月1日发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牵涉面最广的内幕交易连环案之一,涉及的机构包括摩根士丹利、全美排名第5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以及瑞士最大银行瑞银。SEC确信包括一位瑞银证券研究主管和摩根士丹利律师在内的8位华尔街专业人士、两位经纪商、一家交易公司以及3只对冲基金参与内幕交易。SEC声称这些人“厚颜无耻”地通过内幕交易搜刮了近1500万美元。
鉴于非法的内幕交易可能破坏整个资本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美国法律对涉案人员的惩处非常严厉。在上述案件中,美国检控官对13人提出刑事诉讼,其中4人已经认罪,而SEC则对11人提起民事诉讼。
与此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并且就已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处罚力度不足以震慑违法违规者,这才导致种种不规范行为彼伏此起。
在熊市的时候,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没有人做庄,股市就不会活跃。而现实状况是,操纵股价案例中的涉案人员确实没有被严肃处理。银广夏事件中,最后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去告,但能获得赔偿的只是很少数。基金公司内部对操作“老鼠仓”者,无非批评批评而已,这样的内部监管谁不心领神会?更何况,此轮牛市行情如此诱人,一次“老鼠仓”就可以让一位基金经理坐拥千万财富,安享未来人生,即便因为“老鼠仓”而丢弃所谓“收入相对较高”的基金经理职位,谁又会在乎?制度、监管,加上冒险后的高回报与被发现后处罚的低成本,都“鼓励”、驱使和助长着基金经理“老鼠仓”的大行其道。
风暴欲来
市场发展至今,证券会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而且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一种夸张说法是,随便翻开几个净利润大增百分之一百以上、或者有借壳行为、又或者是有大额订单的股票,无一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几天有明显的股价、成交量异动。可是偏偏现实中没有合适的法规来启动调查程序。
除此之外,证券监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一是自律;二是证监会监管;三是司法机制。但是,目前在中国,似乎只有证监会一方在独力支撑大局。事实上,这是不成熟的监管体制。
以自律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例如基金公司等机构进入市场的时间都比较短。在这种大环境下,机构往往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违规的利益输送行为。而证监会虽然也出了不少政策法规,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而证监会的资源有限。这种捉襟见肘的监管显然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和经济发展也需要“绿色”一样,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便不能因为股改等眼前的任务而对投机文化有所纵容。事实上,中国股市在目前显现出的投机现象早已是有目共睹,杭萧钢构、ST长控等股票的疯狂都在挑战中国股市的基本价值底线。牛市中人们对此“轻视”可以理解,但一旦趋势逆转,则投资者将会把股市赔钱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投机行为的监管不力之上,最终让好不容易恢复的监管形象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 何小曼邮箱:[email protected]
尽管监管层已经开始对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提起高度警惕,“老鼠仓”给证券市场制造的阴霾会有多厚,仍然是未知的。
根据媒体报道,监管层已成立专案组,对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事件进行专案调查,并且,对公募基金的调查范围还将扩大化。专案组不仅仅将严查公募基金老鼠仓,甚至将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几大叫嚷厉害的私募基金账户纳入监控范围。
故态复萌?
有消息说,北京、浙江、上海三地的至少三家私募基金涉嫌联手公募基金建老鼠仓,以及利用社保基金的名义进行瞒天过海,进行利益输送。
投资者之所以对老鼠仓愤怒不已,是因为公募基金的老鼠仓直接损害了广大基民的利益—由于基金经理事先知道基金买卖信息,老鼠仓的成本可以更低,而老鼠仓在基金卖出之前出货,收益可以比基金更高。
除上述情况外,老鼠仓还可能与操纵股价有关。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增发新股的股价发得比较好,让基金在增发前配合做自己的股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配合基金老鼠仓炒股的节奏。
眼下的情形又使人回想起2001年。当时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主要对象是庄股,查处了一批有名的庄股,包括“银广夏”、“中科创”、“亿安科技”与“东方电子”以及“德隆系”股票等。
2005年证券市场的矛盾转向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的问题主要在股改与清欠上,而中介机构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券商清理挪用保证金、违规委托理财等老问题。
随着股改和清欠工作的基本完成,2007年,在市场活跃状态下,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与市场操纵有故态复萌的趋势,交易所也把监管的重点事件扩展到“大股东做市值”、“机构投资者利益输送”、“游资与私募过度投机与涉嫌操纵”,以及现货与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联动监管上。
暴利的诱惑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华尔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今年3月1日发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牵涉面最广的内幕交易连环案之一,涉及的机构包括摩根士丹利、全美排名第5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以及瑞士最大银行瑞银。SEC确信包括一位瑞银证券研究主管和摩根士丹利律师在内的8位华尔街专业人士、两位经纪商、一家交易公司以及3只对冲基金参与内幕交易。SEC声称这些人“厚颜无耻”地通过内幕交易搜刮了近1500万美元。
鉴于非法的内幕交易可能破坏整个资本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美国法律对涉案人员的惩处非常严厉。在上述案件中,美国检控官对13人提出刑事诉讼,其中4人已经认罪,而SEC则对11人提起民事诉讼。
与此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并且就已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处罚力度不足以震慑违法违规者,这才导致种种不规范行为彼伏此起。
在熊市的时候,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没有人做庄,股市就不会活跃。而现实状况是,操纵股价案例中的涉案人员确实没有被严肃处理。银广夏事件中,最后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去告,但能获得赔偿的只是很少数。基金公司内部对操作“老鼠仓”者,无非批评批评而已,这样的内部监管谁不心领神会?更何况,此轮牛市行情如此诱人,一次“老鼠仓”就可以让一位基金经理坐拥千万财富,安享未来人生,即便因为“老鼠仓”而丢弃所谓“收入相对较高”的基金经理职位,谁又会在乎?制度、监管,加上冒险后的高回报与被发现后处罚的低成本,都“鼓励”、驱使和助长着基金经理“老鼠仓”的大行其道。
风暴欲来
市场发展至今,证券会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而且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一种夸张说法是,随便翻开几个净利润大增百分之一百以上、或者有借壳行为、又或者是有大额订单的股票,无一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几天有明显的股价、成交量异动。可是偏偏现实中没有合适的法规来启动调查程序。
除此之外,证券监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一是自律;二是证监会监管;三是司法机制。但是,目前在中国,似乎只有证监会一方在独力支撑大局。事实上,这是不成熟的监管体制。
以自律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例如基金公司等机构进入市场的时间都比较短。在这种大环境下,机构往往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违规的利益输送行为。而证监会虽然也出了不少政策法规,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而证监会的资源有限。这种捉襟见肘的监管显然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和经济发展也需要“绿色”一样,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便不能因为股改等眼前的任务而对投机文化有所纵容。事实上,中国股市在目前显现出的投机现象早已是有目共睹,杭萧钢构、ST长控等股票的疯狂都在挑战中国股市的基本价值底线。牛市中人们对此“轻视”可以理解,但一旦趋势逆转,则投资者将会把股市赔钱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投机行为的监管不力之上,最终让好不容易恢复的监管形象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 何小曼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