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回归生活。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提到“更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物学科作为应用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要变“应试生物”“课堂生物”为“生活生物”。要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要求教师树立生活中有生物,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到学与教的各个环节中。以下就学生课堂学习的几个阶段简单论述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活生活经验,引起注意
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新知识习得阶段。从学生而言,学习始于自身的注意和预期。而注意常会被新颖的,奇怪的,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特别这个不确定的事物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联的,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想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但又不能立即解决。
二、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学习的第二个过程是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一部分旧知识通过复习,得到巩固,而需形成的新知识,要通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应用中形成。对于學生来说,与自身生活有某些意义的新材料是可以学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师应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平台。
1.巧用实物,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直观的生活情境创设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并在该情境中进行协商的同时产生新知识。
2.巧用语言,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如果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或事物,使事物简单通俗化,那么学生就会更乐于接受新知识。
3.巧用事例,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
“体验学习之父“——大卫·库伯非常强调知识是通过体验而发生的。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教师拿到课堂上讲,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糊里糊涂。就好比没有吃过话梅的人,你和他说话梅是酸的,他充其量只是知道它是酸的,就算以后听到“话梅”两个字也不会大量地分泌唾液。但你给他吃过话梅后,他亲身体验过这种“酸”味后,以后只要他听到“话梅”唾液就会立即分泌。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如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要描述出反射弧的结构,就要弄清楚神经冲动在人体内所走的路线。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课本是用一个小女孩抓烫馒头的例子来描述的,但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究竟是先松手才感觉烫,还是烫了才松手会持不同的意见。并且是很多学生认为是烫了才会放手的。对于这样的疑惑,教师可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个实验。体验之后,很多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原来的经验是错误的,亲身体验才最有说服力,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牢固。对于一些不能在课堂上立即体验的活动,但大家基本上都体验过的,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体验。如:要学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的一个人得了感冒,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很容易被传染呢?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曾得过感冒,要描述出这个过程并不是难事,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4.巧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多种原因,有些内容是不可能真实呈现在课堂上,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通过多媒体虚拟真实情境,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知。
三、创设生活问题,巩固知识
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的形式展开。习题不应以纯概念性的形式出现,如遗传和变异是什么?光合作用是什么?这样是不能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充其量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习题应该结合生活问题,通过解答这个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器官”这个概念后,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让学生判断人的舌头、手、鼻子是否是器官?因为要正确判断出它们是否器官,学生必然要在对这个概念理解透切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如果判断错误了,教师还可以及时进行纠错,纠错的过程就是知识回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学习完“无性生殖”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尝试进行植物的扦插、嫁接和压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产生新疑问:扦插枝条的切口为什么要斜的?要留多少片叶子?放在什么环境下培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如何让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情境下学习,受益匪浅,并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把生物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受生物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活生活经验,引起注意
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新知识习得阶段。从学生而言,学习始于自身的注意和预期。而注意常会被新颖的,奇怪的,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特别这个不确定的事物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联的,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想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但又不能立即解决。
二、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学习的第二个过程是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一部分旧知识通过复习,得到巩固,而需形成的新知识,要通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应用中形成。对于學生来说,与自身生活有某些意义的新材料是可以学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师应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平台。
1.巧用实物,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直观的生活情境创设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并在该情境中进行协商的同时产生新知识。
2.巧用语言,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如果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或事物,使事物简单通俗化,那么学生就会更乐于接受新知识。
3.巧用事例,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
“体验学习之父“——大卫·库伯非常强调知识是通过体验而发生的。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教师拿到课堂上讲,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糊里糊涂。就好比没有吃过话梅的人,你和他说话梅是酸的,他充其量只是知道它是酸的,就算以后听到“话梅”两个字也不会大量地分泌唾液。但你给他吃过话梅后,他亲身体验过这种“酸”味后,以后只要他听到“话梅”唾液就会立即分泌。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如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要描述出反射弧的结构,就要弄清楚神经冲动在人体内所走的路线。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课本是用一个小女孩抓烫馒头的例子来描述的,但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究竟是先松手才感觉烫,还是烫了才松手会持不同的意见。并且是很多学生认为是烫了才会放手的。对于这样的疑惑,教师可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个实验。体验之后,很多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原来的经验是错误的,亲身体验才最有说服力,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牢固。对于一些不能在课堂上立即体验的活动,但大家基本上都体验过的,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体验。如:要学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的一个人得了感冒,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很容易被传染呢?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曾得过感冒,要描述出这个过程并不是难事,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4.巧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多种原因,有些内容是不可能真实呈现在课堂上,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通过多媒体虚拟真实情境,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知。
三、创设生活问题,巩固知识
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的形式展开。习题不应以纯概念性的形式出现,如遗传和变异是什么?光合作用是什么?这样是不能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充其量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习题应该结合生活问题,通过解答这个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器官”这个概念后,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让学生判断人的舌头、手、鼻子是否是器官?因为要正确判断出它们是否器官,学生必然要在对这个概念理解透切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如果判断错误了,教师还可以及时进行纠错,纠错的过程就是知识回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学习完“无性生殖”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尝试进行植物的扦插、嫁接和压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产生新疑问:扦插枝条的切口为什么要斜的?要留多少片叶子?放在什么环境下培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如何让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情境下学习,受益匪浅,并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把生物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受生物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