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监管风暴将至?

来源 :财经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c1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发展至今,证券会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而且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尽管监管层已经开始对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提起高度警惕,“老鼠仓”给证券市场制造的阴霾会有多厚,仍然是未知的。
  根据媒体报道,监管层已成立专案组,对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事件进行专案调查,并且,对公募基金的调查范围还将扩大化。专案组不仅仅将严查公募基金老鼠仓,甚至将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几大叫嚷厉害的私募基金账户纳入监控范围。
  


  
  故态复萌?
  有消息说,北京、浙江、上海三地的至少三家私募基金涉嫌联手公募基金建老鼠仓,以及利用社保基金的名义进行瞒天过海,进行利益输送。
  投资者之所以对老鼠仓愤怒不已,是因为公募基金的老鼠仓直接损害了广大基民的利益—由于基金经理事先知道基金买卖信息,老鼠仓的成本可以更低,而老鼠仓在基金卖出之前出货,收益可以比基金更高。
  除上述情况外,老鼠仓还可能与操纵股价有关。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增发新股的股价发得比较好,让基金在增发前配合做自己的股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配合基金老鼠仓炒股的节奏。
  眼下的情形又使人回想起2001年。当时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主要对象是庄股,查处了一批有名的庄股,包括“银广夏”、“中科创”、“亿安科技”与“东方电子”以及“德隆系”股票等。
  2005年证券市场的矛盾转向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的问题主要在股改与清欠上,而中介机构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券商清理挪用保证金、违规委托理财等老问题。
  随着股改和清欠工作的基本完成,2007年,在市场活跃状态下,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与市场操纵有故态复萌的趋势,交易所也把监管的重点事件扩展到“大股东做市值”、“机构投资者利益输送”、“游资与私募过度投机与涉嫌操纵”,以及现货与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联动监管上。
  
  暴利的诱惑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华尔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今年3月1日发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牵涉面最广的内幕交易连环案之一,涉及的机构包括摩根士丹利、全美排名第5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以及瑞士最大银行瑞银。SEC确信包括一位瑞银证券研究主管和摩根士丹利律师在内的8位华尔街专业人士、两位经纪商、一家交易公司以及3只对冲基金参与内幕交易。SEC声称这些人“厚颜无耻”地通过内幕交易搜刮了近1500万美元。
  鉴于非法的内幕交易可能破坏整个资本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美国法律对涉案人员的惩处非常严厉。在上述案件中,美国检控官对13人提出刑事诉讼,其中4人已经认罪,而SEC则对11人提起民事诉讼。
  与此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并且就已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处罚力度不足以震慑违法违规者,这才导致种种不规范行为彼伏此起。
  在熊市的时候,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没有人做庄,股市就不会活跃。而现实状况是,操纵股价案例中的涉案人员确实没有被严肃处理。银广夏事件中,最后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去告,但能获得赔偿的只是很少数。基金公司内部对操作“老鼠仓”者,无非批评批评而已,这样的内部监管谁不心领神会?更何况,此轮牛市行情如此诱人,一次“老鼠仓”就可以让一位基金经理坐拥千万财富,安享未来人生,即便因为“老鼠仓”而丢弃所谓“收入相对较高”的基金经理职位,谁又会在乎?制度、监管,加上冒险后的高回报与被发现后处罚的低成本,都“鼓励”、驱使和助长着基金经理“老鼠仓”的大行其道。
  
  风暴欲来
  市场发展至今,证券会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而且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一种夸张说法是,随便翻开几个净利润大增百分之一百以上、或者有借壳行为、又或者是有大额订单的股票,无一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几天有明显的股价、成交量异动。可是偏偏现实中没有合适的法规来启动调查程序。
  除此之外,证券监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一是自律;二是证监会监管;三是司法机制。但是,目前在中国,似乎只有证监会一方在独力支撑大局。事实上,这是不成熟的监管体制。
  以自律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例如基金公司等机构进入市场的时间都比较短。在这种大环境下,机构往往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违规的利益输送行为。而证监会虽然也出了不少政策法规,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而证监会的资源有限。这种捉襟见肘的监管显然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和经济发展也需要“绿色”一样,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便不能因为股改等眼前的任务而对投机文化有所纵容。事实上,中国股市在目前显现出的投机现象早已是有目共睹,杭萧钢构、ST长控等股票的疯狂都在挑战中国股市的基本价值底线。牛市中人们对此“轻视”可以理解,但一旦趋势逆转,则投资者将会把股市赔钱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投机行为的监管不力之上,最终让好不容易恢复的监管形象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 何小曼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选择  当前形势下,央行手上握有的底牌,有存款准备金和信贷规模管控,如果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增加信贷额度,市场将派生出更多存款,资金面将趋于宽松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能否守住货币增速目标,在经济复杂时期保持定力,平衡好经济增长
期刊
克里米亚公投独立对俄罗斯来说是分水岭。此前对乌克兰政变的反应严厉但有限;此后,则对乌克兰乃至整个冷战后的欧洲国际秩序发出重大挑战。这一举动让俄罗斯四面树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北约,以及最发达的经济和政治共同体——欧盟  关于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的动机,从现有的论述可以看出俄罗斯对国际和国内政治的总体逻辑。俄罗斯的战略几乎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国内和国际政策的综合考虑之上,甚至可
期刊
身陷同质化泥潭,出路在哪里    市场难做,到底难在哪里?归根结底是同质化。产品严重同质化,营销思想和手段也严重同质化!那么,同质化市场里的竞争是在泥潭里“拼死”,只会越陷越深!   传统的营销思维和方法诸如市场细分、目标锁定、定位等,已经为国内营销人所掌握。例如牛奶,有原味的、各种果味的、含果粒的、拌果酱的、低糖的、无糖的、低脂的、脱脂的、高铁高钙的、添加各种微量元素的等等;结果,市场被不断地细
期刊
日本的卫生保健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卫生保健系统之一。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自古深受中国影响,至今诸多社会、文化及医疗保健传统仍与中国有许多共通之处。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迎来经济腾飞,政府借此逐步建立并发展了一套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了人口的综合健康素质,为日后的繁荣,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同样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弹指一挥,已3
期刊
日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接受了《财经观察》记者的独家采访,畅谈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狂热的股市和房市。他笑言,经济其实很简单,“并不是大家不懂经济,只是不懂经济理论罢了。经济学家其实就是要把复杂的经济理论借助一般的经济现象向大家传递,让大家都了解。”      房价还要涨 大跌不可能    《财经观察》:您能否谈谈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魏杰:房地产业比较麻烦,因为房地产行业是集消费、投资
期刊
即便是中国本土最优秀的企业家,也不得不承认,这只不过是它的“阳谋”罢了。它就像一位影武者,许多时候隐藏着,观察着,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20年前,它以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广州市场,在一没有征地二没有厂房的条件下,通过并购,以最快速有效的方式进入中国。20年后,通过并购,它成功控盘乐百氏,控股娃哈哈;增持光明乳业、增持汇源,控制正广和饮用水,一步步实现它在中国的布局,不动声色地入主了中国几乎所有知
期刊
“这灼人的一年(1893),老一辈的酿酒人不时还说着呢。在一瓶标着这个年份的葡萄酒里,这个属于遥远夏天的艳阳一直冒着火焰—”  这是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小说《命运》里的一段话。这位1952年的诺贝尔文奖得主,一生挚爱着葡萄酒,一生都在回忆属于他的城市波尔多。  1893年的酒,年久月深,无缘品尝;莫里亚克魂牵梦饶的波尔多,远隔重洋,亦不曾去往。惟有沿着时间的脉络,顺着历史的足迹,跟随那些早已尘封的文
期刊
中国应把南海的主权争端放在适当的位置,不应为此损害更大的利益。在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海洋权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做法将海洋权益冲突转变为合作和共赢的关系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不追求领土或者领海扩张,而是要求所有地区和国家对其开放,即所谓“门户开放”主义。这种做法使美国在拥有世界的同时,还不需为占领它承担责任,并在获得极大利益的同时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向东拓展一
期刊
秉承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随着这类机构数量的增长,资本市场会越来越成熟  作为机构投资者,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是一切投资运作的起点。之后才能据此采取相应的理念和策略,才不至于在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作为机构投资者,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是一切投资运作的起点。之后才能据此采取相应的理念和策略,才不至于在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才能避免资金性
期刊
从当初参观达能时为自己的“保守”而感到脸红,到如今光明控股权棋盘上的“狡猾的敌人”,在几乎跨越达能在中国发展史的15年里,达能和王佳芬的光明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1992年,当时任光明集团总经理的王佳芬回忆起参观达能总部时,她不知道这家带给她“震撼”的法国跨国公司,有朝一日会成为她凶猛的对手,并且如影随形15年。  “达能从进入光明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最后拥有光明。”这位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